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解读视野下的初中阅读教学

2017-06-30吕园园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木兰主旨文本

阅读是学生认识现实世界、获得审美体验,又是他们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感悟。”然而长期以来,重讲析、轻阅读、文本理解单一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学生几乎成了教师讲解分析的聆听者,失去了自己的个性阅读和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元解读这一视角出发,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让学生多视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文本内涵,获得自我阅读的体验和发现,从而让初中阅读教学变得更有意义,更加充盈着生命的个性与张力。

一、多元解读阅读教学的内涵阐释

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多元系统,它通过形象思维来描写人的情感生活和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而人的思想情感有时又是复杂而模糊的,这就带来了文本自身的多义性。同时,面对同一篇文本,由于不同学生关照的层面不同,见解不同,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各不相同的。当不同学生以自我的体验、性格、情感,对同一文本进行解读,他们的理解过程、方法、结果,也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由此可见,多元解读不仅是阅读的本质属性,更是对阅读主体,即学生差异的尊重。语文阅读教学多元解读,是指阅读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前理解”、个人体验、情感态度等,对文本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解读,并主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从而获得个体对文本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心智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多元解读这一视角出发,引领学生多视野、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刻理解文本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多元解读阅读教学的策略探寻

1.立足文本,整体感知内容

文本是多元解读的基础,是学生感悟的基本依据。多元解读阅读教学应是立足于文本本身进行阐发。并且,多元解读并不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对文本进行解读,而是应注重文本的客观性,这是多元解读最基本的原则底线。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首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并预先对文本内容进行交流。只有先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才能为正确的进行多元解读打好基础,减少误读。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读起来娓娓道来如叙家常,其中的景物描写部分又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读这篇散文的过程当中,既体会到了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时的温馨,又可以体会到一家人相互体谅的和谐。在对课文内容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生看到了一家三代的温馨,看到了可贵的亲情,看到了我国传承几千年的尊老爱幼的美德,也看到了中年人作为这个社会的中流砥柱肩上的重担……

再如在进行《羚羊木雕》一课教学时,通过学生对文本的自行解读,他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时候还关注到了许多更深层面上的东西,例如有的同学看到了大人们的重财轻义,有的关注到了孩子们的真挚感情,有的说看到了我们面对许多事情时候的无奈,有的说看到了这篇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安排非常精彩……

2.理解主旨,增强阅读深度

在文章当中,内容是丰富的血肉,而主旨则是它的灵魂。阅读教学,必须通过文章主要内容,关照到它所阐明的主旨。可以说,对文本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当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主旨的正确阐释和把握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归宿。同时,教师问题的提出也都要与文章的主旨有关。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健全和阅读能力的有效提高。其实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特征,有时候当我们对某篇名作进行深度的研读后认识到的主题连原作者也意料不到。所以,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主题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自主探寻作品的意义和精神灵魂,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领悟。

再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主题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就产生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生认识到对于那些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有的学生通过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这一细节,领悟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同时,我们也能得到幸福”的道理;有的同学则联想到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从文本中懂得了只要执着追求,理想就终于会实现……

3.巧用留白,激活學生思维

古今中外许多文学作品都采取在结尾处“留白”的做法,不仅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根据文本情节的发展脉络、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文章结尾进行无限的想象。这些留白可以充分激发读者想象力,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从而让读者对作品有更深刻的个性理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留白”,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探寻作品的意义和精神灵魂,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领悟。

如《孔乙己》一文,其结尾部分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就是作品的留白,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去解读,有的学生说孔乙己在那个凉薄的社会是难以生存下去的,也有的学生说,没准儿孔乙己经过了这些打击,不再端着读书人的架子,安心于做个小生意,从此在异乡过着自给自足的安稳生活……再如莫泊桑的《项链》,更是以一个极具讽刺性的结尾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遐想空间,这样的留白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又引发读者的深刻思考,同时使得文本有发人深省的效果。

4.鼓励质疑,发展创新潜能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积累和个性的不同,学生所关注到的问题会有很大差异,教师要在文本解读过程当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大胆的去想、好奇地去问、自由地去讨论。学生对文本解读过程中难免提出让教师措手不及的问题,教师如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予以呵斥,他们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就可以培养他们质疑问难并且自主探究寻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木兰诗》,这是一首著名长篇叙事诗。在自读过程当中,学生产生了许多疑问:木兰在备办鞍马等战具的时候为什么不在一处买好了而要东西南北的到处去奔波,这些方位词在诗中是不是确指;木兰为什么放着“尚书郎”的高官不做反而辞官还乡,如果你是花木兰,会那样做吗……我在课堂上选择了木兰辞官还乡的问题,并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从批判角度去思考、交流。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的学生说像木兰那样功成身退回家安居乐业才是不慕名利的表现;有的说木兰辞官还乡是无奈的,因为古代妇女地位低下,女人没有做官的先例;有的则表示如果是他要接受朝廷委任,战争年代保家卫国是报效祖国,和平时期做个清官让百姓安居乐业也是爱国的表现。最终学生明确:木兰不慕名利,向往的是和平的劳动生活,并且封建礼法是歧视妇女的。这样让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去分析文中的冲突点,实现了多元化的解读,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多元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回归。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读出自我,在与文本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解读。

吕园园,山东莒县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木兰主旨文本
木兰剧片段展示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主旨演讲
若是木兰能网购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平淡真实显主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