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7-06-30吴雷张立俊陈相芬王静岩刘晓伟
吴雷 张立俊 陈相芬 王静岩 刘晓伟
摘要:高职高专现代商务专业群适应区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现代商务技能型人才,通过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形式来推进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应该是一个较好的途径。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突出“33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即“三个面向”、“三个引入”、“三个基子”,突出现代商务专业特色和现代商业经济特征,加强现代商务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构建、信息化资源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对其它高职校相关专业群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333;专业群建设;工学结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135-03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为指导、企业广泛参与的合作格局已初具规模。但当前校企合作还存在着许多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校企合作普遍滞留在宏观层面,很难深入到专业微观层面。要使校企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从表面走向深入,从被动走向主动,必须以专业群为单元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合作组织,构建合作机制,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随着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逐渐步人后示范建设时期,专业群——特别是各级各类重点专业群建设水平显得极其重要,如何构建既能适应企业需求,又能符合学生以及家长的期盼,同时又能够保证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切实可行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专业群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制度的研究比我们要早,方式和制度的研究比我们要成熟。但是,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英国的“等级证书”,我们都要客观地研究它、吸收它。中国有中国的国情,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建设理论的建立与实践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群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仅仅局限于某些片面的研究层次,而且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群建设的界定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和方法论人手,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层面。概括而言,专业群建设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鲁丹萍等学者认为专业群建设方面要构建“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制度;二是翟江南、王益人、李丽莎、曾玲等学者认为围绕产业链和职业崗位群构建专业群,以核心专业为基础构建专业群,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适应专业群需要的课程体系、创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培养师资队伍集群等举措;三是朱萍、孔宝根等学者认为需要完善“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组建由行、企、校共同参与的“混编”师资团队等;四是袁洪志、丁岚峰;包玉清、侯晓亮等学者认为,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建设的内涵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中央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形成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自此,专业群建设开始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在实施教学改革中的热门话题。江苏省教育厅及时把握了这一动态,经过精心准备,于2012年开始组织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群建设。但是,在办学实践和学界研究中,有关专业群及与之对应的管理服务体系的理解和表述不尽相同。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有关专业群建设的几个问题做一些梳理工作。
专业群的内涵可以从高职教育的使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高职院校办学实际等几个方面来把握。通常围绕专业群的建设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即专业建设要素的集成性、专业建设形态的集群性、专业建设目标的集约性。而建设专业群的意义就在于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效益,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优化师生素质结构。专业群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核心专业中的各专业群应面向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群,并均能在同一个教学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高等职业专业群建设是学校内部和外部资源(专兼职师资、学院内部和外部实训条件、行业企业就业岗位群)的进一步整合和创新。专业群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国家急需的优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保障。
三、确定“3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
通过详细分析,确定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务专业群“3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群建设。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很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工作岗位深度融合,开设新专业及专业方向,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专业群建设才能形成专业群优势,才能集聚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实现核心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务专业群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注重产教深度融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加强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注重有效实施毕业生就业服务。积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引领,以现代商务活动需要为基础”的现代性、典型性、开放性的现代商务专业群,在“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专业群建设理念指导下,突出“333”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即“三个面向”(面向长三角、面向现代服务业、面向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三个引入”(引入国家标准、引入行业标准、引入企业标准)、“三个基于”(基于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工作现场),突出现代商务专业特色和现代商业经济特征,加强现代商务的人才培养体制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构建、信息化资源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效果显著。
(一)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人才培养体制建设
坚持“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总理念,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体制,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下,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现代商务专业群实行“订单联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苏州市工商联黄金珠宝业商会达成的联合培养“龙凤缘黄金珠宝班”的协议,开办“龙凤缘黄金珠宝班”;与苏州金螳螂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培养,开办“金螳螂班”;与苏州天虹百货联系,开办“天虹班”;与新浪乐居合作,实施“青苗人才培养计划”;与信略行房地产销售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投入1万元奖学金,开展订单培养;与苏州高新区工商联合会装饰材料商会合作,开办横塘建材市场营销班等。
(二)以校企共赢为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紧扣校企合作、企业标准这个主线,遵循“根据岗位定技能,依据技能设课程”的原则,架构“企业标准、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是现代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依据现代商务专业群岗位(群)必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要素和现代商务专业群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三阶段”的模块式课程结构:第一阶段定位于岗位认知阶段(底层共享),通过相关模块和技术项目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现代商务专业群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并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第二阶段定位于岗位模拟阶段(中层分立),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和现代商务专业群项目课程的开展,使学生对本专业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具备作为现代商务专业群岗位的全面能力和基本素质;第三个阶段定位于岗位提升阶段(高层互选),主要通过实战课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相应的现代商务专业群专业模块化课程。
(三)以校企共建為手段,推进实训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办学应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已成为广泛共识,实训基地则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作为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窗口,实训体系及附着在实训体系上的实训模块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四层双轮驱动机制,分部完成“底层共享”实训模块的构建、“中层分立”实训模块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完成“高层互选”模块的确定,基本形成现代商务专业群“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实训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围绕“专业群职业素质实训共享模块→专业实训模块→分专业综合实训模块→校外实训模块”四层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双轮”并行,“驱动”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以校企融合为载体,推进信息化资源建设
职业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企业在师资、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就业岗位的提供。为此,要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和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坚持“以服务地方为中心”的理念,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要在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资源引入课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虚拟企业、虚拟现场;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通过嵌入企业岗位知识的培训,使学生了解企业员工所需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完善知识结构;在培训过程中领略到企业管理文化,加速学生社会化的进程,正确理解择业,为毕业生适应社会生活做好铺垫;在教学模式上,将企业的教学资源引入到专业的教学体系中,丰富教学资源。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鼓励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CAI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主要专业课程除配备多媒体课件和计算机题库外,相应开发出网络远程教学课件。进行校内多媒体课件竞赛,鼓励老师参与校外多媒体比赛。加强专业课程课件与精品课程的建设,利用课件施行多媒体技术教学。保证教师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改变固有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状况,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充分的运用。保证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信息,把教学时间主要集中于对重点问题的分析,不再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明显地改变课程教学的状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一些疑难问题,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提升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近年来,专业群教师获得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三等奖2人次,江苏省高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3人次。
(五)以校企互聘为平台,推动“双师”团队建设
根据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的需要,打破现有的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等教研室界限,对专兼职教师进行整合,实现专业群内师资共享,形成现代商务专业群师资团队。根据教学需要,整合专业群的师资队伍;丰富职教理念,强化专兼结合师资建设;优化培养模式,创建“双师”培养基地。专业带头人引领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领航员,专业群建设以来,通过了一系列培养措施,如制订“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校内)”、“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企业)”,专业带头人已成为的专业建设、教科研研究等方面的专家,专业带头人正确引领现代商务专业群中各自专业的发展方向,对校企合作、教科研研究、青年教师培养在专业建设中能起到带头作用。骨干教师行业影响力不断增强。专业群通过国内外培训进修、企业挂职锻炼、设立企业教师工作站等方式,培养30多位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中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优秀班主任5人,江苏省优秀辅导员6人,阿里巴巴讲师3人,阿里巴巴金牌讲师1人,POCIB培训师3人,OCALE培训师2人,全国国际贸易技能大赛裁判员1人,技能竞赛最佳辅导教师15人等。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并稳定发展。专业群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苏州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理事会等机构职能,制订并完善“校企合作运行制度”、“师徒结对实施办法”、“师徒结对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四年来,专业群成功创建了由203名企业一线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库,打造了优质企业一线兼职教师团队。目前,企业兼职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指导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兼职教师课时量占专业课52%左右。
(六)以校企互动为依托,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专业群建设组织管理形式,建立健全群建设管理制度,通过柔性化专业管理与课程组织,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在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主线,争取苏州市政府、苏州商务局政策资金支持,在苏州市工商联合会、苏州市电子商务协会、苏州市物流协会等的指导下,不断提高与苏州市报关集团、百度、阿里巴巴、金枫电子商务产业园、同程网等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力度。试行“政行企校,四方融合”的理事会制,理事会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院四方代表组成,理事由主管部门领导、行业协会会长、龙头企业总经理、高职教育专家等组成,负责制定理事会章程,决策重大项目,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3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两点思考
在多年的实践中,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商务专业群建设业已取得显著成果,但是在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国际合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校企合作是专业群发展的重要基石,现代商务专业群积极试行“政行企校,四方融合”的理事会制,推进“33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了专业群建设工作组、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组,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实训体系构建、信息化资源建设、“双师”团队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如此,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仍有待完善,在诸如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企业、学生、学校、社会四方收益的机制等方面需要着力研究。
(二)国际合作培养与合作就业有待提升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广泛开展海外合作办学,与英国黑思庭斯学院、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学院、美国劳伦斯科技大学、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和加拿大圣力嘉理工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现代商务专业群也设置了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但现有专业中,仅有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设置了海外直通车项目,其他专业暂缺,专业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