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热汤治疗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的临床观察
2017-07-01康瑞霞闫炳苍刘磊
康瑞霞+闫炳苍+刘磊
摘要:目的观察退热汤治疗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将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为甚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持续物理降温和一般常规抗生素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鼻饲退热汤,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降低患者夜间体温的和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退热汤治疗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的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退热汤;中风;中脏腑闭证;夜间发热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7)06-0037-02
中风中脏腑闭证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症见神昏,伴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等。在临床中发现,此类患者常易出现发热,以夜间为甚,即所谓西医学讲述的感染性发热、中枢性发热、脱水熱、吸收热[1]等。发热是中风病中脏腑闭证的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并发症[2],体温升高时脑代谢增加、丘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细胞酸中毒以及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多等[3],加重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加速半暗带区组织和细胞的坏死[4]的等,影响神经功能恢复。中风病中脏腑闭证患者久病卧床,饮食差,致体质虚弱,表中体虚,应补充能量,加强营养,加强护理,及时控制患者体温,可降低患者的基础代谢率,并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随之减轻了对脑细胞的损伤程度[4],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改善预后,为患者促醒及后期肢体活动改善方面争取更多的时间。笔者采用退热汤治疗该病30例,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60例都来自2016年—2017年西安中医脑病医院住院部确诊为中风病中脏腑闭证发热的患者,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6岁;体温范围在38.1℃~39.5℃,以夜间发热为甚。对照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6岁平均体温(38.70±0.54)℃;治疗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3岁平均体温(38.8±0.42)℃。2组性别、年龄、体温的差异、病程和病情经统计学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行性。
1.2治疗方法2组均有心电监护,留置胃管,吸氧,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和控制酸碱平衡等治疗。对照组给予持续物理降温和一般常规抗生素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鼻饲退热汤(浓煎200 mL,取汁,每8 h鼻饲100 mL,每100 mL在1 h内服用完),组方:黄芪15 g,柴胡12 g,黄连6 g,黄芩10 g,芍药10 g,地骨皮10 g,生地黄10 g,苍术10 g,生甘草8 g,当归10 g,升麻8 g。比较2组治疗效果。
1.3疗效标准显效:用药1 d内夜间体温降至37℃以下,生命体征平稳;好转:用药1~3 d内夜间体温在37℃~38℃;无效:用药3 d后夜间体温仍在38.1℃以上。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见表1、表2。
3讨论
前人总结中风后发热证治法有清心化痰开窍、通腹泻热涤痰、清热凉营开窍、清气泄热、化痰消瘀、清热解毒等9法[5]。笔者认为中风中脏腑闭证患者出现痰热瘀毒等皆为表证,在治疗上,不能一味的以清法、下法等为治则,不仅要考虑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辩证的治疗,还要考虑患者夜间发热的原因,根据夜间阴长阳消的阴阳特点,进行辨证治疗。
笔者在查阅古文献时,发现《兰室秘藏》中有提到退热汤,治表中虚热,或遇夜则甚,原文记载有“黄芪(一钱)柴胡(七分)生甘草、黄连(酒制)、黄芩、芍药、地骨皮、生地黄、苍术(以上各五分)当归身、升麻(以上各三分)”,是被后人遗忘的良方,在应用此方治疗中风中脏腑闭症患者夜间发热发面有显著的疗效。中风中脏腑闭证患者不能自主饮食、久病卧床,致中焦虚弱,脾虚不健,气血化生无源,又因久病耗伤津气,暗耗阴血,致真阴亏损,气津两伤,阴血亏虚,入夜阳潜于阴,阴虚不能敛阳,从正邪盛衰的角度看,邪气很盛,营阴被伤[6],故夜间热甚,此病虚实相兼,病情多缠绵。所以在治疗上应补中益气,配伍滋阴潜阳清热。
本方以黄芪为君药,其补气升阳退热,,历代本草中有“黄芪能除客热,以泄阴火,解肌热”等记载[7]。黄元御的《长沙药解》中提到“五行之气,凉则收寒则藏,气之清凉而收敛者,金气也。黄芪入肺胃而益胃气,佐以辛温则能发,辅以酸凉则可敛”,配伍臣药柴胡,辛、苦、微寒,和解退热、升举阳气,柴胡又有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降温[8];佐药黄连、黄芩、芍药、苍术清热,地骨皮清热,生地黄去血热;使药当归补血,使正气有力清邪,升麻升举阳气,鼓邪外出。本方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仅是考虑患者的表证发热,久病患者其气血必亏,从补中益气健脾的基础上配伍清热之品,方能使热邪外出而不伤正,从根本上治疗本病。
参考文献:
[1]张清颜.脑卒中后发热的原因分析和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177-178.
[2]杨梅,张霞.急性脑卒中发热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护理与临床,2011,15(1):14-15.
[3]李正.急性脑卒中后发热与近期预后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6):3843-3844.
[4]彭蕾,陈佳春.脑卒中患者早期体温控制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1):42-44.
[5]李瑛.中风病发热证治九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7(8):10.
[6]高秀兰,赵荣华.黄芪对脾虚发热大鼠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2):111-114.
[7]李桂梅.几种发热的病机探讨与治疗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41):62.
[8]杨江萍.柴胡-黄芩药对退热有效部位及配伍作用机制的研究[D].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