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策略激发兴趣
2017-06-30卢仁武
卢仁武
(福建省漳浦第四中学)
摘 要:高中数学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主动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构筑教学情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善于利用积极的评价,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策略;兴趣
数学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数学很难。究其原因,从数学知识来看,高中数学相较初中小学来说,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提高,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也更高。从教学手段来看,目前的教育方式和十几年前比较虽有变化,但是变化还远远不够。传统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今天依然在使用,所以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课程的认知也大多停留在枯燥、乏味、困难层面。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接受数学,爱上数学,爱上数学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课堂内容,去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放在今天的教学背景之下,就是说学生只有和任课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够虚心听取老师的教导,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传统教学中,学生尊敬老师,就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今天的教育过程,不像古时候那样,一个学生一辈子只会有两三个,甚至只有一个老师,但是学生尊敬老师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敬畏”和“敬”只差一个字,但是很多学生对老师更多情况下是“畏”,而非“敬”。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障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的重要方法。比如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和学生交流的内容也不仅只是课堂内容,老师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课前和课后同学生谈一谈学生对课堂的看法以及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小问题。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作为一名老师和一位长者,都有义务和责任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会和学生沟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内容。
二、构筑情境教学
学生认为高中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主要原因,是有很多的原理、公式和很多数字化的解题过程。另外数学和文学艺术类课程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对精确性和逻辑思维的要求,这也会增加课堂的难度,降低课堂的趣味性。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构筑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的美,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让乏味的数学课堂内容更容易接受。创设情境包括创设真实情景、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生活情境以及创设实验情境。下面根据实际教学来举例说明。
创设真实情境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变得贴近生活。比如在学习“随机抽样”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探讨以全班学生为总体,怎样随机地抽出一个同学。拿一个小箱子在里面装入红黄亮色小球,多次抓起,记录每次抓起的颜色,讨论概率事件,是属于创设实验情境。在学习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时,可以设计真实的生活场景,以应用题的形式让学生规划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问题。问题场景的创设,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趣味探究。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
三、善于利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不是单纯指表扬加鼓励,而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是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解题的过程,对回答错误的学生,首先要肯定他思考的过程,明确指出在思考过程中他的可取之处,然后指出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提醒他以后在哪些地方还可能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样的交流过程,也有利于上面提到的师生关系的培养。同时通过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消除数学学习中的畏难心理,逐步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积累学习,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爱好。
比如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列容易理解,但是放到具体题目中就不会运用。面对这样的问题,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析他为什么不会做题,不会做的题是无从下手,还是做了但是做不对。如果是无从下手就需要教会学生解题思路,如果是已经做了一部分,但是最终结果不对或者是半途而废的,这时老师不能完全否定学生,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发现他解题过程中可取的地方,以及出问题的地方,对他尝试解题的行为持赞赏的态度。这样可以逐渐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难心理,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教学情境,科学利用赏识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志勇.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旬刊,2015(9X):13-15.
[2]卢鸿强.善用赏识教育激發学习兴趣[J].广西教育,2008(26):17.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