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6-30曹约洁
曹约洁
摘 要:在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中,散文是举足轻重的文学体裁之一,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深受同学们的喜欢。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散文的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因着各种新的文学理论的诞生,散文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其重点由外部进入内部,由现实走进心理,由語言趋向情感。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入选的现代散文,正是这一变化的具体体现。对此,本文从“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方面对散文有效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文心雕龙;散文有效教学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一切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是作者的有为而发,因为有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强烈欲望,促使作者动笔,善写诗者写诗,善为文者为文。情文并茂,是散文的显著特色。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我们要很好地领会文章浓烈炽热的情感,当然离不开对带有“体温”“心跳”的文章和文字的品读与赏析,可见,“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应该是散文教学的“标准”和“尺度”。
一、何为“披文入情,沿波讨源”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明确提出了文学赏鉴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就是说,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隐微的内涵也可以变得显豁。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了。
散文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赏析散文的过程。在具体的散文教学过程中,“波”是文章所描述的具体形象、言辞的声韵与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源”则是散文中思想与情感的高度凝炼与统一所形成的“神”,是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真知灼见,是对生活与人生的深层感情和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人生真谛的解读。因此,我们平时教学中所说的由“形”到“神”的散文鉴赏方法实为对“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方法的诠释。
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品味文章具有感染力、表现力的语句,深刻把握文章所要传达与抒发的思想感情。“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那么,散文教学中该如何运用刘勰“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方法将这种情感共鸣进行到底呢?
二、如何通过“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方法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对于散文中言辞的声韵,要求学生加强朗诵,品味字词、语句、段落。朗读是产生视觉效果和精神思想的前提,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的散文,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等媒介,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升审美情趣。在朗读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其中的丰富内涵。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什么样的情趣;而在赏析“荷塘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 “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之后可以试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诵,帮助他们对这篇散文多方面多层次解读。
其次,对于散文中具体形象的描述,可以让学生由此展开想象与联想。阅读散文,一定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一幅幅相关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如在《江南的冬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所描绘的“围炉煮茗”、“曝背谈天”、“青天碧落”、“窗临远阜”、“微雨寒村”等场景中的具体物象,展开想象与联想,进而表述出这一幅幅画面。同时对于有些合适的画面与形象,我们还可以采用情境创设表演法,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比如赏析 《江南的冬景》中“曝背谈天”的画面时,可以让三四个同学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同时让一个同学将自己的想象以旁白的形式朗诵出来。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整体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教师应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以便更好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理解与感受是渐进的过程,由画面着手,感受意境,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类似生活经验,从而尽可能地感受作者在此处表现出来的情感。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语言,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这是第一步。然后我们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根据具体的形象在脑海中构建画面,而在教师所奠定的感情基调中,学生将很容易营造一种符合整体感情基调的意境,这是第二步。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与感受,从而理解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现的情感。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互交融,将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此乃第三步。如刘亮程《寒风吹彻》中有很多诸如“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等充满哲理的语句,这就需要学生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培养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纯净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识。
散文有散文的创作规律,散文也应该有相应的鉴赏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散文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披文以入情,沿波而讨源,并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散文的内涵,进行多角度地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学实践也已经证明,“披文入情,沿波讨源”是提高散文有效教学的重要通道之一,并且会使散文教学变得诗意盎然,一路缤纷,硕果飘香!
参考文献:
[1]刘勰.古典名著聚珍文库:文心雕龙.2011.5.1.
[2]邓建烈.沿波讨源探真情——阅读教学一得[J].中学语文.1993(03).
[3]杨正奎.巧妙切入,沿波讨源,精心造境[J].语文教学通讯.2010(Z2).
[4]陈云花.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J].语文天地.2013(03).
[5]荣丽.何谓“缘情写景”[J].语文教学通讯.199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