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性能力与文化自觉

2017-06-30戴兆国陆在春

江汉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人性

戴兆国++陆在春

摘要:人性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结构。这一结构主要通过人性能力构成体现出来。人性能力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即本质智慧层、实践文化的价值层和谋生的操作技术层。人性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积淀和洗汰过程的统一,就是人性能力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性不断获得,进而追求自我全面发展的过程,这是人类整体文化自觉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人性;人性能力结构;文化自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改革研究”(14JDSZK08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类)“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12&ZD004)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6-0047-07

文化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产物,是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具体特征的反映。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是人化与非人化的统一。这一过程与人性能力的养成和沉沦并生共举。通过对人性能力结构,人性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性能力与欲望关系的探讨,我们可以对传统的抽象人性论做出较为彻底的改变①。文化源自人的创造,因而反思文化自觉的历史使命必然与人性自觉相关联。人性自觉就是对人性能力的全面而崭新的認识。人性能力的提高、拓展,就是文化自觉的不断实现的过程。

一、人性能力结构三层次

人性是一种能力结构的产物。人性是人的实践智慧的基础。有人提出人性是心理本体②。这种看法虽然注意到人类心理的漫长积淀和发展过程,但是依然没有摆脱对人性的抽象。根据人性结构论,人性就是人的实践智慧的能力系统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和洗汰。积淀的过程是正面的、积极的,洗汰的过程则是负面的、消极的。人性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人能力的成长过程,能力成长得越充分,并及时得到积淀和洗汰的双重过程的作用,则人性就越显发,人性就趋于张扬和激越。相反,如果一个人的人性能力无法获得良好的成长通道,遭遇各种压抑和挫折,其人性能力的构成体系就会变得不健全,甚至于残缺,以至于自暴自弃。这种情况下的人性能力就无法得到施展,其积淀和洗汰的过程也就不够完全,人性也就归于沉寂和失落。人性在人类成长全过程的显现是个体人性形成的基础,个体人性是人类人性全息化的反映。

伴随着人的能力的生成,人性也就获得成长的空间。因而一切人性都是个体的、历史的、社会的、变化的。这是人性的最高本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既有的社会条件。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的自我发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就人的能力目标来看,多数人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而发展自己的能力,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并不朝向这样的目标发展自己的能力,甚至于践踏自己的能力,或者保持某种原状。就人性的实践价值层面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多数人的人性,而非少数人的人性。价值层面之外的就是能力的操作层面,或者说人的生存的技术层面。人的具体谋生的手段也直接关乎其人性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谋生的具体方法体现了一个人人性能力最为公开的方面,由此我们甚至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一切行为和主张。“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孟子·尽心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人们逐利的实践活动是满足人生存的基本前提。在逐利基础上的为善,则显示了人性内在能力发展方向的差异,这也是本文提出人性能力结构的理论动因。

要言之,对人性的判分需要分析人性能力。从人性能力结构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人性的能力最为核心的即本质智慧层,此外,还包括实践文化的价值层,以及谋生的操作技术层。这是从立体的视角对人性本质的揭示。人性能力系统就是通过这三个不同层面展示出来的。

就具体个人而言,其人性的获得和形成首先是从技术操作层面开始的,这是我们最为基本的衣食住行的活动。日常的谋生以及个人的自我发展都会促使人的生存技能不断提高,这一点即使在最为原始的人那里也是如此。原始人的狩猎、捕鱼、采集,乃至于发展到后来的畜牧业、农业以及商业的分工,都体现了人类生存技术能力的不断改进和拓展。应该说,人类进入到今天的工业化时代,或者未来的信息化时代,都是人类为完善自身的生存状态而做出的努力,而生存技术手段的改进无疑也影响了人类人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为每一次技术革新的出现,人类生存方式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所带来的人性的迁变也极其明显。如农业时代的小生产者形成的小农心理,实质上支配了这一时期人性变化的具体特征,因而工业化大生产时代农业心理就成了革除的对象,小农的人性特征就亟待摆脱,从而为工业时代的更为宽广的交往人性提供可能。未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性受到越来越深、越来越广的交往方式的影响,其在技术操作层面会表现得更为复杂而多变。

随着生存操作技术层面的不断变化,人性的文化价值层面也在发生着变化。人性文化价值层面主要是通过人类寻求更好生存方式带来的结果加以表达的。在生存技术层面,人类只是想活下来,而在价值层面,人类则是为了活得更好。可以说价值层面的人性发展起源于人类基本摆脱了自然控制的状态,开始走向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都能够自觉的时代,大致是畜牧和农耕出现,也就是人类文明时代开始的时期。人类文化所以朝向不同方向发展,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地域的人群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带来了人性价值层面的变化和改变。这种价值选择的能力也就成了人性能力结构较为隐性的一面。在所有价值选择能力中,对私有产品的占有是最初出现的影响人性能力最为突出的一种价值选择。人类占有心态的出现可以追溯至人类为了保证自我生存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这其中就蕴含着人类私有观念的萌芽。私有观念带来了私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即使在同一类人群中也会出现对私人占有的不同看法,私人占有促使人们发展出各种占有的方式。各种政治革命都是为了谋取某种财产、没收另外一种财产而进行的。“2500年来私有财产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只是由于侵犯了财产所有权的缘故。”③ 在各种政治革命的形式中,战争、宗教是以占有显性的或隐性的东西为目的的方式。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去占有可见的物质财产,包括土地、财物、俘虏等;宗教则是以占有隐性的精神意识为目的,达到对人的最为隐蔽的控制。这两者往往总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的圣战等。战争、宗教这些占有活动的频繁出现直接影响了人性价值层面的变化。

人类选择的文化价值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东方社会选取的天人合一的价值模式基本摆脱了对神灵的单纯依赖,而西方社会的城邦生活则衍生出了对历史社会价值的渴望,人类自身的主体意识被激活,以人类为中心的生存价值选择慢慢被确立起来。除此之外,在一些由神靈价值观主导的民族还存在对神灵的单纯依赖的价值模式。在这些不同的价值系统中,由于人性价值选择的差异导致了人性发展追求目标的不同,进而在价值层面出现不同民族文化价值选择。当各种不同价值生存的方式相互传播时,人们具体选择何种价值目标自然也就趋向多元化了。所以说,在人性价值层面表现出来的差异会直接影响人性发展的不同方向。如何寻求人性价值层面的共识,以期逐渐达成在人性层面的价值相通,需要人类在文化发展领域做出努力,尤其需要哲学、宗教等观念领域中的相互融通。如康德在论及人类追求永久和平的社会理想时认为,普遍的国际国家在实践上既是可能的,也是可以实现的。其理论的依据就在于人类普遍理性能够发挥作用。因为康德主张,出自理性根据对理论有效的,对实践也有效。康德提出的力求达到世界主义的永久和平理论从本质上说是要达到人类文化层面的共识,其根基就在于人性价值层面的共识。

人性能力最深、最难于认识和掌握的是人性本质层。人性生存技术层面的能力帮助人类从动物的生活状态逐渐摆脱出来,实践价值层面的能力则构筑起不同文化生活样态,使人类生存方式发生了差异。这两者分别是从个体生存和群体生存的角度揭示人性的具体状态。如果从人类整体的角度看,人性最为深刻的本质层就是人性区别于物性的最为关键的因素。这也是人生存、延续的人性基础。反映在人性本质层上的人性能力主要是人的自我完善能力,或者说是人的整体完善能力。一个人的完善算不上完善,一群人的完善也算不上完善,只有人类整体朝着完善的方向发展才是人性的圆满,才是人类的完满。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有强调:“一种善即或对于个人和对于城邦来说,都是同一的,然而获得或保持城邦的善显得更为重要,更为完满。一个人获得善值得嘉奖,一个城邦获得善却更加荣耀,更为神圣。”④ 亚里士多德此处虽然是从政治学角度来探讨个人和城邦的完善,但从其强调城邦完善重于个人完善的理论可以看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完善的目标就要以整体的演进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些人、某些地区、某些国家完善的标准作为人类发展的旨归。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一片落叶造不成秋天。

人性完善的能力是人性本质层的最为直接的显现。这种人性能力的发展和变化显然依赖于人性技术和价值层面的不断完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人性技术和价值层面的完善所依靠的最为深刻的基础则是人性本质层面的完善。人作为宇宙中目前所能知道的唯一智慧的生物,无论从其来源还是从其未来发展的方向看,其独特性都是唯一的,其智慧性也是唯一的。人区别于万物的根本所在就是人对自我本性的不断探求和认识。技术层面的进步可以提供外在的手段去深入探索人性本质,价值层面的发展能够提供深入人性本质的思维方式。人性本质层面的能力就是人的智慧能力,依托于宇宙所提供的能量在人身上转化的方式,只要更好地激发人的能量就能够不断提升人的智慧能力。这里所说的能量是指支配人性出现、延续乃至演化的各种物质、精神力量的总和,而不是单指以物理能量出现的力量。如何理解和阐释这种能量,当另文论述。

从活下来到活得好,最后到为什么活着,人性能力结构不断展开,人性能力不断提升,最后趋于完善,这不仅是个体的成人之道,也是群体生存之道,更是人类生存之道。这也是人类依托人性能力从现实迈向理想的人性发展之道。

二、人性能力的获得

人性作为一种能力如何获得,也是探寻人性本质的基本要义。既然是能力,当然就不是抽象的,人性能力作为一个系统结构存在也不是先天具备的。但是对人性来源的判断却离不开对人类起源理论的依赖。根据现代生物学以及古生物学的发现,人类起源的过程伴生着地球演化的整个历史。就拿哺乳动物的产生来说,恐龙时代就已经出现的鼠类是哺乳动物的先祖。当时的鼠类很小,其生存的法则不同于大型动物,但是因为其独特的形体以及生活习性使得他们在恐龙灭绝的时代生存了下来,并演化创造出胎盘类哺乳动物的生存方式。这对于人类等胎盘类动物的产生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哺乳动物的始祖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胎盘与哺乳的繁殖方式,不仅为动物向着更高形式的演化提供了生物基础,而且也说明了动物在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自我生存能力得到了实际提升。这个漫长的演化进程对后期动物的影响是潜在的,或者说是在基因层面的实质性影响。

从理论的角度说,人的人性能力的形成过程,不仅有人类自我演化进程中的选择性留存,也有早于人类产生时期的生命的演化进程中的选择性留存,而且还包括未来人类在发展演化中所需要作出的选择性留存。从人类生命的角度,这是人类存在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三世合一过程。从这种意义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人性,因而任何抽象地概括人性的做法都可能违背人性本身的实际。也正是依据于此,我们才从人性能力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人性。

当然,从人性的生成或养成看,其选择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这也就是人性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的积淀和洗汰的统一。积淀的过程主要是人类对有利于生存的技术和价值的经验累积和理性反思;洗汰的过程则是不断淘汰、祛除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技术和价值。从人性生存的技术层面看,生存能力的积淀和洗汰主要伴随着人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成长。在生物界所发现的具有学习能力的动物,都是通过两代动物之间的传授和学习才得以掌握生存的本领,尤其在高等动物那里。如鸟类中最为聪明的乌鸦被科学家证明具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它们甚至能够通过二次使用工具的方式来获得食物,这已经和灵长类动物的学习本领相匹敌了。人类的童年,以及人类个体的童年也是如此。学习能力的养成伴随着人类不同代际的生存状况而改变。学习手段和内容的更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性能力成长的基本形式。学习的能力是人类掌握生存技能的最为基本的方式。

从人性生存的价值层面看,价值判断的积淀和洗汰除了人群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还有人群之间的竞争导致的文化选择方向的差异,由此高势位的文化就能占据领先地位。此时文化的创造与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哪个人群创造出最新的文化,其人性生存的价值选择就变得优先。这种优胜劣汰的法则造就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以文化积淀和洗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发展的方式要远比学习求得生存的方式复杂。其中涉及到物质、精神、制度和心态等不同层面文化的表现形态。文化的价值追求渗透于文化发展的所有方面,区别只是深浅不同而已。因而文化创造以及革新的能力就成了人性生存价值层面的最为核心的能力。《周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周易》认为革新精神的核心是顺天应人,社会文明的变迁也是顺天应人的结果。“汤武体天之道,尽长人、合礼、利物、贞干之道以顺天,文明著而人皆悦以应于人,乃革前王之命。”⑤ 《革》卦所论的“文明以说,大亨以正”就是要悦人道、正天道,其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追求是正向的、积极的,与本文所倡导的对人性价值能力的追求是一致的。

从人性生存的本质层面看,人类出现以及演化的全部过程都是作为整体存在的人性能力形成和演化的基础。人类为什么出现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都体现了人性本质层面能力结构的形式。其中,何种学习的方式,何种文化生存的策略都是以这个本质层面的人性为基础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与物性区分的意义所在。由于人类出现乃至生物出现的漫长历史,当下人们谈论人性本质层面的能力结构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但是,我们不放弃对人性本质层面能力结构的探寻恰好就体现了人性生存本质层面的能力素质是存在的。换言之,人类对自身所无法清楚知晓的存在本性的努力追索本身就是人性本质层面的能力表现,这是人作为自为存在的一种标识。人类对自我本性的把握在一些哲学家那里被当作意识或精神的活动本质。如黑格尔就认为自我就是一种自在的意识,“自在自为的本质和目的自身就是直接的实在的确定性自身,就是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普遍性和个体性的渗透或统一;行动本身即是它的真理性和现实性,而对个体性的发挥或表达,就是行动的自在的目的”⑥。根据从技术能力到实践能力的提升,人性生存本质层面的能力结构的核心应当是以智慧能力为特征的。这是人作为智慧存在物的最为显明的表现。

区分人性中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智慧能力,并不是将人性割裂为几种不同的人性能力,而是力图改变人类思想史上一直以抽象方式谈论人性的做法,以此来探究人性的本质。就像康德区分理性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一样,并不是为了将人类理性能力划分成不同的能力,而是在人类理性能力的整体存在方式中,揭示理性不同运用过程中显示的不同要求,从而更好地帮助人类把握理性能力的运用方式,而不至于僭越理性能力的运用。人性也是如此,人类思想史上从人性善恶来区分人性的做法所导致的文化发展的不同方向,从根本上违背人性本来存在的方式,其结果使得人类的自我发展遇到了难以克服的文化纷争。其中不同宗教之间的激烈对抗,以及人群、民族和民族国家之间的激烈对抗造成了人类历史的曲折进程。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悲剧,很大一部分导源于对自我人性认识的偏差。如在激烈的战争中,人群相互之间的厮杀;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偷窃欺诈行为的屡禁不绝,折射出的就是人类生存能力的缺失和不足。其根源在于人性能力发展的缺失。人性能力结构就是以一种中性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人性,从而创造出一种顺适人类生存发展的人性认识方式。甚至可以这样说,发现人性能力结构的方式就是人性生存本质层面的智慧能力的体现。

从人性能力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是有能的,无能的人绝不存在。人的能力既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也是其自我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积累的产物。人的能力从终极层次上说,遵守守恒的定律。就算是人的肉体生命消失了,支配人生存的能量依然存在于世间。有能力又总是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最有能力的人能够激起历史的巨变,就像最有能力的动物往往能够顺应自然演化的方向。常人也是有能力的,但往往只表现为庸常的能力而不自知。人若自己认为自己无能,其实是一种开脱的态度。如果以“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的立场看,人也可以说根本都是无能的,因为人们无需故意显示自己的能力来实现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既是无能的,但又是最有能的。人的“能”最终直接的表现就是其求生存的欲望,以及以此为出发点的各种追求发展和完善的欲望。

三、人性能力与欲望

从万物皆有变化的角度说,万物皆有改变自身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区别于人的事物那里可以称为物之欲,如植物生长的欲望,向光的欲望,大量繁殖的欲望。极端者,食肉植物的欲望更为显明。植物形态的差异都是为保存自身物种而“设计”的,在这个意义上,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倾向也可算作一种欲望。动物更是如此,适者生存的法则在动物界表現得更为明显。动物的生存在生物链中处于较为复杂的状态,无论是草食、杂食,还是肉食动物,其求生存的欲望都毫无保留地展露无疑。根据生存的法则,在植物和动物界没有一种生物会欲望自己消亡。因为,无论从历史或逻辑的角度说,这都说不通。

人的欲望来源于生物长期的演化,形成何种欲望与人的生命状态直接相关。饮食男女是人的基本欲望,也是人存在的前提和基础,这和其他生物区别不大。但是人的欲望却不像动植物那样世代之间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人的欲望会伴随着人的生命展开而呈现正增长的倾向。人的生命展开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体不断生长带来的欲望的增长,一是人类自身文明进程发展带来的欲望的增长。后者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某个民族或某个人类群体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欲望的增长,一是人类连接为整体之后的欲望的增长。其中人类作为整体存在的欲望尚难以确定,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很难找到人类作为整体存在的共同欲望,这当中不包括人的生存欲望。如果有,也只能从人与其他存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谈论,除此之外似乎难以判定人类有共同的欲望。

个体在生长过程中其欲望虽然不断增长,但是却受到个体生命状态以及个体所接受的价值观的影响。其基本的欲望态度分为保持原状、抑制欲望、放纵欲望三种基本形式。儒家,主要是宋明理学将欲望当作与理对立,因而用理治欲,主张寡欲。道家将欲望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主张忘欲,回归本然的生活。佛教是希望从根本上截断欲望的方向,通过消除欲望来制约人。基督教则以禁欲的方式,将欲望的实现寄托于彼岸世界。但是,随着资本社会的形成,消费成了生产的主要环节,对人的欲望的刺激被冠以带动生产的美名。尽可能地满足欲望成了资本社会的目的。在欲望带来的需要推动下,社会加速发展。

群体的欲望往往是被激发的,因为个体的欲望千差万别,很难找到其表现和运行的轨迹。只有当遇到某种集体性事件时,群体的欲望才可能形成,如保存种族的欲望,扩张的欲望,战争的欲望等等。群体的欲望建立在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如果集体意识瓦解,群体性的欲望也就不复存在了。从历史发展来看,集体性意识的存在多数源自强权的力量,自发生成的很少,所以群体性的欲望存在的真伪很难判断。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学习”反人性吗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