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选课制的构建策略分析
2017-06-30余署敏乔月鹏
余署敏 乔月鹏
(河南省三门峡市实验高中)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选课制是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意,也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体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对高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政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并对因材施教和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选课走班成为大势所趋。
一、班级授课制实施方案的优势分析
在我国中小学普遍使用的班级授课制,最早源于西方,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效率而产生的。在我国,班级授课制最早于1862年出现于京师同文馆,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此后,班级授课制开始在全国推广,以致沿用到现在。
班级授课制把学生按年龄或知识与能力的差异编成固定的班级,由教务部门或年级在聘任教师的基础上编制每周的课表和每日的作息时间表,教师按照课表通过集体授课的方式展开教学计划。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总结起来,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势包括:班级授课制适合大批量培养人才的需求;班级授课制实现了标准化运作;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集体的作用。
二、班级授课制实施方案的劣势分析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带来的教学多样化,使得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班级授课制难以把“立德树人”理念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班级授课制在一开始,就带有工业革命的思维,学校也更像工厂,在教学方面追求工业时代的高效率,在管理方面出现了大班额的问题,学校往往在教学和管理两个维度寻找平衡点,以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政治课上,教师“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个老师带多个班,使得教师很难有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班级授课制下单一的课程难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相对单一的课程又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分工日益细密的需要。尤其对于艺术特色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多样性更加明显,学生因为要不断补习专业课,造成政治学习各模块的遗漏情况参差不齐,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很难兼顾知识薄弱学生的学习利益。
再次,在学生地位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突出表现为学术的垄断性和管理的至高无上性,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更多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又往往被局限于学习领域,那些学习困难但有体育、艺术天赋的孩子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在政治学习中,学生由于是被动地接受,对学科的钻研程度和研究精神普遍缺失,学生的学科特长很难真正得到发挥。
最后,在物质保障上,班级授课制所需的硬件和技术设施简单,对互联网技术有排斥。班级授课制主要是以固定课程、固定教室、固定学生、教师当面传授的一种授课方式,全班统一一张课表,学生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与学习。不过,在如今信息化普及、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这种班级授课制就成为一个信息孤岛,它不需要外在的信息,不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内心世界永远难以琢磨,学生之间会出现“我就坐在你身边,可是我离你却很远,你在看手机”。
总之,班级授课制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很难发挥;班级管理和教学相对僵化,缺乏灵活性,学生基本上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应有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难以形成。面对形势的变化,学校也面临转型,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被打破,而选课制正逐步由探索向现实转化。
三、选课制实施方案的优势分析
选课制在实施过程中,允许学生对所在学校开设的教学课程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课程、教师、上课时间和学习进程等。选课制最早于1916年在欧美国家以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开始,此后大量展开。美国的选课制发展较为完善,逐步实现了选课制、走班制和学分制的有机融合。
相对于班级授课制,选课制的优势明显,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选课制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我国的优良教育传统,孔子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选课制实现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统一。为了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性和多方面的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技术手段等方面的情况,开发校本课程、成立社团、组织社会实践等课程体系,形成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再次,在学生地位上,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选课制让学生成为课程设置的重要参与者,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自主选课、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监督,从而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每人一张课表,可以说从一定意義上,实现了教育的私人订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概括起来,选课制坚持以学生为本,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兼顾了成长规划与当前爱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理论学习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关系,也真正把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