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物流融合发展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6-30刘发文
刘发文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业生产大户和民营企业的不断涌现,农村物流的作用日益显现。农村物流作为联系城市和农村、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物流发展,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健全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特别是今年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物流成为高频词。
加快发展农村物流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有力举措。近年来,我市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特别是农村公路交通状况的显著改善,为物流末端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市交委、农委、商务委、邮政等高度重视物流体系建设,采取了多种政策措施,农村物流正迎来重要发展机遇。但也必须看到,目前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最落后的则是广大农村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须补齐农村物流短板。当前我市农村物流体系仍较薄弱,流通渠道不畅,组织方式落后,服务水平较低,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推进农村物流融合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农村物流面临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受重庆地形地貌等制约以及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影响,我市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物流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区县的推进工作大多还处于局部探索。从交通运输行业的实践来看,目前还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攻坚的要求,市交委、市公路局将贫困地区交通发展作为核心任务,使出“洪荒之力”来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贫困地区交通面貌得到显著改善。近4年累计投入资金4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提前4年实现行政村100%通畅,提前2年实现300户以上撤并村100%通达,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4563公里,其中县道7043公里,乡道13026公里,村道104494公里。虽然农村公路建设为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资源开发、支撑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通过农村公路、农村客运班车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依然很少,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特别是农村物流依赖的货运站场、商品仓储、物流资源集聚地等配套物流设施整体落后、严重缺失,不利于效率提高和成本节约。
(二)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目前,我市农村物流没有具备数据交换、信息发布、智能配送、库存管理、决策分析等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化水平较低,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供销不平衡,部分特色农产品无人知晓甚至滞销,价格犹如大白菜,比如具有“柠檬之乡”的万州区白羊镇、“脐橙之乡”的奉节脐橙等特色农产品销售难,降低了品牌价值,挫伤了老百姓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一个沟通供需双方、共享信息资源、促进公平信用、规范业务运作、延伸增值服务的信息平台,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极其关键。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加之企业规模小、资源分散、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信息“孤岛”现象突出,导致我市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严重滞后,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农村物流运作水平的能力较低。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产品涉农电商平台达230家,涉农电商超过2.5万家,年度交易总额仅为55亿元。尽管已确定了17个区县作为国家级农村电商综合示范区,初步搭建物流信息平台,但全市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普及率尤其是接入能力较低,行政村通光纤和4G网络尚未全覆盖,造成网络的覆盖面、信息的汇集量、资源的共享度、功能的完整性等存在许多不足。
(三)农村物流车辆装备等技术水平低
目前,我市农村客运网络初步形成,乡镇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94.4%;乡镇客运站建成626个;全市乡镇通邮率达100%、乡镇快递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96%,基本实现了农村物流通道的畅通。但在渝东南、渝东北地区,货运车辆的整体技术水平很低,大量农用车、改装车、濒临淘汰的老旧车辆跑运输的现象屡见不鲜,车辆专业化、标准化程度极低。在运送农产品过程中,大多使用敞篷车、栏板车以散装的形式进行运输,缺少农产品物流急需的冷藏车辆、保鲜装备和其他专用车辆,导致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大、效率低、安全差。
(四)农村物流龙头企业十分缺乏
目前,全市12000多家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千万元的仅占1/10,“小、散、弱”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物流的参与主体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和广大的运输个体经营业户,运输组织化程度低,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能够整合资源集约发展、引领物流规范运作、促进信用经营优质服务的龙头骨干企业。农村物流龙头企业难培育、难成长,这其中既有农村经济水平普遍不高的因素影响,也有因农村物流需求分散、差异性大、季节性强而导致整体盈利性较弱的原因。
二、加快我市农村物流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轉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突出强调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时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开放高地,既赋予了重庆物流发展的新使命,又为重庆发挥物流区域集聚辐射功能提供了新机遇,也为重庆农村物流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切实解决好农村地区物流“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农村物流融合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强化行政资源的融合
充分发挥重庆市物流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重庆市交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农村物流发展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联席推进机制,强力推进相关工作对接。市交委协调发改委、财政、商务、供销、工商、农委、邮政等部门出台《促进重庆农村物流发展指导意见》,一方面能够充分整合、共享资源,提升合力,明确各部门实现资源共享的切入点和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能够统一发展农村物流的认识,明确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协同解决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中的规划、土地、投资、运营等问题,共同为农村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强化枢纽节点的融合
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站场等基础设施体系,可与农村客运站场、公路服务区、邮政站点等结合,按照区县、乡镇、行政村三级站点网络的构架,重点扶持一区县一中心(农村物流中心)、一镇乡一个站(物流站)、一村一个点(配送点),尽快搭建起农村物流站场体系的初步框架,构建覆盖县乡镇村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各区县充分利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邮政快递、供销等既有农村物流网络,合理确定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节点的数量、布局、规模、功能,联合编制县域农村物流三级网络节点体系发展规划,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促进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切实打通“最后一公里”瓶颈通道。
(三)强化信息资源的融合
加快物流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资源与物流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按照区县物流中心、乡镇物流站、行政村配送点的思路,构建三级农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网络,集中整合“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货源信息,各类运力信息等,实现信息数据互通共享、系统共建,消除信息“孤岛”,提升农村物流运行效率。持续推进网络大提速计划,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现行政村光纤入村率、便民服务中心无线网络(WIFI)覆盖率100%,农户平均接入带宽能力达到20兆以上,为发展“互联网+”提供有力支撑。强化农村物流站点服务形象管理,统一站点标识,突出交通特色,力争实现样式、颜色、编号“三统一”,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识别,并对服务实施监督。
(四)强化物流企业的融合
加快培育和扶持农村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对于具备一定条件、具有规范引领市场能力或发展潜力的农村物流企业,对其技术改造项目、网络布点建设、信息化技术应用等,在保持既有渠道支持的基础上,交通运输部门可以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深入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推动快递网络覆盖乡村,基本实现乡乡设网点、村村通快递。进一步延伸农村客车通达深度,实现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达客车;逐步将农村客运车辆向分舱式客车方向发展,对小件货物采取“以客带货”等方式。制定符合农村物流运输要求的推荐车型标准,对购买标准推荐车型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或者定额补助,提升农产品物流服务的品质。
(五)强化发展要素的融合
结合我市作为“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试点”城市,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各自特点,支持有积极性并具有一定条件的区县进行先行先试,并将农村物流纳入市政府对区县的目标考核,及时总结经验,向全市推广。加快整合不同行业的资源优势,注重农村物流运营组织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在交通基础设施、客运班线资源和运力调配、货运场站、运输企业等方面优势,并与邮政、农业、商务、供销等系统网点资源融合,共同构建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体系。考慮到农村物流盈利性弱、公益性强等特点,积极协调发改、财政、金融、税收、国土等部门,争取在项目立项、财政政策、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适当对农村物流发展给予一定的倾斜、优惠,确保农村物流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
作 者:重庆市公路局车渡站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