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治理的逻辑行动:领导情感行为的权术厘路
2017-06-30刘新
刘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教导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首先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感情。[1]情感治理,作为现代治理要素的提出,实际上是对情感的重新认识、定位。
一、规律探索——情感治理的逻辑
情感治理,在治理系统中的提出,还是一个新的概念。虽然情感治理是一种较微观的治理方式,但是,情感治理能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情感治理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律。
(一)情感治理的理性反思
1.“情感治理”的词语解释及定位。“情感”,《辞海》解释:“从人对事物的态度中产生的体验”。与情绪相比,情感往往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里需要厘清情感与人情的关系。《辞海》中,关于“人情”的解释:人之通常的心情事理,交情,人际往来应酬的礼节习俗,礼物。因而,人情与情感是有区别的:层次上人情比较低,而情感相对要高,并不是所有的人情都能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从而上升到情感的层次;人情是人性需求,属于与外界交往的本性反映,部分符合管理需求,但也有部分不符合管理需求;情感则属于心理需要,符合管理需求。人情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因此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情感则更多反映人的内心和个性特征,具有可被认识与掌握的规律性。
“治理”,《辞海》解释:控制管理;整治,整修。在“情感治理”语境中,可借鉴全球治理委员的解释: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2]
2.情感治理的理论渊源。情感治理由来已久。《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爱人”既包括爱家人,即孝悌之爱,也包括爱众,即对天下之民的爱。由此,“爱人”与家国天下就联系到了一起。其实,儒家的核心就是“情感”。孟子提出以仁政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孔孟关于仁爱、仁政的学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让治理有了浓厚的情感色彩,此时的情感治理更多地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西方用“理性”概念把“情感”边缘化,习惯于“社会契约”。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情感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研究对象。弗洛伊德认为,外界条件和社会环境内化为“超我”形式,对“本我”(欲望、情感)等进行约束和压制。现任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裴宜理,通过对中国革命史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出色的情感动员能力(情感治理能力)。[3]随后西方诸多学者开始对情感社会、情感管理、情感治理等概念进行探讨。
(二)情感治理的要素特征
1.情感的要素特征:
情感基本要素:第一,情感是一种个体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体验;第二,这种态度体验更多的是建立在社会性需求是否被满足的基础上,这就表明情感是在个体与他人或组织的互动中产生的,受到情义的驱动;第三,情感作为一种个体的态度体验,必然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不能跳脱出社会规范和法律规定。
情感基本特征:第一,即使是面对同样的事情,由于个体的兴趣、利益、立场的不同,情感也必然会呈现出丰富多彩、多元化的状态;第二,情感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产生,因此重复博弈的策略选择占到主流,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更多的选择诚实守信、相互尊重;第三,在治理工具的范畴内,情感化的语言和行为表达,更容易使公众感受到被平等对待,治理者的形象更加柔软和温暖,因此也更能激发公众的互动参与。
2.治理的要素特征:
治理基本要素:第一,依据上体现为治理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依据,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受严格约束的有限管制;第二,内容上体现为一视同仁,无论是个体还是各类组织均处于平等地位;第三,程序上治理过程要求公开、透明。[4]
治理基本特征:第一,主体多元性。政府并不是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公众、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均为治理的主体。第二,过程动态性,也就是各类治理主体在治理全过程进行参与和互动,并由此影响治理效果。第三,结果共享性,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各主体间对待共识和利益的协调为基础,最后的治理结果由所有主体共同分享。
从情感治理的词语解释和理论渊源的梳理,到情感治理的要素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到“情感”与“治理”有许多交融之处:参与互动、多元共识、平等规则。
■
图 情感与治理的交织
二、领导实践——情感治理的行动
目前学术界对于情感治理的研究还较少。但是,现代管理较早地涉及到情感方面的实验探索,如“霍桑实验”、“规则实验”、“皮格马利翁实验”和“戴尔塔实验”等都在探索情感治理。
(一)霍桑实验·社会人
20世纪20年代末,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在霍桑工厂主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后称为霍桑实验。实验中梅奥发现生产效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参加实验的光荣感。能够参与实验被认为是莫大的荣誉,工人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这说明参加实验的自豪感提高了对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团队之间的良好氛围让员工有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霍桑实验说明人际交往的需要是否被满足直接影响了情感体验,而愉悦的心情、被重视的自豪感等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不良情绪的发泄,对于鼓舞士气,提高劳动生产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提出“社会人”假设——员工不单纯追求经济收入,还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社会人”假设要求领导除了满足员工物质的、经济的需要之外,还需发挥社会性技能,努力为员工间高质量的交往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带着感情做事,那是一种温暖,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5]某部级领导说:逢年过节基层领导应该请员工吃饭,當然是领导自掏腰包。其目的就是通过吃饭联络感情,使之获得社交的满足,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领导干部要放下官架子,和群众打成一片,给予他们春风般的情感关照,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才能得到群众的肯定和支持。
(二)情绪表达规则实验·文化人
20世纪70年代,华莱士·弗里森在情绪表达规则实验中研究了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大学生被试观看外科手术录像时的情绪表达。在第一阶段被试单独一人观看手术录像,两组均表现出了不适、不喜欢甚至厌恶的情绪;在第二阶段,被试要求在观察者的陪同下重新观看,观察者由研究生担任并穿着专业的服装。来自日本的大学生被试的情绪表达明显更加拘谨和克制,而美国大学生被试的情绪则没有受到观察员因素的影响。华莱士·弗里森认为,美日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情感产生了影响:日本文化强调等级制度,认为在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表现负面情绪是不礼貌的,而美国则更强调平等。由此提出“文化人”假设。“文化人”假设超越了以往对人经济和心理层面的研究,而是更加关注影响力更为持久和深入的文化层面。
规则实验表明,文化影响情感,不同文化对于社会交往模式、情感表达规则的影响是不同的。在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中,情感的起点多在自我而非他人。与此相反,在东方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中,情感更容易受社会关系的影响。文化渗透到情境中,规定和限制了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具体表达方式。2012年8月,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在36人遇难的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照片引发众多谴责,继而被网友搜出拥有多款名表,并最终因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领导者个人情感的表达必须要符合文化背景,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发生重大灾难、事故或公众遭受不幸时,欢乐或冷漠的情感表达都是不合时宜的。
(三)皮革马利翁实验·价值人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旧金山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智商测试。测试选择了部分“特殊学生”,并向老师宣布,根据测验结果,这些学生在未来学习中会有显著进步。几个月后他们发现被指名的学生学习成绩果然有明显进步,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也比以前好。事实上,这些学生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的,与测验并无关系。但老师接受了他们给出的预期,产生了“这些学生会进步”的美好愿景,促使老师对这些“特殊学生”产生更加亲密和真诚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及情感表达被学生感知,影响了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学生表现和成绩向好的方向发展,老师的期待得到证实,更强化了美好的愿景。这个实验说明人的情感和观念会受到别人的影响,当一个人获得鼓励、赞美等社会支持时,自我价值受到肯定,会更加自信,并愿意通过努力来达到别人的期望,即“价值人”假设。
愿景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流行。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将个人目的和组织目的有机结合起来,鼓舞组织内部的所有人,激发员工的高度主动性和自觉性,实现不断进步和自我超越,从而实现组织的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梦与公民个体和家庭的梦紧紧联系在一起,以宏大的包容性成为当代中国最大公约数,激励全体人民为之奋斗。
(四)戴尔塔实验[6]·情感人
20世纪80年代,霍赫希尔德在对美国航空公司的乘务员和收账员进行大量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对戴尔塔航空公司的空乘培训展开了参与性观察和开放式访谈。她在实验中发现,航空公司为吸引顾客、增加自身利润,宣称“我们的笑容不仅刷在飞机上”。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培训中要求空乘人员对待乘客要始终保持友好和善,即使面对乘客的刁难甚至侮辱,空乘人员都必须压抑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始终保持微笑。而在实际工作中,空乘人员也确实做到了这点。实验清晰地表明:尽管情感是个体化的,但仍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甚至是控制,是可以被塑造和管理的,即“情感人”假设。
“信仰是伟大的情感”,有效的情感塑造和管理在治理中的作用往往是长久而稳定的。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历史,可以看到,无数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拼搏奋斗,献出全部精力甚至生命,靠的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守。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及对信仰的不懈追求,是凝聚群众认同、支持的根源,而群众的支持又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领导干部面对现实纷扰的诱惑,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7],把信仰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和历史规律的把握上,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锤炼共产主义信仰,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参考文献:
[1]陈建先.博弈的乐趣[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3(1):83.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70-271
[3]裴宜理.重拾中国革命[J].清华大学学报,2011.5
[4]陈广胜.走向善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4-125
[5]新华日报评论员.“马上就办”要带着感情办[N].新华日报,2015.4.3
[6]淡卫军.情感,商业势力入侵的新对象——评霍赫希尔德《情感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一书[J].社会,2005.2.
[7]習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161.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德州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