APP下载

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探究

2017-07-01张旭刚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3期
关键词:耦合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张旭刚

摘 要 重拾“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2025、“双创”等战略的现实需要。将工匠精神引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贯穿于高职“双创人才”培养全过程,对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等产生革命性影响。要使“工匠精神”真正转化为“双创”人才的人力资本、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需要高职院校重新厘清和审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推动价值转向、理念革新,构建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体制机制,建设支撑工匠精神培育与弘扬的制度和文化。通过“双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双创”实训实战、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等,将“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耦合起来,以提高高职“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创人才;工匠精神;耦合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3-0028-06

工匠精神这一中国传统精致文化的现代复兴并不是历史的偶然际遇,而是现实的必然抉择,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时代价值和思想基础。在当前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等战略背景下,既需要一大批能够引领思想进步和技术革新的大国工匠,又需要一大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人才,这两类人才的结合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双创型”人才更为时代所急需。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贡献最直接,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双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育工匠精神、造就大国工匠、培养“双创型”人才,职业教育的适切性、紧迫性和使命性不言而喻。探索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之路,既遵循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又适应了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更是当前深化高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推动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提质的突破口。

一、高职“双創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逻辑

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有机统一,是技术技能型、“双创型”人才的优良基因,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本质内涵、价值取向与实践内容等方面高度关联契合。

(一)本质内涵相通

就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而言,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创业就是开创新事业,创新是创业的核心,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需要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引领与支撑。在“双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敏锐创意、精雕细琢、不断精进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而后者正是工匠精神的内在特质和核心要素。工匠精神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技能本身,而是技能养成习惯后的创新能力。就工匠精神内涵而言,工匠及其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为高超精湛的技艺,更体现为所具有的创造性品质。真正的工匠,虽然恪守行业规范和专业标准,但绝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相反,工匠敢于大胆突破传统窠臼进行创新与探索,将追求极致与完美奉为终身信条,常常毫不犹豫地自我否定,以更独创性的工艺技术实现对更完美产品与技艺的卓越追求,在其单调机械地重复劳动中蕴含着创新创造的因子。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并行不悖,既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又相互平衡、互为补充。大量的社会实践表明,敢于创新、善于创造是顶级工匠的必备素质和精神特质。“双创人才”需要工匠精神内核作为支撑,工匠精神以“双创人才”为推手,两者各有侧重,但是互有交叉、相互支撑的统一体。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力克·福奇在其《工匠精神》一书中认为:“美国的工匠们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百年来,工匠精神如同一台不知休止的发动机,引领着美国成为‘创新者的国度”[1]。

(二)价值取向一致

在当前中国制造2025、“双创”战略背景下,培养“双创”人才与培育工匠精神在现代价值取向上产生耦合叠加效应。从宏观层面看,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是经济转型发展新常态的战略诉求、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也是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多元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要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必须要在技术、工艺、创新等方面寻求新突破,以推动产品的质量、品位等提档升级,这迫切需要重拾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另一方面,在“双创”已成为当前一种社会价值导向、生活方式的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作为未来市场创业的重要力量,选择自主创业已成为多元化就业的必然趋势。同时,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岗位竞争,需要更多的包括高职生在内的求职者成为工作机会、职业岗位的创造者,以创业带动就业。这就倒逼高职院校必须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从办学定位、时代使命、价值取向维度出发,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帮助学生适应多变的环境和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双创型”人才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从微观层面看,“工匠精神”创新创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执着的精神特质体现出的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对品牌专注的价值取向。培育“工匠精神”与培养“双创型”人才的价值取向方向一致。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不断厚植“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以达到工匠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培养“能工巧匠”的同时,着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就业创业能力。

(三)实践内容统一

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历史较短、经验不足。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双创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重拾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培养“双创人才”需要解决的问题纷繁复杂,其中,政府的顶层设计、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行业企业的支持、整个社会崇尚工匠精神氛围、营造“双创”环境等尤为关键。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创型”人才的实践内容上看,创新创业精神只有通过具体的创业实践才能内化为创业者的职业素质。工匠精神培育必须要与实际工作联系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双创”教育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上,以工匠精神为引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兼顾专业的特点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将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与创业模拟实训等相结合,教学实训组织侧重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精神培养,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实践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使学生在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养成吃苦耐劳、注重细节、敢于创新、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这与工匠在不断地创新创造、追求极致、精进技艺的过程中形成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相一致。

二、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效应

以工匠精神为引领,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学改革,必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方面产生革命性影响,有利于提高高职“双创人才”培养质量、革新高职教育传统僵化理念、生成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新范式,助推高职院校转型升级、优质发展。

(一)塑造高职“双创人才”合格主体

创新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挑战性极强的社会化创造活动,不仅需要创新创业者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还需要具备执着、坚韧、果敢等优秀的创新创业心理品质,以适应职场的严峻挑战和竞争。区别于传统人格特征,现代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和人生境界的现代人格的集中体现,表现为专业专注的敬业精神、千锤百炼的品质追求、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2]。这些精神特质反映了创新创业者的意志、情感和精神,与“双创型”人才的现代人格与心理品质高度契合。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价值观,可以唤醒人们不仅仅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且作为一种事业追求、一种职业荣耀、一种生命守望,进而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作为一种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就创新者而言,既需要摈弃浮躁、潜心钻研,又需要敏锐创意、精雕细琢,不断精进、永不言弃。工匠精神内化于“准职业人”高职学生的心中,能够促使其养成踏实、专注、严谨、执着的工作态度,戒除“短、平、快”式的浮躁心理,从而养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就创业者而言,需要有坚守信念、不忘梦想的初心,顽强执着、拼搏进取的决心,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耐心,更需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工匠精神可以促使廣大大学生、青年创客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细节和风险,提高人力资本附加值,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匠精神是决定“双创型”人才培养成败的重要因素,与创新精神一样不可或缺。

(二)矫正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现实误区

在思想认知层面,由于我国高职教育一直被定位在实用技术技能教育并不断被强化,高职院校变成了人——技术技能工人的“加工厂”。高职院校对开展“双创教育”尚未真正认识到位,难以成为高职院校师生的集体共识和共同行动。在“双创”时代浪潮下,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有一些异化现象、现实误区值得反思。一些高职院校仅仅把“双创”看作社会的一抹“流行色”,或者平庸化为实用主义的“创业技能教育”。简单地认为“双创”就是“大脑风暴”+“互联网”。同时,受传统僵化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桎梏,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难免落入“唯技能化”窠臼,重创业知识与技能、轻创业精神与素质。在具体操作层面,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园等软硬件条件形式大于内容。当前,高职院校无论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还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均偏重“成器”教育忽视“成人”教育,关注学生技能培养、短期就业的权宜之计,忽视学生持续成长、职业生涯发展的长久之计。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养的缺失必然导致学生对职业缺乏认同和热爱,对创新缺乏激情,对创业缺乏坚守,因而陷入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和眼高手低的状态。重拾工匠精神不仅是要复兴器物层面的精湛技艺,更是推崇精神层面的匠人精神。将工匠精神引入高职“双创”教育改革、贯穿“双创”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有效矫正高职“双创”教育中非理性、运动式的行为,校正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重形式、轻内容,重技能、轻创新,重训练、轻思考”的误区,改变长期以来高职人才培养只见物而不见人、只见技术不见精神的现状。

(三)生成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新范式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显然不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产业调整升级新常态,迫切需要引发一场由“双创”为命题的高职教育范式深刻转型和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以适应当前“中国制造2025”、“双创”战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迫切诉求。以工匠精神引领推动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可以生成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新理念。相比于传统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等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培养“双创型”人才概念的提出本身就蕴含了一种新理念的诞生。就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而言,首先应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教育。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功能定位和学制年限决定了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侧重于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思维与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以其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品质要求赋予了“双创”人才培养目标新的内涵,使“双创”人才培养全过程极具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同时,工匠精神又以其独特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推动高职“双创”教育由重创业技能教育向创业精神培养转型,进而形成“培养个体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新理念,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和指导思想,也为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可以生成高职“双创”教育新范式。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双创人才”目标的确立必然伴随着高职院校全局性、结构性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诉求。由此,不仅需要高职院校结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增减教育内容和革新教育方法,更需要在教育功能上重新定位,在教育价值上重新评估,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围绕“双创教育”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全面深刻转型与重构。而这一革命性调整的过程也必然是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新范式生成的过程。这对于引领和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从“自发自流”走向“自觉自为”具有重大实践意义,无疑是高职院校适应中国制造2025、“双创”战略诉求,实现转型升级提质,提高“双创教育”水平的创新之举和明智之选。

三、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条件

在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当前社会各领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等,致使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制度建设中被“边缘化”、在职校人才培养中被“弱化、在行业企业文化中被“淡化”、在现实职场文化中被“软化”。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双创”人才,需要高职院校立足时代新诉求,深刻认识把握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革新传统僵化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构建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培育的体制机制,厚植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的制度和文化土壤。

(一)推动价值转向、理念革新是实现耦合的先决条件

工匠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前中国制造2025、“双创”战略背景下,工匠精神更加突显了其时代价值。重拾工匠精神,前提是要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的责任与使命就是培养“大国工匠”。然而,当前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重拾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和“双创型”人才的现实意义和责任担当。究其根源,从社会层面看,在应试教育体制模式下,企业用人导向偏向“唯学历论”,缺乏对劳动、对技术的正确理解。致使高职生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和敬畏,工匠精神也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环境。从高职院校层面上看,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有所偏离,片面地追求“速成”和所谓的“政绩”,这从当前诸多职业院校热衷于中职向高职转,高职向本科转,甚至将获得示范、卓越、优质院校头衔定为办学目标等现象可以窥见一斑,工匠精神被排斥在教育教学视野之外,折射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清、发展定力不够;从学生或家长层面上看,诸多高职学生及其家长普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技术工作环境差、待遇及社会地位较低。选择高职院校多是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对技术工种不认同、技术工作不愿意,更谈不上热爱和坚守,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也就很难真正地贯彻实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要重新厘清和审视工匠精神之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诉求、职业教育的发展价值和高职院校自身改革发展的现实意义,跳出传统人才培养的藩篱,从高职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把过去片面强调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转向重视培养工匠精神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和大国工匠上来,将工匠精神融入治校方略和价值导向,渗透到办学思想、教育理念、教风学风等价值体系中,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全面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建立联动机制、载体平台是实现耦合的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人才培养规律决定了高职院校无论是培养“大国工匠”还是“双创型”人才都必须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对高职院校培养“双创”人才而言,有效解决创新创业资源供给、创新创业平台搭建是关键。在高职院校现有办学能力和条件普遍不足的情况下,要解决这一关键难题,必须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构建政、校、企、行联动机制和产、学、研、训一体化平台,通过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共享基础设施、创新平台资源,形成高职院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新格局,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技术服务、资源共享目标。由此,一方面,可以有效实现高职“双创”教育与区域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另一方面,借助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可以使学生真正接触、亲身参与社会创业、技术创新,进而提高其创新研究、就业创业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将培养“双创”人才工匠精神真正落实在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中。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和企业存在明显的价值追求差异,政府层面又缺乏顶层系统设计和配套政策财政支持,也没有统筹协调的职能机构有效保障多方合作共赢,致使当前高职院校校地联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只停留在松散的结合面上,难以实现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双创型”人才培养需求与创新资源供给无缝对接,大大降低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高效性,而这些又恰恰是培育工匠精神、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所必须的前提条件。

(三)强化制度供给、文化支撑是实现耦合的重要保障

实现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高职院校落地生根,使其真正转化为“双创”人才的人力资本、职业素养和价值追求,不仅需要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健全机制和政策保障,更要在全社会形成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当前,影响工匠精神产生的体制机制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匠”人才的评价使用和待遇政策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对工匠精神形成制约和阻碍。有的专家说,中国缺少的不是工匠精神,而是“工匠制度”[3]。但其实,制度背后文化的缺失,才是工匠精神缺乏乃至失落的深层次原因,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缺乏和必须重构的东西。因此,建设支撑工匠精神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体制文化、价值观文化是传承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之策和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體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工人技师可以试行年薪制和股权制、期权制,……,推动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使技能人才劳动付出与其劳动成果等挂钩,保障他们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4]。这是塑造技能劳动者崇高社会地位的重要举措,也为培养高职学生“匠心”,促进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创业实践中持续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耦合策略

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特质的高素质“双创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倾力打造的育人体系,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相关利益主体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各环节,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协调推进。

(一)“双创”教学改革:融入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教学改革是融入工匠精神的切入点,大学生就业创业课程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将工匠精神系统融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业教育各个环节是培育工匠精神、培养“双创”人才的基础性工作。一是高职“双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要融入工匠精神元素。要结合行业、企业和专业特点,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应具备的工匠精神要素,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规范、素质要求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学业考核中。深入挖掘各行各业涌现出的著名工匠、创业典型的先进事迹,丰富彰显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元素。同时,重构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道德教育、思政教育“三位一体”的通识课程体系和以解读职业规范、宣传职业道德、弘扬工匠精神为主旨的特色通识课程,通过多样化、全方位的课程教学促进学生理解、认同进而养成并自觉践行创新创造、爱岗敬业、严谨认真、精益求精、专注执着等核心职业素质。二是高职“双创”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技能大师、创新创业典范。高水平“双创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基础和关键。优秀的“双创型”教师首先本身应具有健全的人格品质、较高的职业理想、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等等。在当前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双创”教师多为校本教师兼职的情况下,显然很难满足开展高水平“双创”教育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突破传统思路,构建企业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及社会杰出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双创”师资紧密合作、双向流动的制度保障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促进学生与技能大师、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者零距离接触,切身感受他们身上的匠心匠气和创新创业精神,体会企业家们创业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增强创业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二)“双创”实践体悟:内化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智能类型、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工匠精神内化的最佳途径为实践活动,只有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才能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创新创业实践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技术理性和实践智慧[5]。因此,将工匠精神内化为高职“双创”人才的职业素养和内在品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实践教育,构建“双创”实训与“双创”实践相统一的培育体系。为此,一方面,构建体现工匠精神核心要素的“双创”实训体系。将工匠精神及其特质的核心要素分解细化成若干个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实训模块,融入创新创业意识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等实训课程中。探索实施基于创业项目导向、创业者素质要求、创业案例推演、创业角色扮演的“双创”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双创型”人才素质要求的认识。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双创”平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虚拟实训平台,使得大学生“双创”实训活动在“真实”的企业、岗位场景中进行,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环境、工匠精神的熏陶。另一方面,构建多元主体耦合的“双创”实战平台。要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工匠精神在培养“双创”人才中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创新创业实战使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为此,高职院校在“双创”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工匠精神培养,联合企业工艺大师、技能大师、能工巧匠以及社会创业成功者共同组建“双创”团队、众创空间、创客实训室,以具体“双创”项目为载体,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应用推广等活动。由此,可以有效地将专业教师、学生以及工艺大师、技能大师、能工巧匠以及社会成功创业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工匠精神贯穿于“双创”实战全过程,促进学生在“双创”实战中切身体悟工匠精神的价值和魅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内化到自身的精神结构之中,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三)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工匠精神

“如果缺乏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工匠精神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6]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持续和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履行公约、行为自律和他律的氛围来渲染熏陶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双创”教育需要,将工匠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制高點,贯穿高职“双创”人才素质教育全过程。为此,一是要系统设计以工匠文化、企业文化为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要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引入体现职业特性的工作规范与标准、职业能力与素养等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打造体现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职场化的实习实训环境,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职业文化、接受工匠精神熏陶、修炼匠人气质。二是精心开展体现工匠精神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积极开展“先进企业文化、能工巧匠进校园”主题活动和“校友创业成功报告会”,邀请企业联合举办如团队素质训练、技术创新竞赛、大学生创业“金点子”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将工匠精神、企业文化融入各类主题活动和社团建设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三是积极营建崇尚工匠精神、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弘扬各行业、各领域技能大师和创新创业典型的成就与事迹,让广大高职学子真切感受到“大国工匠”的难能可贵和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以及创新创业的光明前景。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教育,纠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片面认识,推动工匠精神成为高职师生的主体意识和主流精神,从而使工匠精神、创新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宽容创新创业失败的文化环境。技术、发明、创新属于高风险、高难度创造活动,因此,要破除在创新创业上存在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所谓“唯成功论”观念,大力营造宽容创业失败、鼓励创新创造的宽松文化环境和氛围,保护高职生创新创业热情。同时,要建立创新创业失败补偿机制,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工匠精神生存和“双创”战略发展的社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7.

[2]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 [J].职教论坛,2016(7):72-75.

[3]刘志彪.工匠精神需要制度和文化支撑[N].人民日报,2016-04-27(04).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2017-01-12).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21/c_1118398308.htm.

[5]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6]孔宝根.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猜你喜欢

耦合工匠精神高职教育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