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中抗菌药物防治感染的疗效分析
2017-06-30王兴瑜
王兴瑜
摘 要:目的对骨科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防治感染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20例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例,将其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分成观察组和参考组,每一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术前0.5~1.0 h内、术后12 h均静脉滴注足量抗菌药物;参考组患者术后静脉滴注抗菌药物持续7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愈合率和术后需要住院的时间。结果通过实验发现,观察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7%,明显低于参考组的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甲级愈合率为50.0%,比参考组的31.7%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在(15.77±1.56)d,比参考组(19.65±2.08)d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骨科手术的时候如果能够恰当运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骨科手术 抗菌药物 防治 感染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2
前言
通常情况系,患者经过骨科手术以后都会发生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导致患者在术后的康复效果不尽人意,严重的情况下将使患者因感染而休克,甚至是死亡。基于以上原因,很有必要对患者使用一些抗菌药物来防止感染。通过调研发现,在骨科手术里使用抗菌药物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有的已经违背了国家关于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这种乱用药的行为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康复,也将带来耐药性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在骨科手术中进行恰当的给药,并对患者的疗效进行合理的分析。笔者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了本次研究,选取某院的12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实验研究的对象,并将研究过程和实验结果整理成文。希望能够给骨科手术中抗菌药物的使用一定的指导。
一、资料与方法
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12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把他们分成观察组和参考组,各组的研究对象均为60例,在研究期间把手术禁忌证及体内存在感染灶的患者已经排除。各组患者术前5 d内就在医院接受相关骨科方面的治疗。两个实验组的患者在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适合采用实验研究做比较。
2.实验方法
对于观察组来说,患者需要在麻醉诱导期(术前0.5~1.0 h)使用药物,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药品和剂量如下:生理盐水100 ml和头孢呋辛1.5 g混合液,滴注时间为15~30 min,如果患者的手术时间≥4 h的话,则必须再追加1个剂量的药物,同时在手术结束以后的12 h使用同等剂量的药物进行二次滴注;
对于参考组来说,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的过程中均没有使用任何抗生素类药物,手术结束时患者转进病房以后马上用药,使用头孢呋辛,所用的剂量和观察组一样,并且需要滴注7 d。
3.观察的指标
需要观察的指标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观察组合参考组的患者在术后发生感染的情况,二是患者在术后切口的愈合情况,三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
4.判定的标准
对患者术后感染部位的划分需要参考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患者浅表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者伴随红、肿、痛、热等症状属于浅表切口感染;切口深部软组织发生感染属于深部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发生感染属于器官感染。患者术后愈合情况的判定依据下面的标准:愈合部位没有出现炎症或者化脓情况的患者就属于甲级愈合;愈合部位有炎症,但是没有化脓的患者则属于乙级愈合;如果出现切口化脓的情况属于丙级愈合。
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并采用t检验的方式;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感染的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患者当中,有1例在术后出现浅表切口感染,不存在其他混合感染,感染发生的几率是1.7%;参考组的患者当中在术后有4例出现浅表切口感染,有3例出现深部切口感染,有1例出现器官感染,感染发生的几率为13.3%;观察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要比参考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术后愈合情况比较
觀察组患者在术后实现甲级愈合的几率为50.0%,而参考组的甲级愈合率仅为3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对两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比较
通过对比实验记录发现,观察组的患者在术后的住院时间是8~21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5.77±1.56)d,参考组的患者在术后的住院时间为10~26 d,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9.65±2.08)d,两组患者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研究讨论
骨科手术患者大多数需要借助金属或者其他材料实现内固定,因此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很高,如果切口在外面暴露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切口的创伤表面出现大量的细菌数,于是引起伤口被污染,并且损伤的组织被牵拉,从而形成伤口出血等症状。手术对患者形成的创伤面积比较大,术后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会大幅度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被感染的可能性,对切口部位的愈合非常不利,因此,进行手术的时候医护人员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规范术中的所有操作,同时严格按照无菌的标准执行手术。
现阶段,我国骨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在使用时应该按照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使用抗菌药物实现预防功能的情况太多。虽然使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但是不可以无视用药标准。在给药的时候,应该把手术污染的可能性视为基本观察的指标。(2)药物选择。预防手术部位和切口感染是围术期进行预防性给药的主要目的,因此,在给药的时候应该针对手术部位可能定植的致病菌的抗菌药物,同时参考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体内过敏、不良反应等来进行判断,以此来判定怎样给药,达到快速杀灭定植菌的目的。(3)选择合理的给药时机至关重要。给药时机能够决定预防性给药可否实现期望的效果,本次研究在术前0.5~1.0 h给药,只有1例患者在术后存在感染,此时给药可以确保药物浓度弥散,进而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术后12 h给药就是为了杀死术中残留的定植细菌,防止其出现扩散和繁殖。在联合给药的过程总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单一用药就能够实现预防治疗效果的,就不用采用联合给药的方式;在给予患者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根据剂量给药,一定要有效避免由于剂量过大而造成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对骨科手术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合理地运用抗菌药物可以明显预防感染情况的发生,所以作为临床医生一定要严格根据患者的具体指征,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进行给药,务必杜绝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从而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饶友凤. 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4):122-123.
[2] 王芳, 包蕾, 曹亚丽. 骨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21):4867-4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