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6-30张林静

中文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资助工作问题对策

摘 要:学生资助工作关系着高校乃至社会的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校资助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资助工作体系也不断完善,但作为高校一线资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现有资助工作及其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资助工作的对策,希望能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高校资助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资助工作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02

2004年中央16號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2007年5月国务院也颁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充分说明了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目前,高等学校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高校收费制度也在不断深化改革,使得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和工作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资助水平显著提高,但作为高校一线资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现有资助工作及其在实施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资助体系的内容

自从1949 年建国以来,我国高校资助政策大概经历了四次较大的变革历程。1950—1983 年采取的是“免费+人民助学金”的方式, 1983—1986 年采取的是“人民助学金+人民奖学金”的方式,1986—1996 年采取的是“奖学金+学生贷款”的方式,1997 年至今采取的是“奖、贷、助、补、减”多元资助体系。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新生入学资助项目、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有效落实,能够很大程度上缓解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和经济压力,使其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对社会发展和稳定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困难

目前,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的直接依据是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填写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学生生源地村镇或民政部门开具的困难证明,但由于基层政府开具这种证明的要求和依据不同,甚至有些地方为了帮助学生获得学校资助弄虚作假,致使这种证明材料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为困难认定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容易出现真正的贫困生没有得到资助而一些伪贫困生反而占据资助资源的现象。

其次,资助评定方法存在争议。评定小组的产生和评定方法没有统一的规定,评议小组成员难以确定,而且往往还需要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只能依据平时接触中获取的非常有限的信息进行评定,对申请学生的真实情况了解不够清楚,甚至出现依据人际关系投票的情况,容易引发评定不公平等问题。同时,在正常的资助认定工作中,需由学生自己提出申请,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学生应为心理因素难于提出申请,形成资助工作的“盲区”。

2.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奖学金的助困功能已经弱化,困难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率较低,奖学金的获得与困难学生并不对应。高校勤工助学制约因素多、稳定性差,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和种类单一,普遍性不高,限制了勤工助学的作用。资助额度的差距悬殊,最高资助额度一次可达上万元,可低的仅仅几百元,差距及其悬殊。

另一方面,学校一些老师和同学对资助体系认识存在偏差,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如挂科者不能申请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要求,将资助和奖励混为一谈,出现将资助当作是对优秀学生奖励的误区。

3.资助工作未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育人是资助的灵魂”是高校资助工作一直秉承的理念,随着资助体系和政策的完善,高校资助工作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真正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资助工作存在模式单一、过于形式等问题,过多强调大范围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得其育人功能大打折扣。譬如各种各样“感恩”“诚信还款”等活动,形式多为漫画、征文、视频制作等,虽然每年都有很多次这样的活动,但大都流于形式,不能使学生从内心真正认识到感恩和诚信的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总是会接触到一些受助学生出现恶意欠款或违约,或者因为未获得资助就埋怨学校和老师,心无半点感恩之心,这些都是资助工作未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表现。

4.忽视对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受助后管理困难

“奖、贷、助、勤、补、减、缓”的资助体系分为两个层次,其中“奖、补、减”是无偿直接发放给学生,而“贷、助、勤、缓”是需要参与勤工实践或者后期偿还的,这种不同很容易使学生在受助时思想上产生偏差,出现“等、靠、要”的不良心态或者“免费搭车”的想法,即对无偿的资助热情很高,对需要牺牲时间参加实践的资助兴趣较小,容易出现在受助后不积极参与勤工岗位实践活动,屡屡出现缺勤或者贷款还款不及时、利息甚至本金不还的行为。这种现象屡次发生,往往是高校忽视对受助学生思想教育,仅仅重视经济上的帮扶,在管理上过多重视名额的分配,资金如何发放,致使高校资助工作出现后续管理困难,影响资助工作长期有效的实施。

5.忽视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资助工作缓解了困难学生经济压力,对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高校一般过多地注意到对于受助学生物质帮助,却忽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比其他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容易造成经济和心理的双重问题,继而出现压力过大、思想负担过重、人际交往障碍等。一些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自卑、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在团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果在资助过程中不重视他们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健康教育,即使解决的他们的经济困难,或许他们仍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也可能造成出钱资助了学生,未必收到预期效果。

三、优化高校资助工作的对策

1.建立更加合理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首先,家庭困难学生认定要全面、客观、差异化。困难认定应包含是否贫困和贫困程度的认定。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是承担不了学费,有的是承担不了生活费,所以必须设立差异化的贫困登记认定。其次,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认定体系。高校對贫困认定存在一定困难,如果将此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高校可根据初高中学生档案和当地民政部门证明等,使认定工作更有依据。再次,家庭困难学生认定过程动态化。贫困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及时完善、更新、认定家庭困难学生的信息,实现工作动态化管理。认定小组的成员也要更加合理化,应包括跟学生在校生活密切相关的尽可能多部门或人员参加,结合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贫困证明材料、消费行为及诚信品质进行初步评定,真正将评定工作落到实处,确保评定结果公平公正。

2.优化资助模式,提高资助效率

进一步优化资助模式,发展多元资助模式,使其更加合理。一方面,加大助学贷款应成为大学生资助体系的主体政策,简化和规范助学贷款程序。另一方面,开发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将勤工助学不仅仅局限在劳务性工作上,更多设置一些和专业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助学岗位,加大助教、助研、助管型工作的开发,加大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开拓,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专业能力上得到锻炼。

3.强化资助育人功能

资助不仅要体现经济功能,更重要要体现育人的作用。针对贫困家庭学生更容易产生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学校从事资助工作的老师要认真研究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反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力,树立正确的困难观,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充分加强困难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的联系,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辅导,完善贫困生心理教育渠道,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

创新性开展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感恩教育。困难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一直是资助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因为形式单一,效果一直不理想,因此必须创新性开展教育,将诚信感恩教育与大学生认知教育相结合、以实践活动为提升,真正将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4.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评机制

近些年,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学生资助监督和考评制度,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但我国高校资助体系尚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监督机制,资助工作主要靠人为分配和管理,因此,学校对于怎样管理好、使用好助学资金,把它发到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手里,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管理困难的问题,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考评机制,对发放方式进行研究创新,建立受助学生的跟踪机制,充分发挥班级和个人的监督作用,对于不合理使用资助金的学生,要及时有效地予以纠正,使资助资金真正发挥它的功能作用。

5.呼吁社会广泛参与高校困难学生帮扶工作

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不仅是政府和高校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在社会层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了多样化的形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到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来。政府和学校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广泛动员企业、社会团体加入到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来,借助校友等多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积极性。可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契约,推动订单式人才管理模式,以合同培养方式解决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推行公益性社会服务计划,拓宽经济困难学生问题解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肖晓哲.优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浅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11(1).

[2]岳姝妤.高校贫困生评议体系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

[3]崔石.高校贫困学生认定与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

[4]苟爱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研究[J].陕西教育,2012(1).

[5]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以江西A 高校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5(3).

作者简介:张林静,1986年3月,女,河南南阳,中原工学院.

猜你喜欢

资助工作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全员育人模式下的困难生资助工作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模式探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