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小学语文的课前预习

2017-06-30杨明华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预习方法语文教育学习习惯

杨明华

摘 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把原来课堂一味地教与学,转变为师生的共同学习;把原来严肃严谨的课堂氛围转变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的体味到学习的乐趣,那么课前预习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课前预习;语文教育;重要性;预习方法;学习习惯

《论语》中的“不愤不发,不悱不启。”告诫我们学生对问题没有一点理解不讲,对问题想知道答案而又不太清楚时再讲,这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最好。而预习则可以让学生产生这样的学习情境。预习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参与教学的最佳方法,是课堂学习的前提和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桥梁厖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预习就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

一、课前预习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

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首先初步了解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以及复习学习新知识所要应用的相关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探索、思考、质疑的学习过程,这不仅使学生当前受益,而且使之终身受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重要性的精辟阐述。而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二、掌握预习方法

1.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标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

2.教给预习方法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读”在预习中是不能忽视的一个主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

(3)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4)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5)预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在认真读书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在发生疑问的地方划线,或做预习笔记,也可以查找工具书或请教别人,实在搞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力求在课上听懂,从而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而要复习巩固时,划线标注的地方或预习笔记中的质疑恰恰就是学生的复习要点。

(6)引申、拓展。在预习过程中,能由此及彼做些联想,可以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有关内容,可以安排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或上网搜索,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筛选所需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所获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7)尝试练习。预习新知后,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对教材中的练习题进行尝试性的练习,通过运用新知识来加深理解,这对于预习情况的检查无疑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反馈。同时,学生们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8)记录问题。要求学生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

三、养成预习习惯

习惯是因为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叶圣陶说:“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能使它化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尽。”叶圣陶还有更为直接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养成课外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内就必须认真检查。检查后要给予正确评价,要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充分感到预习是和书面作业同等重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一定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反馈贵在及时,最好在当堂,当天给予评价,小学生记忆最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趁热打铁,容易奏效。教师在课上及时地表扬这些预习充分地学生,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教学任务就能轻松完成。这样的激励评价正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而且也让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从而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3]苟健东,《浅谈语文课前预习与预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5).

[4]史耀芳. 学习策略及其培养. 江西教育科研,1994,2.

猜你喜欢

预习方法语文教育学习习惯
抓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