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道路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思考
2017-06-30侯衍社
[摘要]中国道路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价值原则是共享、民主、公正、和谐;基本保障包括理论依据、制度依托、文化支撐和根本保证;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基本要求是指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规律性内容。中国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错误的“歧路”,中国道路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它的成功开辟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关键词]价值目标;价值原则;基本保障;根本动力;基本要求
[作者简介]侯衍社,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模式与中国发展道路”(项目批准号:14JJD710005)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开放的中国、崛起的中国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据权威研究机构预测,到2020 年中国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且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政界商界和学术理论界都十分关注中国道路问题,探讨的问题十分广泛。本文力图围绕中国道路主题探讨价值目标、价值原则、保障体系、动力系统、基本要求等重要理论问题,以推动学术界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在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问题的内涵和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
一、中国道路的价值目标
中国道路蕴含的价值目标,最根本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国民众中有深厚的思想土壤。邓小平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富有远见地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我国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分宏伟,包括经济建设目标,如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政治建设目标,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建设目标,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建设目标,如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生态建设目标,如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着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在经济社会生活方面的愿景,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价值目标,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重要成果的集中体现。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实现中国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是中国步入现代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实现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也是文明延续至今又不断创新发展的国度,但自鸦片战争之后陷入了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把实现国家现代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目标,并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奋斗,取得了伟大成绩。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标志着中国真正步入了现代化国家之列,而且会以自己的制度优势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借鉴方案。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什么关系?从时间节点来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之日,是否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之时?对此,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胡鞍钢在《世纪“中国梦” 伟大“三部曲”》中指出,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笔者认为,胡鞍钢的看法颇有道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后的更高目标,要在整个21世纪全面推进。当然,由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更宏伟、更远大,其实现的时间下限不宜、也不能够提的很明确,以免脱离实际。但有一点是很肯定的,就是这个目标与我们的努力、与我们做的工作及其效果密切相关。因此,这个时间节点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我们各种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各种政策措施推进有力、各项工作效果良好,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就会加快,反之,整个目标就会被延迟。
二、中国道路的价值原则
中国道路的价值原则是中国道路的内在根据和价值旨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集中体现,集中反映着我国的制度特征、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和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共享、民主、公正、和谐是中国道路的基本价值原则。endprint
1.共享原则
共享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群众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衡量我国改革开放成败的重要标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但在财富分配方面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稳定和谐的突出问题。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需要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但是对于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对待,正确引导和调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强调要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经济成果,同时兼顾到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等方面,让广大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今时代先进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原则,是使中国占据世界价值观制高点的重要内容。
2.民主原则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④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资本主义的民主是形式上的民主,而社会主义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实质的民主。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⑤ 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6}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民主原则,只有坚持以人民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3.公正原则
公正,即公平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反映社会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的重要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正义才有可能让全体人民享有自我尊严、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的机会,享有各种社会资源权益的机会。改革开放改变了传统发展思路和单一建设模式,从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到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必然引起资源分配和利益流向的变化,分配差异乃至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变得不可避免。但是,贫富差距的过度扩大不仅会影响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主要集中在改革、发展、制度、司法等方面,这些方面也是我国当前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其中,发展经济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物质基础,深化改革是促進社会公平正义的动力源泉,制度建设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和谐原则
和谐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不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自身灵与肉的统一。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事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必须坚持和谐原则,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的灵与肉的和谐关系,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四个价值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属性和价值内蕴,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巨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坚持,并始终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三、中国道路的保障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顺利推进,内在地蕴含着一个有效的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是历经改革开放的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所证明的,包括理论依据、制度依托、文化支撑和领导力量,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保障体系,保障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运行和不断完善。
1.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道路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逐渐形成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同质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运行发挥着理论指导、舆论支持和行动指南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时代特征、符合中国实际、引领时代潮流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它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完善。
2.制度依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道路的制度依托和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层次的制度文明和制度伦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渐改革、调整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初步显示了制度优势,如集中力量办大事、关注广大群众利益、推行公平正义等,是具有强大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们的制度远不是完美无缺的,它需要在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调整,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并更好地发挥对中国道路的保障作用。endprint
3.文化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浸润着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产生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道路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7},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呼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8} 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逻辑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决不能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开展需要坚强而正确的领导力量。因此,党必须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有效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必须以空前的勇气和决心,以非凡的意志和措施全面推进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四、中国道路的动力系统
改革和开放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破浪前进的根本动力。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扩大对外开放,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不断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9}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要解决面临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也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加以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推进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现代化,特别是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现代化。历史学家、美籍华人黄仁宇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把中国社会的上层人士,即社会的精英人士动员起来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其代表人物毛泽东,把中国社会的下层人士,包括农民、工人动员起来了,但是中國社会的中层人士,似乎还没有很好地动员、组织,他们似乎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担当起应当担当的责任,因此需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就社会治理来说,目前中央决策层的动员力和执行力是很强的,下层群众也相对比较好组织。中层人士,尤其是领导干部,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任务,承担着“二传手”的角色,其作用非常重要,需要进一步明确其职责,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运转,不断提高其素质,提高其担当意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2.积极扩大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开放与改革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二者形成一个有机的动力系统,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同时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10} 我国已经进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观察和规划改革发展,必须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开放发展,是我国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和平发展,依靠中国和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五、中国道路的基本要求
中国道路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成功做法、基本经验和规律性内容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合目的性、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内容的有机统一和高度凝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内在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从理论上可以概括为:从“十条基本经验”到“十个结合”,再到“八个基本要求”。
1.十六大报告概括的十三年的“十条宝贵经验”
2002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条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三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四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五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六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七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八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九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十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1}endprint
2.十七大报告概括的“十个结合”
2007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概括了我国推进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即“十个结合”: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四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五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六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七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八是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九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十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12}
3.十八大报告概括的“八项基本要求”:
2012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八项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二是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必須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四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五是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六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七是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八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3} “八项基本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特征、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的深刻把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和价值追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4.习近平重申“八项基本要求”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深刻总结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14}他对“八项基本要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发。
5.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项要求”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八项要求”,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项基本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15}习近平对八个方面要求的系统论述,涉及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方向道路、治党治国治军、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诸多领域,明确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标志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是新时期对中国发展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打破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神话,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新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向世人表明社会主义具有光明前途。
结语:中国道路的模式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烈,中国道路在逐步向中国模式转化。这个模式尽管还在形成过程中,但一些基本的原则已经逐步明晰起来,那就是中国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坚决抛弃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中国道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排斥新自由主义模式,中国道路不走错误的“歧路”——坚决反对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中国道路坚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正如习近平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理论、道路、制度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7}。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取得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不仅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而且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习近平自信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8}当然,中国道路还在继续探索前进中,中国模式还在形成过程之中,还没有成熟,更没有定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中国方案”会越来越完善。
注释:
①{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②胡鞍钢.世纪“中国梦” 伟大“三部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2-01.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
{7}{8}{15}{18}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10}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
{1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A].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10.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14}习近平.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
{16}中共中央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3-12-27.
{1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责任编辑:李瑞山
(本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杂志2016年第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