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2017-06-30杨玲吴萍黄进
杨玲 吴萍 黄进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再平衡的关键期,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而面一临衰退甚至消失的危机。文章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困境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有效机制:政府主导机制、民众参与机制、决策保护机制和社会团体机制。旨在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促进文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關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地区;数字化保护;政府主导机制
黑水县坐落于川西北,阿坝州腹心地带,主要居住人口是藏族,根据2014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水县总人口中藏族57 821人,占93.65%;汉族3 341人,占5.41%;羌族476人,回族64人,其他民族42人,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在黑水县总人口总占94.59%,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保存完整、自成体系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五大类: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各种传说、歌谣、谚语等。二是历史悠久、盛传全县的民间舞蹈、器乐。至今流传民间的舞蹈五十余个,鼓、锣、钹、萨呐、芒桶、双管藏笛等民间器乐十多种。三是祝愿人寿年丰、世界和平、生活美满的措尔若节(坐山会)等特色节日。其中,在庄稼丰收后举办措尔若节,全寨男女老少齐聚山顶敬山神、赛马、跳锅庄、情歌对唱,热闹非凡。四是源远流长的民间美术,包括刺绣、雕塑、绘画等。五是技巧性很强的传统手工技艺。现存木碗、本地服饰制作和青稞酒酿造等技艺。
截至2015年底,黑水县共有“卡斯达温”、“阿尔麦多声部”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德迪”、“敬河神”等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圈德迪”属自发式传承,健在的老艺人越来越少,目前它正处于高度濒危状态。“圈德迪”的表演方式是随着黑水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据调查自有了大小麦种植就产生了这种舞蹈,古老的黑水祖辈们把麦秆和鹰毛制成头盔戴在头上,最早的含义是用于庆祝丰收;后来由于各个部落的战争,慢慢演变成为争夺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而后它演变成为一种舞蹈,流传至今。
二、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
(一)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
从“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县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多措并举,目前已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政府已三次组织文化系统精干力量进行全面普查、整理收集民间故事、传说等106篇,民间舞蹈25个;在此基础上,精心申报保护名录,成功将卡斯达温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申报省级、州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32项、105项。同时,以开发旅游为契机,坚持把开发民俗文化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加大培训力度,积极传承民间艺术。相继建立起了红岩乡俄恩村卡斯达温传习所、知木林乡阿尔麦多声部传习所、扎窝乡朱坝村卡斯达温传习所、维古乡维古村卡斯达温传习所及石碉楼乡苦瓜村二人舞民俗文化传习所等5个文化传习所。通过一名老艺人带5-10名学员的方式,培训200余名学员。举办卡斯达温培训班8个,组建民间歌舞演出队一个,培训学员300余人。为更好地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政府与文化部门、各乡镇签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书,并对老艺人给予资金补助。
由黑水县政协带领县教育局、县文体广新局、县政协经科委和文教卫生委等单位负责人以及部分县政协委员,深入黑水县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采取现场查看、交流座谈等方式,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为让当地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对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对阅读图书的认识,黑水县文体广新局开展了文化遗产日暨文化惠民宣传活动。活动通过展板和免费发放宣传资料、音像制品和图书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非遗法》等资料500余份。
黑水县开展“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人心,宣传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相关的法律与法规,活动以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工作人员面对面讲解等形式向过往行人宣传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组织工作人员向过往行人免费发放藏汉双语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为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阿坝,并积极参与“非遗”保护活动。州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州教育局联合主办的“魅力阿坝美丽家园——阿坝州优秀摄影作品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巡回展”在黑水县芦花完小举行。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让学生们了解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目前,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政投入不足、传承出现断脉、生存危机较大和地方政府对数字化保护认识不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全县有17个贫困乡镇,建档立卡的64个贫困村(社区)种有2 050户贫困户。黑水县财政局2015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07.5万元,其中,综合性传习中心105万元,传承人经费2.5万元,这些经费都远远低于江苏等城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投入的平均水平
黑水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德迪、阿尔麦多声部民歌等。近年来,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黑水年轻一代不愿意学习本民族民俗文化,少数掌握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民间老艺人因离世等原因导致黑水民俗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该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缺乏相关的制度要求和具体的保护标准;该县各级政府还存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不足等困难。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有效机制
(一)政府主导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关心力度。要拓宽思路、创新形势、多措并举,积极协调解多方面的关系,通过各种有效渠道来决好传承人的实际困难;要加强对传习所设施设备的管理。要明确责任人、签订责任书、完善管理制度等,切实加强对非遗产传习所的设施设备的管理,加大对非遗文化载体的数字化收集力度,有效抢救、保护、传承好黑水县的非遗文化;要积极指导组织开展好传承活动。积极指导,有序组织,利用节庆、婚聚等时机搞好庆祝活动,搭建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平台,营造保护与传承的深厚氛围。
(二)民众参与机制
要增强对非遗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要强化网络的宣传,注重引导,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民族的发展、精神文化融人到社会生活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三)决策保护机制
黑水县政府除了参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四川世界遗产保护条例》之外,还可以根据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保护决策。县政府可以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多渠道筹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并实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政策,以调动黑水县人民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四)社会团体机制
非遗项目的保护不是靠一人一时之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对非遗项目的保护起主导作用,对这些非遗项目资料进行系统的数字化的收集、整理和保护,有助于全社会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而民间则成为非遗项目保护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数字化保护重点就是要处理好民族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结合黑水县当前旅游发展规划,引导社会团体把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把浓郁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推向市场。
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节日,举办或参加展览、展演、展示活动,不断增进全民珍爱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参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自觉意识,进一步扩大黑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