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四川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对外互联互通的视角

2017-07-01罗以洪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行政区域陕西四川

杨 燕 罗以洪

(1.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1;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四川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对外互联互通的视角

杨 燕1罗以洪2

(1.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 610071;2.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科技创新;区域经济

“成渝西昆”经济圈建设构想的提出顺应了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大趋势,其本质是要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本文围绕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升级、对接与互通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对相关省、市科技创新能力指标的对标,指出了四川的优势、差距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成(成都)渝(重庆)西(西安)昆(昆明)菱形经济圈”建设是2015年全国两会上成都首次提出的构想,意在推动国家层面上打造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成渝西昆”经济圈建设构想的提出顺应了当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开放性大幅提升”、“规划的空间尺度扩大化”、“突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引领辐射作用”、“强调跨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等几大趋势[1]。其本质是要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这些微观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省、市思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如何重构与升级当下的区域创新体系?如何构建和扩展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其中,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升级、对接与互通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

一、理论背景

(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与建设

当今世界,科技实力的竞争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事实上,“创新”首次被引入经济学领域就是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视角。也因此,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常常将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化作等号,至少对科技创新能力评估在其中会占了很大的比重,比如从1999年起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每年推出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其评价指标选取的四个原则之一就是 “必须考虑区域科技创新的链条建设”[2]。本文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也主要参照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的评价指标和结果*以下出现数据如未特别注明,均为作者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数据整理而成。。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是一定地域内,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相关组织和行为主体,以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应用为目标,而进行复杂互动的过程。复杂互动的实质是系统内各主体承载的诸如知识、技术、资金、自然资源、人才等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重新配置、扩散和整合,以最终通过新产品、新工艺的产生、市场化和产业化占据价值链的高端,获得巨大的投资回报率。这其中就包含了 “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同主体间通过协作、互动对区域内创新要素进行整合的能力(新知识获取和整合)”、“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新知识创造)”、“区域持续将技术创新推向商业化的能力(新知识扩散)”三方面的能力,涵盖了(科技)创新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路径选择和成效具有产业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地理根植性和阶段性特征。

(二)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机制和过程

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在中国现行研究情境下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特色衍生性概念。区域是相对的,可以一般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也可以是跨行政区划的。由此,区域创新体系本身已经包含了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事实上,源于国外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研究,对于“区域”的界定,并没有行政区划的概念,更强调的是区域特定地理、历史、文化因素,如硅谷、麻省128号公路等。不过,目前国内有关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中则主要聚焦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区域”,具有地域性、内在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3]。涉及到多个省(直辖市)的则多用“跨行政区域”[4]-[6]。本文因涉及到了成、渝、西、昆四个国内不同省市,故延用了跨行政区域的概念,强调基于不同行政区域内资源配置体制机制、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体系、创新路径、产业基础、创新主体的知识禀赋等的创新体系互联互通。

从目前已有跨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来看,跨区域创新体系在创新主体和要素方面与区域创新体系基本是一致的,也主要是企业、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知识、技术、资金、资源、信息等。不同的是,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在数量上呈现倍增,在属性、地理分布、所处体制机制环境趋于多样化、分散化和复杂化,不同主体间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的交换巨复杂化[6][7]。从功能上讲它主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单兵突进式的创新体系,建立一个区域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平台[8]。就其形成的演化机制和过程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孕育、结网、体系化三个阶段[6][9],而地理位置上临近的跨区域合作,在降低区域软硬件条件门槛、提高知识流动效率、减少交易成本是更具优势的[7][10]。

表1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机制和过程

出处:作者,基于已有文献整理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中,不同创新主体间进行协同创新的模式因为核心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强政府推动型以及分别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为核心的协同模式*在这里,作者将原文中的弱政府扶持型和产学研一体模式一并归纳到了以企业为核心的模式,因为它们的实质都是在强调企业的核心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在提供平台和创造环境。下同。[10]。其中,强政府推动型以及以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国内比较常见。在这两种协同创新模式中,基于合同的、以项目合伙为主的、以基地合作为主的、以基金合作为主又是常见的协同连接机制。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会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制约因素。首先是各行政区域资源禀赋差异[4][6][10][11]。这资源禀赋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地理、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文化、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力度、经济发展目标以及现实需求等。其次是行政体制性障碍[4][5][6][7][10][11]。这个障碍还主要在以地方保护主义为主的行政壁垒限制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各行政区域创新活动各成体系,创新主体间的创新活动难以形成合力,进而影响了跨行政区域整体资源利用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再者就是跨行政区域中介组织功能缺失或发挥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利益协调不畅的结果,源于各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所产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的权属界定、共享分配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10][12]。

二、成渝西昆所在省(市)科技创新能力对比分析

“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的建设不仅仅是四个城市的问题,而是以四个城市为核心,以点带面,实现西部更大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增强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区域带动力[13]。 “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建设中跨行政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了四个城市所在省(市)科技创新能力这一大背景。基于此,首先对四川、重庆、陕西、云南四个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到四川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还有待提高的地方,以及对外与另外三个省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协同发展的大方向。为了更好的看到四个省(市)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同时考虑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中综合排名前五的省(市)。

(一)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对比

从地区总产值看,四川突破了2万亿,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8,是重庆和云南的两倍之多,在西南四省(市)中处于遥遥领先地位,但是和广东、江苏、浙江三个发达省份相比,还有1.5-2.5倍的差距。不过,四川人均GDP排名第24,远落后于重庆(排名12)和陕西(排名14)。四个省(市)的GDP增长率都保持在13%左右,领先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发达地区平均8.3%的增长率。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面,四川、重庆、陕西、云南的增加值都没有过万亿,排名情况和GDP总量排名情况基本一致。不过四川的排名相比总量排名下降3位。在地区GDP总量中的占比,重庆和云南均达到了40%左右,四川和陕西则只是34.5%左右——和北京、上海相比有近1倍的差距,和广东、江苏、浙江相比也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 在增长率方面,重庆和陕西分别以20.2%和19.1%的增长速度领先且在全国排名中变化不大,四川和云南的排名分别从第7和第4下滑到了第16和第20。

(二)创新能力综合指标对比

四川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在四个省市中排名是最靠前的,也是唯一进入全国前10的。但是在效率和潜力两个方面则是重庆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陕西。无论是在实力还是在效率,四个省(市)和北、上、广、江、浙这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都还不小。

在知识创造能力方面,四川仍然是四个省份中唯一实力排名进入前10的,在效率和潜力方面还是重庆领先,其次是陕西。

在知识获取能力方面(表5),四川仍然是四个省(市)中唯一实力排名进入前10的,不过重庆和陕西也都进入了前15。在效率方面,四川和陕西排名分别是20和23,远落后于排名第4的重庆。不过,四个省(市)在潜力方面排名都很靠前,尤其是云南进入了前5。

在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四川、重庆、陕西三个省市排名差距不大,不过四川在此处的排名落后了综合排名5个排位,其他省市企业创新能力排名和全省的创新综合排名基本持平。效率方面,仍然是重庆领先不少,排名第7,其次是陕西,四川则还要落后于其综合排名2个排位,云南落后1个排位,和发达地区差距很大。潜力方面,云南排名第9,领先于四川、重庆、陕西,四川排名最后。

在创新环境与管理方面,四川实力排名第9,远远领先于重庆、陕西和云南,但是效率还是落后于陕西和重庆,在潜力方面排名21,落后于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也远远落后于重庆、陕西和云南。

在创新绩效方面,四川的实力仍然是相对靠前的,重庆的效率和潜力领先较多,四川的效率排名略高于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陕西则落后7个排位。

(三)研发投入指标对比

在政府研发财政投入方面(表2),四川在投入的绝对量、强度和增幅三个纬度都表现非常突出,直追北京、上海。陕西虽然在增幅上排名比较靠后,但是在投入绝对量和强度分别排名第4和第2。云南在投入强度上以微弱优势排名超过重庆。在研发人力投入方面,陕西则强度最高,排名全国第9,其次是重庆,排名全国第15,四川和云南排名均在全国20名以外。此外,四川研发人员投入强度的同比增长率在四个省份也是最低,相比重庆增速要低近80%。

规上工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投入总额四川、重庆、陕西都在100亿元以上,排名分别是15、17、16,差别不大。但重庆强度最高(0.91%),其次是陕西(0.73%),四川和云南几近持平,分别为0.45%和0.43%。增长率则是云南35.62%领先,全国排名第3,其次是重庆27.39%,全国排名第11,陕西26.6%,全国排名第13,最后是四川19.89%,全国排名第25。

四川用于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费用在四个省市中最多,排名全国第6,是重庆的2倍多(排名第19),几乎是陕西的3倍(排名22),云南的4倍(排名26)。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技术经费支出(万元/项)的数据看,陕西和重庆平均每项技术改造的投入要高出很多,分别为13.62和22.33,排名第24和13,四川的数据则是7.97,排名第24,低于云南的11.95(排名第18),这说明相对的四川的工业改造项目比较多而分散,和江苏、浙江两个省份呈现出来的趋势一致。四川在同比增长率方面还是领先于重庆、陕西和云南,达到23.66%,排名第15。

(四)企业研发实力指标对比

规上工业企业R&D人员总数,四川以7.84万人的总额领先于陕西5.58万人、重庆4.6万人和云南1.91万人,但和排名第1、第2和第4的广东、江苏、浙江相比,差距非常大。在研发人员比重上,陕西以3.56%在四个省(市)中排名1,全国排名10,其次是重庆3.08%,排名第14,四川2.58%,排名第17,云南2.1%,排名第25。在增长率方面,仍然是陕西以16.25%在四个省市中领先,在全国排名第15。四川、重庆、云南的全国排名都在第20名以外,说明四个省市的R&D人员相对增幅过缓。

表2 四川、重庆、陕西、云南及发达省市政府研发投入对比(排名)

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云南在四个省份中是最高的,7.79%,排名全国第8,但和全国排名前3的江苏、浙江、北京相比,差距有2-4倍之多,其次是重庆,6.9%,排名第12,四川最低,排名第22。增长率四川最高,有6.78%,全国排名第18,其他三个省(市)排名均在第20以外,说明四个省(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立不足,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五)企业间、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合作与知识、技术流动指标对比

规上工业企业国内和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分别反映了国内外技术流动的情况。四个省(市)和五个发达省市在技术引进方面的支出要普遍高于购买国内技术的经费,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和江苏。云南购买国内技术的经费支出在四个省(市)中是最高的,全国排名第12,高于其用于购买国外技术的经费支出。四川和陕西用于国内外技术购买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增幅突出,四川表现为两个大增幅,分别为73.77%和102.69%,陕西则是国内技术呈现406.42%的增幅,国外技术引进出现了-23.06%的跌幅。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外部支出反映了企业委托外单位或与外单位合作研发而拨付给外单位的资金总额情况,用于衡量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情况。五大发达省、市企业间合作非常活跃。在四个省(市)中,四川、陕西最为活跃,其次是重庆和云南,和发达省、市差距还比较大。但是,四个省(市)在对外合作研发投入的同比增长率都还比较高,尤其是四川,达到23.66%,排名全国第15。

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企业的资金比例用于反映企业与之合作的情况。四个省(市)中,重庆和云南企业参与的比例要高出四川和陕西很多,分别全国排名第3和第12。重庆和云南的同比增长率也是四个省份最高的,分别为51.74%和44.31%。

作者同省和异省科技论文数分别反映了省内和跨省知识合作水平。无论是从总量,还是从增长率来看,五大发达省市和四个省市都呈现出省内知识合作活跃度要高出省外知识合作。重庆在省内、省外的知识合作增长率在四个省市中都要高于四川,陕西最低。云南的省内知识合作增长率在四个省市中最高。

(六)创新环境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区域的市场环境。五大发达区域和四个省市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指数上区别不大,且改善程度都是负的,但四川和云南的改善程度呈现大幅负增长。

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与法律制度环境也是用来衡量一个区域市场环境的指标。此处,四个省(市)和五大发达省、市已经有了较大的差距。改善程度以重庆为最高,达到24.39%,其次是四川、云南。陕西改善程度稍显落后。

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金额反映了一个区域企业研发的金融环境。从总额上看,四川在四个省(市)中是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最多的,而且增长率达到了254.55%,排名全国第5。 这说明,一方面四川金融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不算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川企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传统。

高技术企业数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创业水平。发达省份广东、江苏和浙江的高技术企业数和占比呈遥遥领先之势。在四个省(市)中,四川的高技术企业总量最多,排名全国第7,陕西的占比最高,排名全国第8,增长率重庆最高,排名全国第3。

进出口差额以及进出口差额占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都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内企业所处的海外市场环境。在四个省(市)中,重庆对外贸易无论在进出口差额还是在同比增长率方面,都表现突出。不过,进出口贸易差额在四个省(市)中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的占比都还不高。全国其他发达省份的进出口差额占比情况也都不高,排在第一位的广东也只有7.13%,说明全国范围内面临的海外市场都不容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要加快,挑战诸多。

(七)创新成效

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占比反映了企业产品创新的能力。四个省(市)中重庆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四川、陕西和云南。云南则在同比增长率上表现突出,说明云南在加大企业创新能力投入,并开始取得成效。

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创新产出和技术水平。每亿元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专利数则反映了一个地区专利的产出效率。五大发达省、市无论是在发明专利受理数还是授权数都表现突出,尤其是江苏、广东和北京。四个省(市)中,陕西和四川旗鼓相当,处于暂时领先地位,但和江苏相比,差距还非常大。重庆虽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没有陕西、四川高,但增速和效率要高于两省。四川的创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及就业人数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在四个省(市)中,四川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远高于其他三个省(市),全国排名第6,但是全国排名第13的重庆,其高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基本与四川持平,跃升全国第7,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排名全国第1,就业人数增长率居全国第2。四川高技术产业的就业承载力在四个省市中是最高的,达到8.14%,但和广东和江苏近30%的就业人数占比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三、四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改善的大方向

综合来看,四个省(市)中,重庆在创效绩效、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三个一级指标上明显优于四川、陕西和云南。四川在创新绩效方面略好于陕西,陕西又在知识创造能力表现比较突出。其他三个指标上,四川和陕西表现差异不大。云南则在五个指标的表现都还与重庆、四川和陕西有差距,尤其是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四个指标。

图1 四川、重庆、陕西、云南科技创新能力蛛网图

四川在科技创新效率和潜力方面普遍落后于重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和运行质量还有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空间。

(一)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的知识创造活力

一是高校、科研机构需要进一步提高研发经费使用成效,同时进一步“走出去”,加强与其他省内外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一方面,四川高校、科研机构亿元研发经费内部产生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在四个省(市)中都是最低的。另一方面,四川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经费还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幅也很缓慢。而成都市主要科研机构的研发资金来源情况也对这一事实进行了进一步佐证(见表3)。再者,四川高校、科研机构与省内外外部单位的合作也有待加强。

二是四川工业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国内外技术经费支出成效。四川规上工业企业的国内外技术经费支出在2012的总量和增幅在四个省市中都是很高的,但是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只有6.67%,和重庆18.87%的数据还有很大差距,仅略高于云南5%的数据——陕西这一数据也不是很理想,只有5.34%。

(二)进一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投入主体

2012年四川政府研发财政投入强度为0.72%,排名全国第4,而规上工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投入强度0.45%,和云南的0.43%相当,排名全国第25。而重庆的数据是:政府研发财政投入强度为0.2%,排名全国第14,规上工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投入强度0.91%,排名全国第6。此外,四川规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中R&D人员的占比也还只有2.58%,比重庆和陕西分别低了1和0.5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17,低于四川综合创新能力的全国第14的排名。再者,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的有关数据,四川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部分占比还不到50%,低于全国74%和西部58.2%的水平。

表3 成都研发经费来源情况

出处:基于成都市科技局网站数据整理、计算

(三)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梯度式”成长培育计划

四川未来需要继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和增速。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规模、成长阶段、经营模式和风险特征差异以及不同的投资人群,梯度式的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一方面增加了全省高技术企业的绝对数,另一方面,为全省高技术产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的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实现积蓄潜力。

(四)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方面,在2012年四川省输出技术的统计数据中,企业法人输出技术6566项,占输出技术总数的56.33%,成交额696028.21万元,占输出技术成交总金额的62.75%,而高校输出技术3681项,占输出技术总数的31.57%,成交额168499.73万元,占输出技术成交技术总额的15.15%。这一数据与成都市有效发明专利中高校43.6%的占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四川高校、科研院所的R&D经费中来自企业的资金部分远低于浙江、重庆、江苏,甚至云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四川高校与企业的互动还不够广泛,这其中就包括成果转化环节。

(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布局与云南、重庆、陕西的“靶向合作”

云南近年来来在加紧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而且未来还有很大的空间。相较云南,四川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纬度都有绝对优势。但是,就目前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四川和云南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互联互通还不多,战略布局也是鲜有。2012年的技术交易统计数据显示,四川技术输出流向地包括了全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境外的一些地区,表明四川技术创新能力正逐步增强,但是,在技术输出流向地域中成交金额排名前10名中没有云南。

四川与重庆、陕西的综合创新能力总体差距不大,尤其是四川和陕西。但是,2012年的技术交易统计数据显示,在技术输出流向地域中成交金额排名前10名中有重庆和陕西,分别排在了第8名和第10名;在技术吸纳来源地中,陕西是其中的第3大输出大省,重庆是第8位技术输出地域。由此可见,四川与重庆、陕西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合作空间,只是合作的“靶向”更多的需要从产业错位发展和融合这个方向来寻找。

[1] 高国力.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走向,新华网,2014年11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26/c_127253164.htm (2015年9月11日获得)

[2] 柳卸林,高大山(主编).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创新驱动与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北京。

[3]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 贾蓉.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6.

[5] 孙超英.贾舒.对我国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兼论建设成渝经济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J].理论与改革,2007(6):129-133.

[6] 赵树宽,刘战礼,陈丹.基于产业集群的东北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18-123.

[7] 叶一军,顾新,李晖,陈一君.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主体间知识流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9):45-50.

[8] 袁昱明,兰娟.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培育[J].2004(7):48-51.

[9] 王丽钧,顾新.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33-36.

[10] 叶一军,顾新,李晖,陈一君. 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下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8):29-33.

[11] 吕翔.区域冲突与合作及制度创新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12] 张仁开.“十二五”时期推进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学发展,2012(9):50-59.

[13] 李后强. “菱形经济圈”和“西四角”在国家战略中的突出地位, http://sc.people.com.cn/n/2015/0312/c345167-24135318.html(2015-10-19)

(责任编辑:白 林)

2017-04-24

2016年度国家社科西部项目“欠发达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地方政府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6XJL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杨燕(1982-),女,河南许昌人,四川省委党校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绿色创新、科技创新、区域经济;罗以洪(1968-),男,重庆酉阳人,贵州省社科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F204

A

1008-5955(2017)02-0054-06

猜你喜欢

行政区域陕西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研究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行政区域微界线的精细与割裂
学术与政治:民初中国地学会的行政区域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释义(之十三)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