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豆发酵工艺优化及风味改良
2017-06-29李振宇张凌沈晨忱武文加杨
李振宇++张凌++沈晨忱++武文加++杨宇婷
纳豆(natto)是一种来自日本的微生物发酵食品,最早起源于中国,后来传入日本。作为一种低成本但高营养的产品,纳豆以其优质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在预防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被日益重视。传统纳豆以黄豆为原料进行发酵,产生的特殊氨味不易被国人所接受,为了改善纳豆的口感,本课题以黄豆为主要原料,适量加入黑豆和荞麦,研究复合纳豆的加工工艺并进行优化,然后加入不同的调味品掩盖氨味制作风味纳豆。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设备。氯化钠、甲醛、氢氧化钠、高桥纳豆素、黄豆、黑豆、荞麦、辣椒、蒜泥、食盐等。
DHP-9162型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PHS-3DpH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8037-SUP电热蒸气高压灭菌锅:长春百奥生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10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试验仪器厂等。
试验方法。
(1)工艺过程。黄豆(黑豆、荞麦)→浸泡→蒸煮→接种→发酵→后熟→添加调味料→产品
(2)复合纳豆试验。基础条件为以黄豆、黑豆、荞麦(8:1:1)为原料,清洗后浸泡在3倍于其质量的水中24h,再用高压蒸气灭菌锅在120℃蒸煮20min,然后接种2ml10%的纳豆菌液,放入恒温培养箱于37℃培养24h,最后放入冰箱后熟24h,进行感官评价。从中选择六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
(3)风味纳豆试验。 选择六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
(4)感官评定。复合纳豆感官评定标准见表1,风味纳豆评定标准见表2。
(5)理化指标测定。氨基酸态氮含量采用电位滴定法进行测定。
水分根据GB 5009.3-2016采用直接干燥法进行测定。
结果与分析
复合纳豆单因素试验。原料比例(黄豆:黑豆:荞麦)6:2:2、7:2:1、7:1:2、8:1:1、17:1:2对应感官评分为58、68、72、85、74,浸泡时间12、16、20、24、28h对应感官评分为68、71、76、70、61,蒸煮时间10、20、30、40、50min对应感官评分为72、82、70、64、60,接种量2、4、6、8、10ml对应感官评分为74、86、78、73、69,发酵时间18、21、24、27、30h对应感官评分为71、79、84、77、70,后熟时间12、18、24、30、36h对应感官评分为68、77、87、81、70。因此各参数的最优值为黄豆:黑豆:荞麦=8:1:1、浸泡20h、蒸煮20min、接种4ml、发酵24h、后熟24h。
复合纳豆正交试验。选取原料比例7:1:2、8:1:1、17:1:2;蒸煮时间15min、20min、25min;接种量3ml、4ml、5ml;发酵时间21h、24 h、27h,浸泡时间为20h,后熟时间为24h,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对评价影响最大的是发酵时间,然后是蒸煮时间,其次是原料比例,最后才是接种量。因此复合纳豆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2B3C2D3。
风味纳豆单因素试验。食盐选择0.5%、1.0%、1.5%、2.0%、2.5%对应感官评分为64、75、84、72、61,蒜泥选择1%、2%、3%、4%、5%對应感官评分为67、73、81、70、64,辣椒粉选择1%、2%、3%、4%、5%对应感官评分为65、84、81、76、69,孜然选择0.2%、0.4%、0.6%、0.8%、1.0%对应感官评分为70、78、85、82、74,花椒茴香(1:1)选择0.5%、1.0%、1.5%、2.0%、2.5%对应感官评分为65、74、82、76、63。因此各因素的最优值分别为食盐1.5%、蒜泥3%、辣椒粉2%、孜然0.6%、花椒茴香1.5%。
风味纳豆正交试验。
(1)麻辣味纳豆正交试验。由表4可知对感官评价影响最大的是辣椒粉,其次是孜然,然后是食盐,最后是花椒茴香。因此最优组合为A2B2C3D3。
(2)蒜味纳豆正交试验。由表5可知对感官评价影响最大的是蒜泥,其次是食盐,然后是孜然,最后是花椒茴香。因此最优组合为A2B3C2D2。
理化指标测定。复合纳豆、麻辣味纳豆和蒜味纳豆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0.518g/100g、0.492g/100g和0.478g/100g,水分含量分别为60.98%、60.49%和60.64%,符合《SBT 10528-2009纳豆》的规定,氨基酸态氮含量不低于0.3 g/100g,水分含量不高于65%。
结论
复合纳豆发酵的最佳条件为黄豆:黑豆:荞麦=8:1:1,浸泡20h,蒸煮25min,接种4ml菌液,发酵27h,后熟24h。麻辣味纳豆添加食盐1.5%、辣椒粉2%、孜然0.8%、花椒茴香2%,蒜味纳豆添加食盐1.5%、蒜泥4%、孜然0.6%、花椒茴香1.5%。
作者简介:
张凌(1966-),女,吉林长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食物、营养与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关系、食品贮藏加工和新型食品开发中的营养问题、功能性食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