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
2017-06-30张永胜
张永胜
摘要: 我国课程教育的改革不断推进和发展,小学校本课程虽然没有明确的教学规定、考核形式,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各学校均依托学校基础资源优势,经过教职工评估、总结以及优化改革,推进校本课程发展,促进教育资源最大化使用和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 发展背景 开发和使用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136-01
小学校本课程主要是指学校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小学生语文、数学以及英语以外的基本能力,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使得学校向规范化、现代化、更前沿的教学方式看齐。在一些小的学校,尤其是基层学校,尽管校本课程一直在提倡,由于缺乏教学模板、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和教职工思想参差不齐,小学校本课程的发展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的背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现状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背景
在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上,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西方教学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锻炼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也是工作重心。小学校本课程的发展是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策略。
小学校本课程的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是推动全面发展的条件,未成年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花朵,良好的素质教育背景是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校本课程的开展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实践的重要意义,理论指导实践的今天,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应尽量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差异,现代教育的理念就是个性化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正是这种理论的重要指导思路。
校本课程的提出与发展,是对学校现有教学现状的更高一步的追求,推动学校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最大化教育产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现状
校本课程的发展,对小学生、教职工以及学校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发展。
对学生来讲,校本课程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各个学校依据自己现有的基础设施或者待发展方向提出一定的课程教育方式,比如,一些学校开展了一些珠心算、绘画、舞蹈以及体育方面的特长培训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其中。兴趣是最好的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教师而言,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素质教育在缓慢而稳定地发展着,在校本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学生的自主选择,也是提高教师工作水平的重要驱动力。校本课程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育,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角色转变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也不断提升自身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项。
在学校方面,通过校本课程,对学生特长进行培养与指导,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使得学生德智体美更为全面地发展。同时,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循循善诱,使学生具有特长并可以通过参加比赛得以发挥。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合适的鼓励,这也是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标签。
三、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意义
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小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校本资源的开发推动了学校资源的最大化发展,促进教职工教育理念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展,多数是采用调查、分析、实施、反馈、调整再实施的发展思路,各校一般根据自身的现状开展校本课程,也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小学的校本课程相关实践经验以论文成果形式出版,对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尤其是基层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不断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校本课程积累了大量优秀的教育案例。在校本课程发展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教师在情景设定、主题分析以及解决思路的诱导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校本课程的推动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一定教学区域内并没有一定的指导教材,各个小学也没有专业师资队伍指导校本课程应用,在校本课程的发展过程中,也没有明确指标的经费投入和援助。
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展对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
的问题,但随着学校投入的加大,校本课程会更加完善,更加体系化。
参考文献:
[1]王国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研究报告[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2]郁宏洋.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学生学习实际[J].教育實践与研究,2015(5).
[3]闫荣晖.我国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8).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