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2017-06-30范志凌
范志凌
摘 要:数学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数学素养。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发生、发展过程。课堂教学是数学教育的主阵地,制胜的关键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与学生学到了多少。在数学教学中,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思维方式 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 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128-02
二、改变课堂结构
曾听过一句话“结构不同,价值不同”。金刚石和石墨只因为碳原子的排列结构不同,导致了价值的天壤之别,而课堂的基本元素是一样的,也许我们可以在课堂结构上做点文章。
1.改变课堂主体,学生讲老师听。同样的数学题,听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于是,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讲给我和其他学生听。到黑板前讲述自己思路的同学完成后,主动问其他学生有没有听不明白的地方,此时,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质疑或请他解释某个地方的处理细节。这样不仅让听的同学集中精力,还可以培养讲述学生的思维严密性。确实处理不了的问题,我再出手解决。
2.改变问题的解决途径,深化认识。对于选择题,在给出正确答案之前,请学生用不同手指的个数分别代表A、B、C、D选项,如:一根手指代表A、四根手指代表D。这样,便于了解学生做题的详细情况,然后,让他们说明选择该项的理由,在学生的陈述中,正确答案会逐渐浮出水面。这种方法对于数学课,特别是新授课时期选择题的处理有非常好的效果,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讲某个选项如何如何正确,学生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3.改变课堂检查方式,横向比较促发展。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还不够完善,有些学生容易走神,游离于课堂之外。为了关注到更多的学生,我采用“一异三同” 的检查方式,即不同学习小组中同位次的学生同时做同一个题目,然后让高一层次的异组同号学生进行检查,做对的小组获得奖励。这样,不仅扩大了检查面,而且引入了竞争机制,逐步推动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4.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提升数学素养。数学学习的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让学生由点到线,线带动面的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教师和学生都会沉溺在题海之中。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题目,看看能找到几种解决的途径、哪种方法是最简洁的?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学生的思维不应象电子激光枪一样,出去就是一条线,而应象手电筒、探照灯的光一样,发散出去,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角度。
例如,如图,∠1+∠2=180°,∠A=∠C,DA平分∠BDF.
(1)AE与FC平行吗?说明理由;
(2)AD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3)BC平分∠DBE吗?为什么?
对于刚接触几何推理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一题目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大多数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先让找到思路的同学阐述自己第一问的做法,激发好奇心和争强好胜的心理,然后采用“执因索果”的方法进行分析,最后,让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它解决途径。这样,多种方法陆陆续续出台了,类比第一问的解答方式,后面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当然,问题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我继续让学生比较各种做法,找出最简洁的途径及各种解决方法的共性问题,最终,总结如下:①证明两直线平行,重点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出发建立思路。②当条件中给定的两角没有必然的位置关系时,要找“第三個角”做桥梁。
三、改进作业教学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所学过的知识应及时复习,而作业正是复习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作业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在布置作业时重“质” 才能保“量”。
1.重“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和系统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注意体现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
2.保“量”。 大量的布置作业,学生只是忙于应付完成而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是数学学习最忌讳的。比如,布置了10道题,学生匆匆忙忙做完,一道也不对,学习效率为零或负数。因为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会形成恶性循环。若布置了4道题,学生经过思考只答对了一道,学习效率大于等于25%,因为他可能掌握了相似的一类题。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典型性的作业题,争取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适合你、适合你的学生的就是好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不断的改革之路,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只有在教育教改的指引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