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 唯真最美
2017-06-30杜青梅
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语文课堂仅有的40分钟,我们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是有效进而高效的课?不少教师心中本没有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标准,恨不得把40分钟灌注得滴水不漏、演得完美无缺,教学也就患上了“肥胖症”“虚伪症”。
其实,“大道至简”,我们应还语文以本来面目, “简简单单教语文。真正让课堂有效,我们的课就要“减肥”,要“洗”尽铅华,还原教学以轻装、素颜。
“洗课”,如何“洗”?早有专家指出:不是要搞课堂颠覆,而是要把教学规则中被忽视、被遗忘的减法和除法找回。该浓则浓、须淡则淡、能简不繁、当艳不让。
“洗课”,要“把根留住”。什么是语文岿然不动之“根”?
首先,“语文姓语”,语文本体不能变。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积累运用;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熏陶、有审美提升、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追求有“语文味”的课堂。也就是说,学生的听、说、读、写、思、问,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其次,“以生为本”,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而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所以凭借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堪称好课。
第一,“洗”目标,指向明确。就是要使教学目标的定位具有指向性、可操作性,增强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一堂课,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找准要解决的一两个问题,确立明确的、切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一课一得更易操作,更有时效。一节课学生能理解一词,读好一段,感受一情,一课有一得,课课都有得,“得”就深,“得”就多。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能力自会提高。
第二,“洗”内容,有舍有得。有的教师,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厚重”,四面出击,面面俱到,致使教学内容“丰富”了,但因为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学生更消化不了,结果无论“西瓜”还是“芝麻”都没捡到。
课堂40分钟是个定数,学生的学习精力有限。教师必须在深入领会课标精神、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质和学生水平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找准“牵一发而動全身”的切入点,由点牵出“线”,由线辐射到面。把那些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最有价值的内容作为重点,“集中火力”地发挥其“例子”功能。
第三,“洗”方法,删繁就简。很多老师热衷于教学方法的新奇变幻,一会儿比赛,一会儿游戏,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唱歌画画,把学生弄得头昏脑胀,不辨东西。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看运用是否得当,即是否符合教学的具体对象和具体实际,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学方法不在于花样翻新而在于实际效果,在取得同样教学效果的情况下,方法越简单越好。特级教师王崧舟指出,我们应追求语文味的课堂,所谓语文味应是“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咬文嚼字、品词赏句”的“品味”,而不能“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用非语文的手段来替代,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
第四,“洗”语言,简约凝练。教师的教学语言常见这些“病症”:导语浮华,偏离本真;讲授随意,偏离准确;解说太碎,偏离凝练;问题模糊,有失明确;评价不当,有失导向。核心问题还是语言不够简洁。简洁是智慧的灵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简洁,剔除教学语言中的渣滓,挤掉多余水分,要讲在关键处,讲在困惑处。提问语言要简明清楚,过渡语言要简单自然,讲解语言要直击要害,评价语言要简练真诚。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教学语言应该精炼、凝练、洗练,不拖泥带水,不矫揉造作。“洗”语言,让课堂教学轻装前进。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洗课,就是要找到课堂教学的支点,来撬起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石。通过洗课的历练,涅槃后的课堂有效性更高,语文味更浓;这样的语文教学必将充满盎然生机。
杜青梅,山东济宁孔子国际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