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中史前文化综述

2017-06-30董亚梅

博览群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旧石器新石器文化

董亚梅

摘 要: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的中南部,华北平原的西南边缘,自古是中国东西和南北交通的要道,也是古代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域,据《尚书 .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这里属豫州,西周初年,周公在营建东都洛阳时,派人到各地土圭测影。经测定“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为豫州之中”。所以,人们就在这里“聚土垒石以标天中”。居住在这方土地上的先人,曾创造了辉煌独特的历史文化。本文拟根据近年来史前考古资料对天中史前文化加以梳理。

关键词:天中;旧石器;新石器;文化

一、旧石器时代的天中文化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天中地区自远古起就成为黄淮流域的一颗明珠,早期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遗址3处,皆分布在淮河以北。

1.后胥山遗址:位于确山县刘店乡后胥山村北,距今约80万年至1万余年,系更新世中期洞穴和裂隙堆积,共6处。曾进行试掘,发现有烧土、烧骨灰烬遗迹。出土有猎狗、鹿、犀牛、羊、鼠、龟、鱼等动物化石20余种,骨制尖状器1枚。

2.打石山遗址:位于确山县朱古洞乡柴坡村西,面积约5万平方米,在1981年文物调查时发现。此处系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洞穴遗址。出土有三门马、野牛、鹿等动物化石和红烧土块,红烧土块经热释光测定确是火烧所致。

3.诸神庙遗址:位于新蔡县练村乡姚庄北洪河北岸,面积约300平方米,系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曾进行试掘,出土1具纳玛古象化石,同时发现了17种哺乳类动物化石,其中有1块斑鹿尖,有人工切割痕迹。

经鉴定3处遗址年代相当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正是原始人群生息繁衍时期,几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烧土及灰烬堆积是猿人用火的遗存。火的使用是人类文化的一次重大成就,用火不但是人类战胜自然的象征,而且对猿人的大脑发育也是一种有力的推动。一批古动物化石的发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说明天中地区最早的祖先在如此遥远的年代就已经诞生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新石器时代的天中文化

天中地区至今未发现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相邻的舞阳大岗遗址曾发现丰富的细石器文化遗存,特点与许昌灵井细石器遗存比较相近,其上直接叠压在裴李岗文化地层。新石器中期遗存属于裴李岗文化,发现遗址10处左右,均为1983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均未经过正式发掘。其文化特征为:陶器多泥质红褐陶,素面为主,也有饰戳印篦点纹、乳钉纹的,具有原始性,即手制、质差易碎、火候较低(一般在900℃—960℃)等特点;器类有双耳壶、深腹罐、圜底钵、鼎、碗、鱼形网坠、纺轮等;石器有锯齿镰、半月形穿孔石刀、磨盘、磨棒几种,前者为生产工具,后者为谷物加工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众多。大体可分早、中、晚3期。

1.早期:属仰韶文化,发现遗址有30余处。典型遗址有驻马店郭楼,遂平和崔,确山郭楼等。其文化特征为: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少量的夹炭、夹蚌陶,多素面,有的涂红衣,富于地方特色。在国楼遗址调查时发现有网格纹彩陶片、勾叶圆点三角纹彩陶敛口钵和鸟首形罐耳、锥足鼎、红顶钵等。器物的制法早期的以手制为主,晚期出现了慢轮加工修整口沿。器物规整,火候较高,质好而精美,多有彩绘花纹。石器有刀、铲、斧、凿等,多为生产工具。

2.中期:属屈家岭文化,但包含有较多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谷水河类型的因素,共发现30余处。典型遗址有驻马店党楼,泌阳板桥三所楼等,以党楼一期的文化遗存为例其文化特征为:以泥质、夹砂灰陶为主,夹砂陶砂粒裸露,夹蚌夹炭褐陶也占一定比例。多素面或磨光,有少量篮纹、弦纹、堆纹等,平底器、三足器和圈足器共存,典型器类有夹砂折沿罐、盆、钵、凿状足釜形鼎、尊、双腹镂孔圈足豆、圈足杯、纺轮等。

3.晚期:属河南龙山文化,遗址数量大增,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往往与仰韶文化或夏商文化联系在一起,发现遗址有100多处。典型遗址有驻马店杨庄,上蔡十里铺和泌阳三所楼。以杨庄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为例,其文化特征为:陶器以泥质浅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纹饰以篮纹为主,素面次之。制法以泥条盘筑并经慢轮修整者为主,快轮拉坯制作的器物仅为少数素面泥质小件器物。典型器物有夹砂鼓腹罐、直领瓮、矮足鼎、豆、碗、圈足盘、红陶杯、壶等。石器有穿孔石刀、镞、凿、锛、斧等。

本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总计有180多处,分布广泛,遍及每一个县、区。从上述遗址的文化特征可看出:龙山文化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内涵丰富、器类多样,都远远超过屈家岭文化遗址。另外,新石器晚期的天中地区,其文化遗址内涵极其复杂,有的遗址兼有3種文化类型。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以及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在这里相互影响交流、渗透,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二里头早期文化

在天中地区发现的二里头早期文化遗址有10余处,以杨庄遗址为例,文化特征表现为:出土器物种类繁多,主要有中口长腹罐、大口尊、鼎、箍状堆纹缸、盆、豆、圆腹罐、白陶爵杯等。石器有刀、镞、斧、铲、锛、凿、镰、矛等,以刀和镞的数量最多。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夹砂陶多灰色和褐色,泥质陶多灰色和黑色,纹饰以绳纹为主,篮纹、箍状堆纹次之。

天中史前文化遗址大部分是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较少,总体上看,其地域分布极不平衡,延续性不强,甚至在某些时期曾出现断代现象。但总的文化发展序列较清晰,即旧石器时代文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相当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早期文化(相当于夏文化)。天中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经过发掘的党楼遗址和杨庄遗址所出土器物的特征看,他们存在着相承关系。党楼一期遗存显示出早期陶器特征,夹砂陶多,陶质较松散,纹饰多素面;杨庄遗址遗存显然在党楼遗存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泥质陶增多,占据主导地位,纹饰以篮纹为主。因受地域限制,驻马店天中史前文化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是一种区域性文化。但与其周边文化相比较,其器物组合和典型器物与中原文化的特征近同,因此属于中原文化的范畴。

驻马店地处中原,优越的地理位置显示,这一带又是各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因此,天中史前文化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与周边诸文化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一定的差异,各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显露无遗: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属于华夏集团的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属于苗蛮集团的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属于东夷集团的文化,在这里,都能找到具有各种文化特征的遗物。特别是杨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华夏、苗蛮和东夷三大集团文化融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裴文中《河南新蔡的第四纪哺乳类化石》,《古生物学报》1956年1期.

[2]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南驻马店市党楼遗址的发掘》,《考古》1996年5期.

[3]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驻马店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编《驻马店杨庄》,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猜你喜欢

旧石器新石器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石器,有看头——旧石器馆参观指南
新石器时代割体葬研究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在法国发掘旧石器洞穴遗址
石峡口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的思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