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突破班级“问题生”的教育难题
2017-06-30吴琼
吴琼
摘 要:在中职学校里,“问题生”加大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对于“问题生”的教育,我们要做到客观化、逻辑化、具体化、效果化,并将德育工作渗透到管理当中去,用我们的智慧把班级管好。
关键词:“问题生”;教育;措施;德育
就目前情况而言,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整体不如普高生源。中职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普遍较差,但大多数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态度上还是比较端正的。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问题较多,比如早恋、迷恋网络、抽烟、喝酒,甚至是頂撞老师、打架斗殴等,对于这些问题较多较严重的学生,我统称为“问题生”。在中职学校里,德育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几个“问题生”。这些学生让班主任很头痛,加大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那么当班主任面对这些问题学生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以下我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做、所闻,总结了几点关于“问题生”教育的见解。
一、及时发现“问题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火灾我们提倡防患于未然。其实对于班里可能发生的问题,我们也要以预防为主,尤其是当你面对一个新生班级的时候,刚开始班里的“风平浪静”并不代表你就能高枕无忧,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要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就要求班主任尽快的发现班里的“问题生”,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观察,发现问题苗头后及时干预,采取措施。那么如何及时发现班里的“问题生”?有两种“问题生”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种 “问题生”他们往往行事比较张扬,班主任从他们的外形和肢体语言上基本就能判断出来。比如:染发的、带耳环的、“粗口成脏”等等。但还有一种“问题生”班主任如果不深入了解,刚开始还是比较难发现的。这类“问题生”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爱跟他人交流,但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甚至是偏激心理,当他们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情绪会很激动。尤其是当第一种“问题生”不了解第二种“问题生”时,妄想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与其发生争执的话,后果往往不堪设想。那么对于这类“问题生”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多跟班里不爱说话的学生接触,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让他们知道你也很在乎他们。在与他们聊天的同时,了解他们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渐渐判断他们的价值观,性格是否偏激等等。当然班主任不可能时刻都能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所以班主任又可安排几个可靠、信得过的班干部,让他们定时给自己汇报班里的一些情况,当班主任了解到一些小矛盾的时候要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并做到双方当事人都能“服气”,这样才不会有后顾之忧。因此,教师只有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最大效能,才能合理的解决“问题生”的心里问题。
二、遇到问题,先稳住事态
我在处理“问题学生”时一般都忌于与学生发生正面的冲突,要结合德育教育实际,如果老师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学生针锋相对的话,很容易就会把事情弄僵,让自己陷入被动。“问题生”大多都是咄咄逼人,有的“口才”不比老师差,所以,如果老师过于激动,又没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威信的话,事态可能会越发严重,学生可能会忘乎所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问题生”发生的问题基本上都不能马上处理或马上分清对与错,最好先放一放,稳定当事人的情绪,等大家冷静下来,心平气和之后再教育他们不迟。比如,可以先将学生带离事发现场,到办公室后,再逐个单独了解情况等。
三、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一定不能把事情想的简单化、程序化。首先,遇到问题要分析其严重程度。班主任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是有边界的,不是什么事都有能力管或者可以管。觉得不在自己管理权限的事情,我们要及时上报到学校请求协助。其次,当遇到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的事情时,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处理问题逻辑。如,先调查、询问,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能只听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要多取证,总结得出初步的结论后,再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且要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对于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教育的方式应当有所不同。不是遇到什么问题都用激情燃烧的语言和“爱的温暖”去感化他们,这样,表面上他们可能接受,但到过后可能又想不通,最后又会犯同样的错误。问题解决后,在短期内,要密切留意学生的动态,不能放任不管,以为事情解决了。若发现学生的表现仍然不好,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如,对于学生反复迟到,你就要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惩罚力度不够或者惩罚方式不对。总之,我们要科学、严谨的处理问题,合理的发挥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首先学会自控,然后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与“问题生”家长保持沟通,但不要迷信于家长
对于“问题生”我们有必要跟其家长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家的情况,并希望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但一定不要寄希望家长可以帮你解决你解决不了的问题。刚做班主任时,我总是迷信当我对学生束手无策时,就打电话给家长,或者实在管不了了就请学生家长到校。请求家长的支援,这种“请家长”的教育方式对于少部分同学可能会有效果,但对于大部分“问题生”来讲,效果甚微。其实好好想想:我的办法家长应该也用过吧?家长就一定比我高明?家长的威信比我还高?没错,作为老师我只能以说教为主,家长则可以采取“非常手段”。但是这种“非常手段”真的有用吗?我觉得不但没有用,反而会加剧事态的严重,“问题生”之所以成为“问题生”大多也就是因为家庭教育中这种错误的“非常手段”造成的。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学生心理更加仇恨老师,这对班主任以后的德育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所以,家长是你的王牌,也是你最后一张牌。当你要“请家长”时一定要慎重。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是极其的琐屑和复杂,对于“问题生”的教育问题,必将德育教育融入到教育管理当中去,从学生心里的根本出发,力争做到客观化、逻辑化、具体化、效果化。以上就是我对“问题生”教育的一点粗浅见解。
参考文献:
[1]杨妮妮.让生命之花灿烂开放——转化中职问题学生的点滴体会[J].《生活教育》,2016(6).
[2]祝巧华.一个中职问题学生转化的教育故事[J].《小作家选刊》, 2016(15).
[3]崔景贵.职校问题学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管理[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