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专注,做个“特色教师”
2017-06-30张世明
张世明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记述了许多教师的轶事。这些教师个个身怀绝技,各有特色。比如,亚历山大罗维奇是一个物理教师同时又是出色的钳工和车工,一个孩子只要经他指导两三年,就会毕业“迷上”技术,他在学校任教19年,学生中已有85人当上了工程师。再如,有一位叫法尔图什尼亚克的农村教师,他在一所十年制学校里教历史,却研究过有关本国和外国历史的数千种文献资料,通过自学掌握了9种外语,能阅读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歌德的原文著作。对学生来说,听他的历史课,就像过节一样……不难看出,这些教师身上的特色对学生产生了独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我们說,一个人有特点才能让人记住,一个教师有特色才能让学子感怀。在呼唤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让每个教师成为“特级教师”恐难成现实,但让每个教师成为“特色教师”却有梦可做,有路可走。所以,做一个特色教师,乃是多数一线教师专业成长更恰切的选择。
要想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进行“聚焦”,所谓“聚焦”就是要一生专注。教师一生专注于什么?专注于自己热爱而又擅长的工作,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成为一名特色教师。应当说,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精力做成一件事,就需要力有所精,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精通。这个“点”指的是天赋与热情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就是自己热爱而又擅长的那项工作。只有基于自己的天赋与热情,专注于热爱而又擅长的工作,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发展。英国教育家肯·罗宾逊提出过一个论断:“当你从事自己热爱又擅长的工作,才可能觉得活出了真实的自我,成为理想的自己。你觉得自己做着该做的事,成为天生该成的人,就归属于天命的状态。”当一个教师有了自己热爱又擅长的工作后,那些教育中的喜和忧就有了坚固的根基,每天的工作就有了期盼和底气,还有信心和教育的激情。因而,我们要及早地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在天赋与喜好的交汇处,去彻底发挥潜能。比如,对班务管理比较擅长的教师,不妨专注于班务管理的研究;对教育科研情有独钟的教师,不妨在此领域潜心钻研;对电脑课件制作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不妨去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在这一道路上驰骋下去……这样,让自己怀着一份深深的喜爱,一种神圣的认同,把自己的天赋、热情与教育的责任以及孩子的福祉联系在一起。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一生专注?这需要磨炼乐于守静的心性。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种种诱惑和干扰;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也许有教师认为,身处扰攘的尘世中,自己很难摆脱外在的诱惑和干扰,也难以挣脱工作中琐碎事务的羁绊,心只能随变化的外境去转,难以安心立命于特色发展的心志上。从表面来看,是外物纷扰不停、诱惑太多,其实不然,根本还在于自己没有一颗安静的灵魂。周国平先生曾说过:“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这样的位置只属于安静的灵魂。是的,有了安静的灵魂,才能享受到教育人生的美好。享受的由来,不在外境,而在内心。比如教育工作的忙与闲,好像决定于外境,其实主要仍然在内心。有的教师能于繁忙中守得一处安静,而有的教师却在闲散中挥不走纷扰。他们思考没有时间,研究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专业发展没有时间,说穿了,不是有空闲的时间难,而是有空闲的心境难。其实,能够不为物役,不被境转,然后静下来思考、读书、成长,这是需要内在修为的,是需要有信念、毅力、智慧和勇气的。有了这些内在的品性,才能沉寂灵魂,自主人生,自成境界。那些有所建树的教育名家,都深谙守静与专注之道,他们正是因为“宁静”,所以“致远”;因为“专注”,所以“卓越”。守静和专注,是一种积蓄的过程,是智慧、意志和力量的积蓄。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还不够优秀,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磨炼出甘于和乐于守静的心性,如果说甘于守静是一种毅力支撑的话,那么乐于守静便是一种境界的入定。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何尝不需要这样一种境界的入定呢。
当然,乐于守静,并不是一味地孤寂,并不是要你与他人、与世界及社会隔绝,而是与他人、与世间万事万物乃至与自己更高层次的交流。一生专注,也并不是要你固守一隅,并不是做那井底之蛙,而是胸怀全局,明辨主次,这种专注是专注于本质,专注本质乃是削去教育人生中不需要的枝蔓,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浮躁,过滤掉浅薄、粗率等人性杂质。然后,默默地耕耘梦想,咬定自己特色发展的目标不回头,相信总有一天,你会激发出生命的潜能,用缤纷鲜艳的特色之花,芬芳自己的岁月。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