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修辞手法

2017-06-30高诗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反语奥斯维辛修辞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一篇出色的新闻被同时选入了人教版和语文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且编者都将其放在了第一册的“新闻和报告文学”的单元中。理所当然地,该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即为了解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尤其是其对于“客观报道”与“零度写作”传统的突破。然而,若仅将该课文看做一篇新闻写作的例文,就难免忽视其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学性。笔者发现,众多教学资料与文章对该篇新闻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文学中的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最终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对修辞手法的不同理解将或多或少影响到对文本的解读,因此,下文主要谈谈对本篇新闻中的修辞手法的思考,并从中简要分析其所潜藏着的意蕴与情感。

首先,该篇新闻使用了反语的手法,新闻的标题、开头前两段、第八段、最后一段等的修辞手法应为反语,而非反讽或诡谐。在笔者查阅的资料中,对“反语”一词的解释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口语或书面语形式(词语反语)中,通过字面上的意义使真实的意义隐藏起来或自相矛盾”[1]。新闻的开头两段说,阳光明媚是最可怕的、孩子快乐地游戏是噩梦、所有的绿草鲜花与和平温馨景象都是不该有的,而且连续用了四个“不该”和两个“永远”加以强调,和平温馨是现在的客观存在,作者的如此写法是一种“间接的避免公开的赞扬或谴责的形式”[2],是要引起“事物的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别,从而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3]。尽管作者饱含着对过去罪恶的愤怒,但在他笔下所传达的更多地体现为对这一丑恶历史的伤痛、忏悔与反思,与此同时,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已经逝去多年的当下,警示着人们勿忘奥斯维辛、勿忘历史。

反观“反讽”一词,《汉语修辞格大辞典》指出其定义为“利用想象的违反常情常理的情况,达到讽刺或批评的目的”[4],但本篇新闻既非嘲讽,也无讽刺之意,它所描述的更不是想象的、假想的事实。至于“诡语”,则是“有意用违反逻辑或有悖常理的、似是而非的话语来传情达意,造成滑稽幽默、诙谐风趣效果”[5],本篇新闻毫无幽默滑稽、诙谐风趣之味,如果硬要用它的前半部分的定义来解释,倒不如用“反语”的“哀而不伤”、“间接的避免公开的谴责”来得贴切合适。

其次,该篇新闻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等,表达了人们痛恨当年屠杀生命的法西斯匪徒,也昭示了生命与自由是不可抗拒和战胜的。又如,集中营旧址的墙上,出现了许多当年死难者的照片,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可爱的年轻姑娘温和地微笑着的照片——这对比尤为强烈,一个鲜活的生命,当年无数这样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毫无人性的刽子手杀害了,所谓悲剧即是美的毁灭,这就是对比所产生的警策意义。

再次,这篇新闻使用了让步的手法。所谓的“让步”是指出次要之处或少数事实,更不用说那些主要之处和多数情况了,而在这篇新闻中,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却为大多数人所忽视。文中多次使用了让步手法:如一个小的毒气室已经使参观者感到特别恐怖,却还有一个更大的;如导游无须多说,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因为倘若展开细说,那更不得了了;如最后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对解说员说:“够了”,因为倘若全部看完,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承受得了……如此的让步手法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更增添了其文学表达效果。

最后,这篇新闻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集中出现在第七至十五段的主體部分,即写参观者的过程与反应,而不正面描写惨状,因为参观者感受到的恐怖即反映了惨状的惨烈程度。而此侧面描写手法的特别表现是在第一、二段,情感强烈到任何和平、温馨、幸福以及孩子嬉戏的景象出现在当年的集中营旁都觉得是突兀的、不应该的,效果强烈到如此地步,足可见昔日人间地狱的极端恐怖。

综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使用了以上四种修辞手法,这既是其对传统新闻的突破之一,也是其具有文学性的具体表现之一,在解读过程中需对其有清楚的把握才能有助于对文本的学习。

注释:

[1][2][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三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08:11.

[4][5]谭学纯,濮侃.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1:71-72、101-102.

高诗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反语奥斯维辛修辞格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新格赖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反语对比研究
论反语本质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奥斯维辛集中营警世:要和平,不要战争!
70年历史铭记 奥斯维辛呼唤世界和平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
言语反语研究的语用学视角
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
儿童反语语用功能知觉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