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方历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讨
2017-06-30刘笑
刘笑
摘 要 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天津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拥有丰富的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地处天津的高校而言,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天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其深刻内涵,使之融汇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将会大大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教学的距离,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有益途径。
关键词 天津 地方历史文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也要求高校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调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民族国家认同、社会道德培育和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阵地。整合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有机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发挥“教科书”、“营养剂”作用,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不仅对小学和中学的政治课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是以知识传授和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学生在课堂学习课程中还是被动的受体。这样,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人在课堂心却不在课堂,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阻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在全国各地留下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将其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本文以天津地方文化为例,探讨如何将地方文化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本文作者在十余年讲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一直鼓励各专业学生走出课堂,去到天津众多的近代历史景点进行参观,思考这些景点所对应的中国近代历史,由此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并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主线以及近代中国和中国人民做出的三大选择。
天津简称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别名津沽、津门等。天津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现在的金钢桥三岔河口地方,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
从明朝永乐二年,作为军事要地,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经直沽渡河南下夺取政权,1403年改元永乐,天津这个名称出现于永乐初年。天津作为军事重地,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设卫,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又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1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采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有平津战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港口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目前天津已经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在政治方面,天津作为近代以来列强进入中国政治中心北京的大门,成为近代中国拥有租界最多的城市。可以说,天津租界是东西方两种文明在中国碰撞的见证者,也是天津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北方最为繁华的“畿辅首邑”,它们见证了天津近代曾经的繁华,也记录了天津近代发展过程中的殖民主义色彩。教学过程中,通过天津租界的历史讲述及学生的亲身走访,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以及外国侵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政治、经济以及外交上的诸多影响,真正实现这门课程以学生生活的实践为依托的历史教育功能。
在经济方面,近代天津开埠以来,城市性质发生了根本转变,由一个封建城市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城市,从附属于北京的城市逐渐转变为沟通中国和世界、中国南方和北方之间商品交流的外贸型工商业城市和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天津所崛起的一个又一个资本主义工商企业成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而西方列强为了方便资本输出在天津建立的大量银行也反映了西方殖民者通过经济方式控制中国内政外交的历史情况。这些活生生的曾经发生在自己生活和学习地方的历史事件,成为讲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发生背景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商业发展短暂春天的非常好的案例,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进行学习,提高了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在文化方面,天津是中国近代被动步入近代化过程的典型城市之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被迫开放。各列强对天津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侵略,其中文化的渗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西方的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等。而这些也都在天津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见证,如望海楼教堂——中国近代最大教案的发生地、天津大学——中国近代意义上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的前身等。对于这些历史见证,学生并不陌生。当这样一段段发生于自己身边的历史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表现出来的首先是兴趣,而这种兴趣进一步的也会加深他们对于相应历史的深层感悟。
在军事方面,作为政治中心的门户,天津历来是近代兵家必争之地。它既见证了中国近代因落后而挨打的屈辱,如三次大沽口战役的发生地——大沽口炮台;也见证了中国由落后而奋起的军事发展,如中国第一座近代化训练基地——小站,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等。当这样一段段鲜活的与天津密切关联的历史作为导入在相关教学内容中被呈现出来,再结合学生的实地走访,不仅使得学生对自己生活学习的地方更加了解,更会激发他们不断探索的求知欲望,使得他們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
从目前来看,结合天津地方历史文化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增强了思政课课程的渗透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上的各种思潮、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渗入大学校园,对许多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加之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独特的成长环境、自由的生存空间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他们的人格特征出现了新的变化。结合天津地方历史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明辨是非,增长才干,提升内在素质,实现自我教育,切实增强教学的渗透性。其次,彰显了主流引领的感染力。教师如果只注重理论讲授,不联系实际,往往会造成教学的空洞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走出课堂,走向地方历史文化,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地域历史文化是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力途径。因此,能够依托天津这样一座饱含近代历史特色的城市为依托,是从教者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一大幸事。但是,如何善用这种幸运,则是对我们这些从教者提出的一大考验。笔者认为,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天津近代历史各个时期的历史特色、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与课程的关联,或将其作为课堂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将所学与实践相结合,开辟“第二课堂”。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这个城市更加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助于依托天津这个实体更好的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历史教育和政治教育功能,真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