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业公司工作需要跨界能力
2017-06-30施歌
施歌
李焱阳是摄影师出身,但他现在每天面对的不是自然风光或人物形象,而是繁杂的报表和数据:客单价、库存、网站独立访客数、转化率……这些数据来自潮流电商“Yoho!Buy有货”后台,它们是李焱阳的工作内容—他现在是“有货”的市场营销总监。
有时候,他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模特的穿搭和图文描述,让一件商品看上去更有吸引力,也要思考什么样的宣传方法和促销活动能最有效地提升平台的销售数据。前半部分看起来更像是他刚入职时的工作—7年前,他加入这家公司时的工作只是纸质版杂志《YOHO潮流志》的摄影师。
“第一份是摄影,慢慢接触到内容,就转做编辑。做了一段时间就想是不是可以自己策划一个内容,而不是只做执行。做了策划,又发现内容可以和销售结合,然后做出更大的策划。”李焱阳说,他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加入这家公司,然后跟着自己的好奇心做到现在这个一开始一点都没有预料到的位置。
虽然有兴趣,但因为不懂零售,李焱阳还是遇到了点麻烦,他发现最困难的不是恶补知识,而是如何在小众的潮流和大众的电商间找到“有货”的定位。找到潮流的调性和业务增长之间的平衡,这对他是个挑战。
李焱阳原本想,“有货”的核心受众,是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喜欢潮流和亚文化、有点反主流的人群。平台的选货和商品推荐,都要围绕他们展开。但关注时尚与潮流的人毕竟是小众,如果只依赖他们,生意必然做不大。他最后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为了保证潮流定位,不会完全迎合消费者。而内部团队认为可以引领潮流的品牌或产品,如果经过分析它在流行一段时间后被大部分消费者接受的可能性很小,就不会在“有货”平台上架。
选品和视觉传达是他把关最严的两个端口,一个决定进什么货,一个决定货物以什么方式呈现给消费者。虽然如今的工作与销售的关系更直接,李焱阳在乎图像呈现的习惯还是没改,工作再繁忙,他都会抽空去看看设计人员做的物料。担任杂志摄影师的经历,让他对呈现端的重要性认识得很清楚,“一个图片,它要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什么,应该如何呈现给消费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销售。”
类似的交叉思考贯穿了李焱阳在有货的职业历程。在他看来,工作本身就是由自己定义的,这和创业很像,有货现在的电商生意也是从原来的一本纸刊拓展出来的。这样的公司该如何设立职位、如何写作、制定什么样的游戏规则,统统需要自己定义。
比如刚起步时,国内还没有成功的潮流电商,纸刊的投资人也不认可这一点,团队甚至三四个月领不到工资。这种情况下,没人教李焱阳如何工作,他就自己摸索着研究国外零售网站的架构体系,学习它们是怎么做生意的。
这也使得李焱阳在成为管理者后更愿用那些不会自我设限的人。他现在管理的团队人数超过100人,其中有对数据敏感、逻辑性很强的销售,也有感性、天马行空的编辑和设计师。不管什么岗位,他在招聘时都会观察对方的衣着打扮和谈吐。“我们是做潮流生意的,我不希望部门员工对潮流完全没感觉,哪怕他只是一个数据分析员。”李焱阳说。
C=CBNweekly L=Li Yanyang
C: 招聘时会看重应聘者的哪些特质?
L: 主要看他们的能力、态度和激情。也会关注他们的衣着打扮、谈吐,会和他们聊个人爱好、喜欢的品牌。我希望部門所有员工都是对潮流有所了解的人。
C: 公司人的什么品质最可贵?
L: 专注。现在这个时代信息量太大了,你很难做到对某件事非常专注。对职场新人来说,第一份工作对性格和专业的影响都挺深的。所以要专注,而且多努力。天分再高,不努力也会落后。
C: 下班后做什么?
L: 喜欢看书、看电影、逛街,也会做些简单的料理。摄影现在看得多,拍得少。我喜欢人文和艺术类的摄影,以前会去很多地方拍人文采风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