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沅古坪现象看沅古坪精神

2017-06-30金陵

现代交际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张家界

金陵+

摘要:在张家界地区有一个叫做沅古坪的地方,沅古坪国家干部多、工人职工多、读书人多、餐饮文化现象独特,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沅古坪与人为善、团结互助、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思想保守、淡泊财富的精神。现文章就从沅古坪现象看沅古坪精神。

关键词:沅古坪 沅古坪精神 张家界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078-02

在张家界城里,一些有趣的现象颇耐人寻味。听到某人带着浓浓的或者少许的乡音,一人立马攀起了老乡:“听口音,你是沅古坪的吧?”坐出租车,简单的交谈后,听出司机的沅古坪口音,坐车的马上改用乡音和司机搭起讪来,老乡情谊使二人很快成为熟人,多给少给甚至不给便成自然,再多钻一条巷子便心甘情愿……大街上,那些擦皮鞋的,烤红薯的,卖苦荞粑的……四处闪现着古坪人的身影。最有意思的是,一个皮肤嫩生眼睛水灵的姑娘惊艳现身,惊叹之余,旁人准会猜测议论:“这姑娘水色那么好,肯定是沅古坪的!”一打听,还果真就是沅古坪人!就连城里人找对象,好多都点明要找沅古坪的,说沅古坪的人,男的帅;女的乖。女的贤惠,男的实在。

除此之外,沅古坪还有几个非常特别的现象。

国家干部多:上世纪60—90年代,全区各级干部中沅古坪占60%以上,几乎遍布每个领导岗位、每个单位、每条战线、每个机关,形成“干部群落现象”,简直就是“生产干部的摇篮”。此现象全国罕见。

工人职工多:上世纪工业不发达,工厂极少。理发店首次招工,沅古坪人占了70%;氮肥厂、水泥厂、机砖厂招工,沅古坪人占了40%以上;前些年兴起“慢慢游”和“的士”,前者占了近50%,后者占了近40%。

读书人多:沅古坪的教育率高达95%以上,大学生总额全县最高。

垄断两个文化单位:区文化局、阳戏剧团的人员主体是沅古坪人。

沅古坪餐饮文化现象:“沅古坪的腊肉”“沅古坪的餐馆”“沅古坪的饮食”,已经成了城市餐饮业界的品牌现象。

………

凡此种种,我们姑且称之为“沅古坪现象”。

能称之为一方“现象”者,必有一种独特的内在精神气质在。那么,“沅古坪现象”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沅古坪人什么样的精神气质呢?

与人为善,团结互助。沅古坪人与人为善,淳朴和气,非常团结。谁家修房起屋,全村人都会带着钱粮、米酒前去祝贺,同时还要参加建房活动,直到把新屋建成。主人乔迁新居时,族亲热热闹闹前去“热火坑”,赠主人匾额、钱粮。谁家办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会前去帮忙,一为表示庆贺,二为解主人钱粮困难之急,真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农忙时节,栽秧割谷争分夺秒,为了不耽误时间,哪家只要放出栽秧或者割谷的信号,定下日子,同村的亲友闻讯便会及时赶到,前来帮忙,分文不取,主人只需管饭就行。这种 “打白工”习俗在沅古坪十分普遍,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兄弟情义和民族传统。过去族谱家规中都有“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规定,乡邻乡亲,平素为生计难免产生一些龃龉,可是,一旦谁家要栽秧割谷什么的,即便和主人家有过节的乡邻都会不请自来。于是,一笑泯恩仇,两家的怨隙就在登门的那一刹那消融。在过去的艰难岁月里,人们习惯于勒紧裤带过日子,像腊肉这些贵重食物平素根本舍不得吃,但一旦“转工打伙”,主人会扯开肚皮待客,炒上几碗油滋滋的大块腊肉,还炸油粑粑、蒸糯米饭…… “打白工”者会打上几顿喷香可口的牙祭,在那肚皮都填不饱的年代,那是多么让人期待的美事啊!

沅古坪人团结齐心是出了名的。在乡下,你帮我助,亲如一家。到了城里,只要是老乡有事相求,一定会倾力相助,毫不含糊。

那么,沅古坪人的这种超乎寻常的凝聚力、向心力源自哪里呢?一是源自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视团结为人与人交往的纽带,歌都是这样唱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古话也是这样说的:“人心齐,泰山移。”沅古坪人属华夏子民,祖宗古训不可废,传统美德不可丢。二是源自沅古坪特殊的生活环境。沅古坪人家族观念特别强,喜欢聚族而居,一个村子往往就是同一个姓氏,属于一族人,一族人就是一家人,一家人的事情,当然不分彼此了。

行善积德,乐善好施。这是沅古坪至今尚存的遗风。沅古坪人世居山区,道路崎岖,水系纵横,往往会修建一些简易桥梁、道路。如果发现道路难走或桥梁损坏,他们会十分自觉地把路桥修好,或铺石子,或整修桥身。就算是开放后的今天,从沅古坪走进城里的人,见到家乡的路桥不便利了,出不了力,也会出资,无形中就形成了这么一种格局:有力者出力,无力者出钱。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沅古坪人心地善良,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絕不会讥笑、看冷或落井下石。张二坪村的龚高才家,男人常年疾病缠身,完全丧失了劳动力,女人含辛茹苦,拉扯着三条虎儿,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女人经常腆着脸皮,四处借米、借油、借盐,谁都知道,她家借去的米油几乎都是有借无还的,但没有一户人家因此打脸,即使自家日子同样紧巴,也要牙缝里省点,匀些给她家。

在张二坪,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大善人”——金继光。大庸、沅陵常有人途经此地,遇上天黑便需借歇。一旦借歇,人们便习惯性地手指他家,说:“ 四佬(或四伯)屋里!”“ 四佬(或四伯)屋里”遂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口头禅。他家俨然就是免费乡村客栈。“大善人”聪慧勤劳,平素喜欢鼓捣些农具家业,因而前来讨用扁担、犁辕、篓子的人络绎不绝。他的身上,浓缩了沅古坪一方人淳朴大方、慷慨好施的优秀品质。

行善积德,乐善好施,首先源于沅古坪人善良的天性。沅古坪长久以来经济不够发达,思想冲击不大,保留着人性最淳朴最宝贵的品质。其次,更源于沅古坪人丰富的鬼神信仰。沅古坪人俗信巫鬼,认为万事万物皆有鬼神,祖先可以是神,植物可以是灵,动物可以是鬼。人们相信,这些鬼神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知晓人的一切,也能控制人的一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鬼神可以保人平安,也可以让人遭难。人心善良,积善行德,才能快乐永远,幸福长久。这种爱憎分明的佛教善恶观,似一根精神长线,操纵着淳朴善良而又笃信鬼神的沅古坪人,无论他飞到哪里,很近,还是遥远,线不断,善恶观就不会变。endprint

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沅古坪流传这么一句俗谚:“养儿不读书,如同养个猪。”沅古坪尊师重教、盘儿读书之风相当盛行,“大学生村” “秀才组”屡见不鲜。

在沅古坪各家各户神龛上均供有“天地国亲师位”的神牌,视老师为“上神龛”的亲人,给老师保留了可贵的一席之地。沅古坪人非常尊重老师,即使老师有什么过错,家长们都首先要维护他们的尊严。老师常备一根几尺长的竹鞭,教学时,它是教具,是文明的象征。学生犯错时,竹鞭则成了惩罚学生的“刑具”,打手板、打屁股……哪怕伤痕累累,家长也绝不护犊。他们认为,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一心一意传道授业,老师就是自家的恩人,怎能怨恨自己的恩人呢?

过苦日子时,人们饭都没得吃,但哪怕讨米都要盘儿读书。在张二坪小山沟里,有一个叫李瑞林的人,穷得叮当响,为改变家庭的命运,他决意盘儿读书。于是一无所长的他干起了“挑夫”行当。不管天晴下雨,刮风落雪,每天都要两次翻越高高的构皮垭,去几十里外的红土坪挑脚,赚取微薄的辛苦费。那日子,不是走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他的大学生儿子硬是白发苍苍的老父亲一步一个脚印挑出来的。至于沅古坪人卖猪卖牛卖羊卖蛋苦攒学费的故事,比比皆是,不计其数。

谁家出了大学生,别家就以此为榜样激励子女。这些走出山沟的大学生就俨然成了学生娃娃膜拜的偶像,并以之为榜样,含辛茹苦,暗自努力。一届两届,执著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惊人的付出,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清华北大,出国留洋……沅古坪人的足迹遍布四方。

沅古坪尊师重教之风如此盛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沅古坪地处湘西北,属土家族聚居区,历代上层人物都有较早接触汉文化者,故沅古坪百姓不可避免也会受到汉文化的一些影响。在明代,朝廷为了加强对土家族的控制,还明文规定:“凡要承袭士职的必须入学,不入学者,不准承袭。”这一举措客观上促进了土家族文化的迅速发展,它使土家族文人队伍有所扩大。但文化教育并没有完全普及,受教育的还只是极少数上层人物,绝大部分人不识字,处于社会最底层。因而,他们对受教育习文化就有了一种深深的渴望。自己这辈子指望为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辈身上。他们认为,只有接受汉文化的教育,才能摆脱“拿锄把”“修地球”的泥巴生涯,过上城里人的舒服生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便成了讨米都要盘儿读书的无穷动力和精神支柱。在民间,人们攀比的不是谁家富哪家贵,比的是哪家大学生出得多。

思想保守,淡泊财富。以勤为本、勤俭节约是沅古坪人的生存法则。在他们眼中,只有付出汗水的东西才用得心安理得。这种可爱的小农意识使沅古坪人对经商一直比较淡漠,甚至以做买卖为耻。上世纪60年代以前,沅古坪农贸市场几乎没有大米、蛋禽、小菜等生意,主要交易猪娃儿、耕牛、棕片、桐油等物品。不是“贫穷”,而是“害羞”。而正由于沅古坪人做生意少了一根筋,在以后商品经济盛行的新形势下,又经常出现盲目信任一切,重口头诺言而轻合同协议,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情感上的伤害。封闭的心理、排外的性格,导致沅古坪很久走不出穷山恶水的怪圈。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沅古坪人被来自山外的叩门声猛然惊醒,这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于是,尝试着把脚伸出大山。眼界变了,人的观念也就变了。人们不再以买卖为耻。乡下人开始热衷于赶场,在场上交换的也不再只是棕片、五倍子、麻、七姊妹、桐油五大件,物品变得越来越丰富。

经济发达了,思想解放了,娱乐也就丰富了。在沅古坪场上,有一样娱乐活动最吸人眼球,那就是画眉斗!一些头戴帕子的土家老男人,举着画眉笼子,得意洋洋,逗弄着笼中的宝贝。相互比试着,看谁家的画眉最漂亮,最活泼,最威武。那头戴帕子的男人,那欢快的鸟语,那莫名兴奋的旁观人,那浪潮般的喝彩声,构成沅古坪场上一道奇异的民俗风情。

生意火了,人们活了,于是一批批农民企业家相繼崛起,他们改变的不只是沅古坪人的形象,更是沅古坪人千年未变的财富理念。

沅古坪人民风淳朴、吃苦耐劳、积善行德、尊师重教,具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没有了这种精神,沅古坪人也就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没有个性了。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家界
张家界的幺妹儿哟,张家界的酒儿……
张家界的四季
湖南省张家界:无人驾驶巴士挑战玻璃桥
张家界成为首个国家森林公园
中国张家界拓展与泰国旅游文化合作
中国张家界拓展与泰国旅游文化合作
张家界推500亿旅游项目深圳招商
韩国入境游对张家界旅游开发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