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培养模式初探

2017-06-30蒋文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手段舞蹈体育

蒋文梅

摘 要 本文针对部分民办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全面分析现状基础上,大胆摸索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的特点规律,为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体育舞蹈教学的发展及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体育舞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现状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无论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在培养目标、场地器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在社会层面上:学前专业毕业生体育舞蹈能力与任职需求、教学模式与岗位实践、授课内容与兴趣爱好、教学需求与师资基础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在学院层面上:经费投入不足,场地器材紧张,形体室、舞蹈室等专业场地重建轻管,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舞蹈老师,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在教学管理上:体育舞蹈不是学前专业核心骨干课程,无论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还是在课程目标、学习热情等方面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基础、重表演轻创编倾向严重,没有把重点着眼于学生毕业任职需求,而一味追求高难技能、复杂组合;在教学考评上:突出了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忽视了艺术教育能力、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与创编能力的培养,对规范的舞蹈动作、良好的仪容教姿等基本功要求较低;在课程设置上:缺少专业的教材,学时设置不科学,课程规划不合理,课程内容时效性不强,特色课程无亮点,教学随意性大,抓基本功、打基础、促提高的教学思路不清晰;在教学组织上:没有针对民办高职高专学生舞蹈基础差距较大的实际,没有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开展层次教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简单,教学组织不严密,学习氛围不浓,教学效果不佳。

2原因分析

2.1培养模式

一是人才培养理念陈旧。“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压抑了自主创新,教学的侧重点是技能和知识的掌握,而不是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培养,仅仅是 “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二是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主要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清、质量偏低,培养机制不完善、途径单一,培养方式模糊、体系滞后,没有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特点,把学习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当成了普通的舞蹈课来组织。三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要克服培养目标“趋同”现象,着力在学科专业化和学生个性上求突破,紧盯学生第一任职需要,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2.2课程设置

一是课时不充足。课时量严重不足,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课间转换衔接紧张,教师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学课程只能不断压缩删减,导致课堂安排过满、教学节奏过快、学生压力过大,要求标准降低、教学效果下降、学习热情衰退。二是结构不科学。要突出基本功,注重打基础、促提高,适当延长开课时段跨度区间,第一学年突出体育舞蹈基本知识、基本动作、基本形体和乐感的训练,强基固本;第二学年突出学前专业特点,以自编舞蹈为抓手,狠抓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固本培元;在第三学年加强专业实践,以岗位实习为平台,不断查缺补漏、不断总结提高。三是内容不充实。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往往照本宣科缺少活力,没有结合学科前沿和岗位实践,大胆推行情景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前沿性、知识性、趣味性低,内容不充实详尽,吸引力差,与专业需求和学生期望差距较大。

2.3课程组织

一是教学组织不严密。教学各环节衔接不紧密,课间转换不紧凑,教学安排不科学,教学计划不论证,教学秩序不正规,师资配备不雄厚,课堂组织不严密,小组划分不合理,教学登记不及时,教学执行不严格,教学质量不托底,教考脱节、学用脱节严重。二是课前准备不充足。普遍存在备课不认真、针对性不强,无应急特情处置预案,课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组训不科学,教学场地设置、训练器材综合保障不力,安全措施落实不得力、训练损伤防范不到位。三是课堂教学不高效。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多以讲解示范、个人体会、分组练习的模式开展教学,没有立足专业需求和学生实际开展研讨式、反思式、分层式和创编式教学,对学科前沿好的经验做法研究借鉴不够,对多媒体高新教育技术应用不够,对乐感、艺术、人文等因素重视程度低,没有跳出课堂看教学,“大课堂”观思想不突出,课堂组织重形式轻内容整体效果偏低。

2.4课程考评

一是评价指标不合理。评价指标虽然引入了表现力、创造力等因素综合考评,但评价指标仍然存在重技巧轻基础、重表演轻创编、重结果轻内涵倾向,学生创编舞蹈无思想、无内涵、无精神,过于重视花样翻新忽视神韵表达、过于重视题材表现忽视审美构思,缺乏时代精神和艺术自信,与教学目标渐行渐远。二是考评重点不突出。考核导向作用不明显,考核重点不突出、内容不明确、师生不互评等,直接导致教学目标不清晰、学科特色不明显、专业素养不全面,无法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评的目的。三是考评手段不灵活。考评方法多采用日常表现和最终成绩按一定权重比例进行量化评分,存在考评指标不科学,设计不合理,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存在一锤定音现象;考评手段也仅把闭卷考试改为创编节目,没有结合学科实际,积极引入信息手段进行数理分析统计,没有运用“大数据”手段进行预测纠偏,没有采用专家组集体点评进行整体评判,整个考评手段效度不高。

3构建学前教学专业舞蹈教学新模式

一是建立乐舞融合的学前舞蹈教学新模式。应充分考虑毕业任职幼儿对象特点,重基础、抓长远,突出创编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突出乐感培养,以音乐节奏为切入点,充分感知和体验音乐,通过人文熏陶、艺术渲染、音乐烘托和肢体语言展示形体之美、气色之美、神韵之美,最终达到内情外化、内外交融的目的。

二是建立需求为牵引、平台为支撑的学前舞蹈教学新模式。着力扭正学科特色不明显、考评重点不明确、专业规划不明朗,紧密联系学院师资实际,紧紧盯住学科目标,积极引入新方法新手段新理念,不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趣味性挖掘,大力推进体育舞蹈自编操和集体表演汇报改革,牢牢把握能力与需求、教学与实践、兴趣与爱好几对矛盾,以模拟教学、岗位实践为支撑,创造性的开展分层教学、自主教学、课题教学,全面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三是构建德育与舞蹈教学相互渗透的教学新模式。舞蹈教学是以人的体态练习为手段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不仅包含了知识技能的训练,还包含了对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对美的追求,舞蹈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超越、自我净化、自我升华的过程,要把舞蹈美、心灵美与舞蹈教学结合起来,把心理、音乐、人文、艺术等要素与教学融合起来。

总之,要紧盯教学培养目标防止本末倒置,要把握教学基本规律及時纠偏拨正,依据学生实际和职业岗位要求精选学习内容,将基本舞蹈技能、舞蹈教学能力和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端正舞蹈教学观念,明确培养思路,探寻科学方法,从而建立起一套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新模式。

猜你喜欢

手段舞蹈体育
冰上舞蹈搭档
2016体育年
我和舞蹈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我们的“体育梦”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