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视域下公民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7-06-29尹维杰

东方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民族复兴社会转型

尹维杰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关节点上,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意识观念正逐步发生悄然变化。由于极具变迁的社会转型促使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快速萌发,从而导致了公民的行为层面上出现了人们所谓的“道德失范”。这种行为和行动方式将会严重触及社会及他人的正当利益,最终会阻碍整个社会合理而有序的发展。怎样带领公民向更加美好的新天地、新社会继续前进,已成为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转型:公民道德;道德失范;民族复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扩大,在经济领域率先赶超发达国家的背后,却是道德领域建设的参差不齐,道德建设短板日益突显出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但需要社会实行法治,而且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1]公民道德建设俨然已成为新时期阻碍我国文化走向自信的一把锋利的“匕首”。近些年来,诸如毒奶粉事件、楼歪歪事件、扶老人事件屡见不鲜,成为了影响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道德鸿沟和思想底线。新时期,如何处理好这些公民“道德失范”问题已经走上了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公民道德建设关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力度、传统思想的光芒再现、甚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处理好当下这些难题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在我们拼命抓经济、促改革、求财富的强烈欲望下,“道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对公民思想道德领域的多层次建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热切期望的必然结果。公民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公民的道德需要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必须解决国家道德和制度伦理与公民社会发展和公民道德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2]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如潮水般地奔涌而来,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热衷于追逐利益、一切向前看的背后,却是人们道德底线的滑坡愈演愈烈。历史上哥们儿讲义气、重感情、讲诚信的道德观开始渐渐离世俗远去了,市场经济似乎已成为罪恶的代名词。目前,一串串损人利己的行为一浪高过一浪,如潮水般的映入人们的眼帘而令人们目不暇接。“碰瓷”现象已成为当下最为典型的道德失范行为。碰瓷,一词原为北京方言,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例如故意同机动车相碰撞,从而昧着良心攫取他人钱财等一系列不良行为。伴随着这些危害社会秩序行为的发生,人们之间也变得更为陌生,以免出现“好心没好报”的情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更是一个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美好社会。一个良性社会的发展现状除了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之外,稳定的道德底线更是不可或缺的。

二、传统道德体系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重新绽放光芒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之一,她拥有五千多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史,形成了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植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3]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而享誉世界,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家族兴衰荣辱的内在折射,更是一个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其一点一滴无不反映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气息和民族心理。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紧跟世界步伐,搭上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便车,经济发展迅猛,并伴随着新思想、新风气、新气息。2009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迅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所走过的辛酸历程。可在这繁荣的背后,思想的碰撞、外来文化的渗透、互联网黑客的入侵、社会风气的西化、外语的肆意抢掠,不禁让人们大声疾呼“狼来啦”。但这实质上是每一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无需回避,而是要正视这些情况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美德则是支撑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价值基础。可以说封建社会的延续,之所以其思想历经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后仍旧难以根除,很大程度上源于封建纲常伦理体系的持续性建构,其思想根深蒂固到难以彻底消灭。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切入点

中国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综合国力迅猛增长,大国强国崛起之势已经确立。但是,大国之大,强国之强,不仅在于经济的现代化,更在于人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还体现为文化与文明方面的软实力、巧实力。[4]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提到道德,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法律。实际上,道德与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相辅相成,是治理国家,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两种重要工具。道德调整范围大,法律调整范围小,道德以教化为主重在治本,法律以其强制性重在治标。在依法治国中,更为重要的还是要加强道德领域的建设力度,发扬以德治国的优良传统。与西方形成较大区别的是,在中国,常常会有一句“法律不外乎人情”,这便造就了中国社会建设的灵活性与人性化。古往今来,人们在生意往来中,往往会将个人义气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上,这些现象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和谐包容的优良情怀。今天,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关节点上,人们生活较之过去已发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如何立足当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如今13亿中国人都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重大问题,全世界也都在紧盯着这只“东方巨龙”如何在神州大地上再度腾飞,如何再次重返历史巅峰。因此,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如此,那么笔者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就近在咫尺了。

参考文献:

[1]王守昌, 王海泉. 社会轉型时期道德建设的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 1996(7):26

[2]窦炎国.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公民道德建设[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 29(6):1

[3]廖小健. 浅谈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J]. 广西社会科学, 1997(4):78

[4]双传学. 社会转型时期的公共道德建设[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6(3):53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民族复兴社会转型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双城记》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巴州纤检所开展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
论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与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