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理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研究

2017-07-01黄宗远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国家发展

谭 剑 黄宗远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2)

基于创新理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研究

谭 剑 黄宗远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2)

创新理论;技术进步模型;国家创新系统

文章从熊彼特创新理论和索洛技术进步模型出发,深入分析了弗里曼和纳尔逊等人的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提出从政府的作用、企业的作用、教育培训和社会创新、跨领域合作与产业联盟四个方面概括国家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近些年来我国创新实践活动的发展状况,最终得出结论:我国在研发总支出和研发人员的数量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深入积极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大力促进自主创新的同时,我国企业仍需要在技术引进与改造方面积极推进,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者统筹协调,参与世界先进技术的研发与竞争;我国一直以来都存在重视高等教育而对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但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不仅需要将高水平的通识教育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并且需要将科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术知识相结合;随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我国众多行业部门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些联盟完善了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增强了联盟内企业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但由于此类联盟发展运行时间还较短,在机制功能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的中共中央领导层,为适应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中国经济因此呈现出了发展新常态。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创新驱动能力、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和密集使用,很多产业的生产和管理技术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要实现中国经济腾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工业化成功赶超发达国家,就离不开一系列产业部门的技术和知识创新。然而技术创新与赶超不仅局限于个别的技术,而是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和超越,这就需要完善国家创新系统,提高创新资源的集成能力、集聚能力和使用效率。

英国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一书中提出分工有助于机械发明,因而分工有利于国家富裕,初步揭示了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提出技术进步是除资本、劳动力之外又一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1]。这些有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被看作是创新思想相关论述的萌芽。

经济学领域第一个系统、完整论述创新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他从分析经济发展的内涵出发,提出真正的经济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的而并非从外部强加它的,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2],那些由于适应外部的投入变化而产生的量变,例如由人口增加或财富积累带来的经济增长,都不是经济发展。据此熊彼特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并不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息运转的机制。只有引入到生产实际中去的发现与发明,并对原有生产体系产生创造性破坏,才是创新。同时,他还提出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市场创新和组织创新五种创新的基本类型[3]。

熊彼特之后,学术界以其创新的五种基本类型为出发点,逐渐发展为两个支流:一是侧重产品、工艺、资源配置、市场的创新研究,形成技术创新理论;二是主要以组织变革和制度创新为研究对象,形成制度创新理论。

其中,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索洛继承发展了熊彼特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区分出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来源: 一是由要素投入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二是因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水平效应”。从而索洛对美国1909-1949年间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推算出在此期间美国非农部门的总产出中约有88%应归功于技术进步,这里的技术进步特指由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在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新古典学派还探讨了技术创新中政府的作用,认为当出现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供给、需求出现失灵以及技术创新缺乏资源支持等问题,政府应当采取法律、政策、税收、金融、以及政府采购等调控手段,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引导支持,以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和先导作用。

技术创新理论发展到20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和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分别对日本和美国的创新活动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弗里曼在考察日本经济时发现,日本的创新活动无处不在,创新者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企业管理者、基层员工等。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社会创新,仅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通过对日本研究的总结,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一种由公共和私人部门共同构建的网络,一切新技术的发现、引进、改良和传播都要经过这个网络中各个部分的运行和互动才能得到实现[5]。

纳尔逊在《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以美国为例,分析国家支持技术进步的一般制度结构,认为现代国家的创新系统在制度上相当复杂,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和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研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中负责投资和规划的机构[6]。纳尔逊强调技术变革的必要性和制度结构的适应性,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制度安排应当具有弹性,发展战略应该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以上理论都是对创新活动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尚未依据创新理论以及国家创新系统的相关内容对具体国家开展的创新活动进行效果评价。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就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状况深入研究,以期为政府和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

二、国家创新系统的主体内容

总结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以将创新活动分为四种类型[7]。第一,渐进式创新,这类创新多大是由市场需求与一线技术机会结合而成。第二,根本性创新,它们不是对已有产品及生产流程各种细小改良的累积,而是对现有产品或工艺流程的毁灭性创造,往往还伴随着开拓全新市场。第三,技术体系的变革,这是指对某些经济部门产生影响,同时催生全新产业部门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技术变革。第四,技术经济范式的变迁,这是一种过程:首先对创新对象从经济和技术角度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长时间区域及部门的推广实践进而确认新的范式,最后经过一段更长的时间将这种新范式扩散到整个系统。这种扩散具有深刻复杂性,往往包括多种技术、经济及政治力量的复杂交流互动,它会影响到几乎所有经济部门的生产及分配的结构和关系。

正是基于技术经济范式扩散的视角,弗里曼和纳尔逊通过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适应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例如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归因于日本的国家创新系统较好地适应了当时信息技术的新范式。

通过对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分析,国家创新系统划可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一)政府的作用

政府在创新活动的实践当中,坚持以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制订产业技术政策,从动态竞争优势的理念出发,持续推进长期战略目标,针对未来较长时期的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技术预测,在统筹协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制订产业技术政策,大力支持企业在重点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制约,开发并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采取补贴、减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激发作为创新主体的个人及企业的独创性和活力,以确保市场机制产生最大功效。其中要着力处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问题;第二,环境污染及外贸经济中与其他国家和谐关系的问题;第三,在经济长期运行中,资源最优配制的问题[8]。在工作模式上,政府在制订产业技术政策的时候要加强与一线产业研发人员,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专家的交流,致力于搭建科技界和企业广泛协作的平台,共同建立一种面向未来的长期视角。同时政府要健全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引导企业执行政府的产业政策,以影响与研究、投资、市场以及结构变化有关的系统决策。

(二)企业的作用

企业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制订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技术策略,完善技术由专门的研发机构向工厂管理层转移的过程,实现技术创新与引进职能最终落实于企业层面[9]。在技术创新与引进的过程中,以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来考虑产品和流程规划,从系统的角度考虑整个生产流程,将研发部门的工作与工程师们的工作以及流程控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总结来源于生产一线的改进意见,加强基层工作人员与研发工程师的沟通,使得整个企业处于一种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同时,在长期生产实践当中要逐步形成与生产上下游企业及其他产业部门协调合作的机制,加深与原料供应商、市场销售公司以及服务中间商的密切交流,加强与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合作,将研发活动、工程规划、原料采购、生产和营销等活动重新整合在一起,提高整体产业链的生产效率与产品附加值。

(三)教育培训和社会创新

要实现国家创新系统的深入发展,促进全部门多层次的创新,都离不开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发展以高等教育为代表的教育体系,同时针对全体劳动者开展综合职业技能培训。将高水平的通识教育与企业的实践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创新素质,使得技术研发与使用的企业员工了解技术变革带来的多种影响和问题,并让他们了解企业中不同运行环节之间的联系,这在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员工的创新热情与创新效率。

于此同时推进社会创新的步伐,变革管理机制,消除各种制度上的束缚,让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全社会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众创空间蓬勃兴起,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使得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协同发展。

(四)跨领域合作与产业联盟

政府通过制订长期规划与产业政策,将各个主要的产业部门划分为相应的部门,鼓励引导各个部门建立由竞争性公司组成有效率的联盟。这些联盟当中以产业联盟为代表,在部门之间建立广泛的合作,增强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取代以往刚性的命令式交流。合作企业之间可以共享研究设备、支持平台以及生产能力。产业联盟是面向产业自主创新,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构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高端产学研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产业技术研发联盟、产业技术标准联盟和产业创新链联盟3类[10]。部门之间的联盟优于单独在市场或是组织内部完成交易的模式,而且增强了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产业联盟有效的促进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了优质创新资源的整合,加速了产业创新成果的扩散。产业联盟在改善产业创新环境、优化产业创新链的背景下,实现了产业创新收益的快速增长。

三、国内创新实践活动的发展近况及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年中长期发展报告[11]指出,尽管世界经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范围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的国内总支出仍有大幅度的增加。2007年至2013年间,全世界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支出从11320亿美元上升至14780亿美元,涨幅高达31%,高于同期全球国内生产总值20%的增幅。其中,美国用于研发的投资占全球28%,紧随其后的是中国20%、欧盟19%和日本10%,巴西、印度和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用于研发的投资也正在持续迅速增长。这说明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对科技创新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在科研人员数量、科学出版物等方面也获得了重大进步,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

依据国家创新系统研究框架,结合我国近年来的创新实践活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概括了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及趋势:

(一)国家层面上

国家依据科技发展的规律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稳步推进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委共同研究制订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从确定发展目标、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和健全产业技术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出发,引导产业技术优化升级,以实现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总体战略目标。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及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方面持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2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9%,最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更是达到25.66%。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为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重大项目的开发运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物流网络的开拓延伸、以移动互联网为新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推广,刺激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我国在研究与试验活动方面的投入持续快速增加,拓宽了创新活动的技术来源。1995年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gross expenditur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GERD)仅为349亿元,到2005年就迅速增长到了2450亿元,2014年研发总支出更是突破万亿达到13312亿元,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近40倍。从相对项(GERD/GDP)上看研发支出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达到了2.09%,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14年我国研发人员的数量达到393.4万人,平均每百万居民中研发人员有2878人(见表1)。国家宏观技术创新政策的指导、基础设施建设的广泛铺开和科研实力的长足进步都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表1 1995-201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及人员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企业层面上

近年来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技术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改造新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business expenditur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BERD)达到8318.4亿元,年增长率为10.4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数在2013年为249.4万人,每百万居民中就有1833人(见表2)。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多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达到335401件。于此同时,引进国外技术和技术改造这两方面基本与上年持平甚至有小幅减少,说明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与改造方面的进程有所放缓,需要加大力度(见表3)。

表2 2008-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及人员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3 2008-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及人员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

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通道,2014年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为712.95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毕业生数659.37万人,研究生毕业生数53.59万人,过去10年毕业总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04%(见表4)。科研成果方面,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自2006年突破100万篇以来,最近保持在每年150万篇的较高水平。专利申请授权数2005年仅21.4万项,发展到2013年迅速增加到了131.1万项(见图1)。科技论文发表数和专利授权数的持续稳定增长,说明了我国各个领域都积极开展研究与创新活动。

在同一时期,职业技术培训出现了一个上下起伏的过程,2007年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毕(结)业生数达到6003.18万人的顶点,而后逐年下降,2013年下降至4715.60万人(见表4)。这些情况的出现,说明了我国教育发展层次的不均衡,产生了重高等教育轻职业培训的趋势。这种趋势受到社会公众的认识偏好和国家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利于以制造业为首的现代工业升级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国家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不仅需要将高水平的通识教育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并且需要将科学文化知识与职业技术知识相结合。这两者的结合不仅仅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也关系着全社会创新的智力来源。

(四)产业联盟和多领域合作

为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国家各级政府和众多产业部门正积极推动产业联盟的技术创新战略合作和共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表4 2004-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毕业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 2005-2013年我科技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授权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3年科技部等部委经过考察研究,确定了第三批55家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这些试点联盟都是围绕着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索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深入发展,加强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加速了研发成果的转化扩散,带动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完善了产业链和创新链,最终促进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55家产业联盟不仅包含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包括了现代农业、传统工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方面。跨部门多领域的技术创新联盟,在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优质创新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产业联盟不仅仅在技术创新方面效果显著,在行业内部协调合作、国际市场竞争和维护行业整体利益等方面也起着关键性作用。例如2010年成立的中国光伏产业联盟,就涵盖了光伏产业链中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应用系统及专用设备等,同时还包括了部分产业研究机构和行业组织。该联盟在扩大与国内外相关组织、企业的联系和交流,防止产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应对国际纠纷和维护中国光伏产业的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光伏产业联盟组织起草针对美向我国出口的多晶硅等相关产品“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申请,并递交(中国)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最终促使商务部出台了对美国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补贴措施启动贸易壁垒调查。此类案例表明建立产业联盟不仅仅能够推动自主创新,加强产业协作,集中优势资源,提高行业影响,同时也增加了行业内企业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结论

本文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索洛的技术进步模型出发,结合了弗里曼对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分析研究,将国家创新系统概括为政府的作用、企业的作用、教育培训和社会创新、跨领域合作与产业联盟四个方面。其中,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将产业技术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等刺激方式相结合来激发作为创新主体的个人及企业的独创性和活力。企业作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制订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改造相统一的技术策略,完善自身技术发展路径。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在实现国家创新系统的优化提升和促进全部门多层次开展广泛创新等方面提供了坚定的智力支持。跨领域合作与产业联盟的广泛推行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了优质创新资源的整合,加速了产业创新成果的扩散。基于以上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认识,结合国内创新实践活动的发展近况,得出以下结论:

1. 我国一直重视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作用,从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出发,制订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调动社会资源,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指导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大力建设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保障了经济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于此同时,国家研究与试验活动总支出和研发人员的数量等方面也实现了持续迅速的增长,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我国企业通过多年的积极投资和深入学习,在自主创新与引进改造新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投入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和研究人员数量都呈现出快速增加的趋势。在产出方面,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实现了多年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在技术引进与改造方面的进程有所放缓,需要加大投资与研发力度,紧跟国际先进技术发展。

3.在教育与科研方面,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全社会专利申请授权数都持续增长,但是职业技术培训却出现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这说明了我国教育发展层次的不均衡,产生了重高等教育轻职业培训的趋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不利于我国产业技术优化升级。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和科学文化应该与企业实践活动和职业技术知识相结合,才能牢固全社会创新的智力基础。

4.依据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在有关部委的指导下,众多行业部门成立了具有广泛行业影响力的产业创新联盟。这些联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了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增加了共同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我国产业联盟出现的时间还较短,发展也并不完善,还需要在跨领域合作和完善行业内部协调机制方面多做工作,进一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优质创新资源的整合,加速产业创新成果的扩散,完善产业链和创新链。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2.

[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

[3] 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

[5] C.Freeman.Technolog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M]. London,Printer Publishers. 1987.

[6] R.R. Nels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 Comparative Analysis[M]. Oxford,University Press. 1993.

[7] 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 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9] 林毅夫,张鹏飞.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5,(5).

[10] 孟梓涵,武建龙.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3).

[11] UNESCO. UNESCO Science Report: Towards 2030. UNESCO Press.2015.

(责任编辑:白 林)

2017-05-17

谭剑,(1986-),男,江西吉安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产业体系、技术经济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黄宗远(1963-),男,广西平乐人,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与产业发展、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技术经济与技术创新战略管理、行为金融。

F124

A

1008-5955(2017)02-0043-07

猜你喜欢

国家发展
国家公祭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家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