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议题报道研究
2017-06-30何亚男钱莹
何亚男+钱莹
[摘要]2016年徐玉玉事件后,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全民关注的重要议题,媒体在信息安全问题上的报道比重也随之加大。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了澎湃新闻上线以来有关“信息安全”为议题609篇新闻样本,分别从新闻报道的报道来源、阶段、新闻框架等角度进行建构分析。
[关键词]信息安全 客户端 议题 研究
一、问题的缘起
伴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是日益突出的信息安全问题,从国家战略、商业运作到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都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仅2015年上半年,我国就有4起重大信息泄露事件曝光,主要包括移动应用分发渠道、旅行住宿、卫生社保等网站的用户资料外泄[1]。各类媒体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报道也随着热点事件的升温而涌现,但是学界对信息安全报道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从框架建构的角度,抽样澎湃新闻客户端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的报道,旨在解答以下问题:一是信息安全议题的报道在消息来源、报道阶段、报道主体、报道立场、报道框架、内容范围等方面的表现如何?二是新闻报道的报道阶段、立场、内容范围、来源等的选择对新闻的文本框架是否影响?
二、相关研究综述
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最早在军事领域开始,20 世纪 50 年代,科技文献中开始出现“信息安全”用词,至 20 世纪 90 年代,“信息安全”一词陆续出现在各国和地区的政策文献中。目前,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安全的概念界定及特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法律保障问题以及信息安全的管理等方面。由于我国信息化发展较国外起步晚,我国传播、新闻学等领域学者对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较少,只有少部分学者以传播学角度研究信息安全的问题。如杨义先(2011)认识到,传统信息安全问题在新的融合网络中会不断延伸,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会对内容生产者的内容安全威胁,对内容消费者的隐私威胁,也会对虚拟社会的安全威胁,研究者应该注意信息安全对实体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2]冯祎春(2011)则针对当前新闻报道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工作者要提高素养加强安全意识。[3]另外,关于信息安全报道的研究也较少,邱国栋、王雅娟(2010)通过对2002年至2009年5月的中国重要报纸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消费者信息泄漏的主要内容包括身份信息、财产信息、健康信息和其他个人信息四项;信息泄漏的途径则主要通过购房链、购车链、求职链、就医链等链条和一些其他机构。[4]梁小凤(2014)在《恐慌-信息网络新闻报道研究——以人民网2013年恐慌信息报道为例》中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网有关恐慌报道的新闻报道进行量化分析,发现人民网关于“恐慌”信息报道的总样本中相同新闻篇数过多,容易给受众营造虚假的“恐慌”信息环境等问题,并为人民网有效消除或减轻受众的“恐慌”情绪和行为提出了四种手段。这类研究涉及了信息安全某一方面的媒体报道,但只是从媒介功能的角度批判媒体在此类报道中的不当并提出建议,并没有分析媒体如何呈现信息安全问题的报道。[5]
综上所述,有关信息安全的研究多集中在计算机学、管理学、法律、经济领域,在已有的媒体报道信息安全研究中,而在新闻学传播学领域文献较少。笔者将从框架理论视角探讨澎湃新闻对信息安全报道的框架设置、议题倾向等的特点,为媒体的信息安全报道提供策略参考,有一定意义。
三、研究的样本选择与类目建构
(一)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择当下代表国内主流的新型网络媒体——澎湃新闻客户端进行样本采集,澎湃新闻是中国新闻客户端中第一个强调时政与思想的产品,聚集着各类先锋的观点与评论,在信息纷杂的年代,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与见解。其次,澎湃的功能十分有吸引力,能够帮助用户追踪热点话题,还能辅助用户追问新闻,在受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力与较好的口碑,研究其上面的信息安全报道具有可信力与典型性。
样本搜集时间为2014年7月(澎湃新闻客户端上线)到2016年9月30日,以“信息安全”为主题的相关关键词在平台进行全面搜索,得出609篇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报道,本文的研究分析将建立在这609篇报道基础之上。
(二)类目建构
本研究分析单位是每篇报道,通过对相关报道的整理,以及学界已有研究的成果,将从报道基本情况、报道阶段、报道内容、新闻框架四个部分,建立如下类目:
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报道体裁、评论量、点赞量以及报道的来源。报道体裁可以区分为:①消息;②评论;③深度报道;④其他。评论量、点赞量分别作为用户互动性与认可度的标准,区分为:①强(1000以上);②较强(600-1000);③一般(200-600);④较弱 (100-200);⑤弱(0-100)。消息来源,由于研究对象是网络媒体的报道,本研究将报道来源区分为:①原创;②专业新闻网站;③政府微信公众号、官网、微博;④行业网站;⑤外媒;⑥群众;⑦模糊。
第二部分为报道阶段,根据臧国仁框架层次中的事情发展阶段,并结合信息安全问题的特点将有关报道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①问题的防预阶段;②问题的发现、发生期;③问题的发展、追踪期;④问题的影响、归因期;⑤其他。
第三部分为报道内容,报道内容包括报道的主体、语气以及内容范围。其中“报道主体”将其区分为:①政府部门、官员;②企业、经营者;③科研机构、学者;④媒体或记者;⑤普通民众。“报道语气”区分为:①积极引导;②严厉处置;③中性报道。“内容范围”区分为:①法律普及;②危机报道;③常识普及;④惩治治理;⑤安全预警;⑥其他。
第四部分为新闻框架,本研究框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信息安全的定义,将“报道框架”区分为:①内容安全,确保互联网上传播或者用户接受的内容真实、不含淫秽信息或黄色内容等;传播的内容,用户观看或阅读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不对用户本人造成伤害;②隐私安全,避免因个人原因或者外在的有意破坏或泄露导致用户个人的身份信息、人身安全、个人照片信息、个人的行程、生活习惯等被曝光或被他人蓄意利用,导致用户个人利益受损;③舆情安全,用户对社会或网络上的事情发布的不同评论引起的争议,该争议会对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产生一定的影响;④版权安全,确保个人的脑力知识或体力结果等个人知识产权如影视、小说剧本、论文、商业产品等不受侵犯、确保产品不被不法商贩进行盗版复制谋取不当利益,保护个人的知识利益;⑤网络安全,保护用户电脑不受病毒、木马、黑客等的入侵和攻击、不明wifi的介入、确保网络能正常运行,在保护用户网络硬件安全的同时,避免因网络的损坏而导致用户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或者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