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教学的多种策略
2017-06-30杨燕芳
杨燕芳
摘 要:在初中物理的复习教学中,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简单再现和回忆的层面上。本文通过阐述在复习教学中采取的一些策略,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網络化、立体化的知识体系,使学习达到更高层次,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初中物理的复习教学中,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简单再现和回忆的层面上。当前,许多教师的复习教学还徘徊在忽视学生兴趣和潜能的激发,实施强行灌输和反复讲练的误区中。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初中毕业班教学经验,结合对近几年来广州市物理中考题的分析,对复习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归纳总结,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近几年来,广州市物理中考题中基本没有死记硬背的考点,而是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知识的形成过程。物理学科的抽象性决定了思维的高度,物理的综合性决定了思维的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若不积累解题方法,则易在解题中感到迷雾重重,不知从何下手。为此,积累一定的解题捷径及巧妙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途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各知识点并总结出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路清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下面以“浮力知识”的复习教学为例进行剖析。
(一)选择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在复习如何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时,由于该知识点综合性较强,学生普遍感觉为难, 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设计表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出两种判断方法,填入表1中;然后,设计配套的练习1让学生完成。
练习1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如图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如图乙,可以肯定的是( )
A.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小
B. 甲图鸡蛋受到的浮力比乙图鸡蛋受到的浮力大
C.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小
D. 甲杯盐水密度比乙杯盐水密度大
【评析】 学生经历了表1方法的归纳总结,把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同时也构建了一定的解题思路,对不同的方法会进行合理的选择,并用于解题中。因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由方法一比较力的关系可知,两种情况均有F浮力=G物,鸡蛋重力不变,则浮力也不变,则可排除选项A、B;再用方法二比较密度的关系,因为甲图中ρ物=ρ液,乙图中ρ物<ρ液,所以正确选项为C。如此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解题,自然就会事半功倍。
(二)习题变式,拓展方法的多样性
物理知识的运用具有灵活多变、方法多样的特点。在复习有关浮力的计算问题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初中物理考查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在解题过程中,除运用到浮力计算的公式外,多数情况下,还必须结合密度的公式ρ=m/V、重力的公式G=mg才可以完整地进行解题,且解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因此,如果在解题中,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浮力的公式,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为此,教师在自编了例题1、例题2的基础上把例题2进行变式,让学生进行训练。
例题1 (2006广州中考)有一物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得为12N,浸没在水中时称得为8N,求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例题2 将重为10N的铁块轻轻放在一个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铁块静止时,溢出的水重为1N,问铁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评析】 例题2中出现了两个重力,有部分学生会得出F浮 =G物=10N,有部分学生会得出F浮=G排=1N,两种解法,两种结果,说明有部分学生不明白公式的适用条件而乱套公式。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对比求浮力的不同方法:只要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都可用阿基米德原理法计算,即F浮=G排;而物体只有在漂浮或悬浮在液体中时,才可以用二力平衡分析法得F浮 =G物。通过该例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两种求浮力的方法及适用的条件,并在表2中填入相应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密度公式ρ=m/V和重力的公式G=mg,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进行变形,把例题2进行习题变式。
变式1 将重为10N的铁块轻轻放在一个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铁块静止时,溢出的水的质量为0.1 kg,问铁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变式2 将重为10N的铁块轻轻放在一个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铁块静止时,溢出的水的体积为100 cm3,问铁块受到的浮力为多少?
【评析】 通过习题变式1、变式2的训练,归纳总结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其他两种表示方式,填入表2,完善了整个知识体系。这两个习题变式循序渐进,有助于帮助学生对阿基米德定律中的各个物理量进行理解。复习教学中采用了这种习题变式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变式练习,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整理解题思路,构建了求浮力方法的系统化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达到复习的效果。
【评析】 教师通过选择方法和习题变式的训练,引导学生归纳各知识点并总结出方法和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复习效率的提高。
二、实验复习,以点带面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以点带面的实验复习法,就是在实验复习中紧紧抓住与之相关的重难点,把握总体结构,摸清各知识点间的结构体系,以点带面,用面促点,使所掌握的知识相互关联而不孤立零碎。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性、综合性总结,使学习达到更高层次,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一种仪器,复习若干个知识内容
弹簧测力计是学生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仪器,其用途非常广泛,也是中考的热点。借助它不仅可以测量“力”这个物理量,还可以实现其他许多实验探究。因此在复习弹簧测力计时,教师可以有意拓展,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地联系到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所有知识,达以点带面的目的。
1.如果把弹簧测力计与木块联系起来,能做什么?(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如果把弹簧测力计与铁块和水联系起来,能做什么?(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个因素有关)
3.如果把弹簧测力计与滑轮联系起来,能做什么?(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4.如果把弹簧测力计与杠杆联系起来,能做什么?(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5.如果把弹簧测力计与斜面联系起来,能做什么?(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抓住弹簧测力计这个“点”,就能带出“相关物理量、有关实验方法、关联的具体实验”这样一个“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二)利用一种装置,复习若干实验的知识
按《课程标准》要求,广州市物理中考规定初中生应该掌握的课本实验就有35个之多。实验多了,学生就容易造成混乱。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实验之间找到联系,尤其大知识领域内的实验,相似之处就更多。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在电学实验中频繁出现。因此,设计以 “点(一种装置)”带出“面(若干实验)”来复习若干知识,这样的复习方式(见表3)可使复习教学更有效。
【评析】 用以点带面的实验复习法:利用了一种仪器,复习若干个知识内容;利用了一种装置,复习若干实验的知识。这种实验复习方法,构建了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更加清晰,复习效果更好。
三、诱导学生,构建网络化的知识体系
有些物理量之间是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而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通过启发学生自己做各种框图、表格等,把一章、甚至是一个单元的知识点汇总在一张框图或者表格中,使学生能够直观、全面地把握知识系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
例如,学生在复习串、并联电路时,部分学生对识别串、并联电路有障碍。引导学生编织相关的知识网络,达到准确的辨别目的。知识网络如下:
又如, “功”、“功率”、“机械效率”是学生经常出错的知识点,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构建网络化的知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清晰区分三者的区别和联系,详见表4。
【评析】 以上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自己编织知识网络,强化了物理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在整个复习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编织知识网络,能让学生在亲自经历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它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达到了更好的复习效果。
四、精编习题,构建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由于电学知识所涉及的物理量和公式均较多,学生复习起来感到特别困难。电灯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家用电器,与电灯泡相关联的知识点很多,教师以一个灯泡,9个问题来设计例题,帮助学生解决电学复习的困惑:
例题 一个灯泡标有“220V40W”字样,问:
(1)这些字样的含义是什么?
(2)该灯泡在照明电路中,什么时候容易烧断,为什么?
(3)该灯泡烧断以后搭接起来使用,亮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该灯泡正常工作时使标有“3000r/kW·h"的电能表的表盘转了30转,问消耗了多少电能?
(5)该灯泡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有多大?灯丝的电阻有多大?
(6)1度电可供该灯泡正常工作几小时?
(7)该灯泡正常工作1小时消耗电能多少焦耳?合多少度电?
(8)当把该灯泡与标有“220V60W"字样的灯泡串联接入220V的电路中,哪个灯泡亮些?
(9)为了使该灯泡接入380V的电路后能正常工作,应串联多大电阻?该电阻1min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该例题几乎涵盖了初中电学的所有知识点,增进了学生对电学知识立体化的理解,使学生较好的掌握了相关的电学知识。因此精编习题,可构建立体化的知识体系,达到了复习的效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复习教学是构建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立体化的过程,也是调节新旧知识冲突,理清新旧知识关系,促进概念转变的过程。教师善于采用多种策略,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复习的主动性,使复习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这一复习教学过程中,充分体验了各种科学的复习方法,学会了对物理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巩固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复习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課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闫桂琴.中学物理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廖伯琴.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孙宏辉,宋世骏. 让学生在动中学物理:高家柱老师教育教学实践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5] 薛义荣.实验复习的一种有效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1-2).
[6] 2006年至2010年广州市物理中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