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节目媒介互动多视角探讨

2017-06-29吴颖

采写编 2017年2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时空媒介

吴颖

内容提要:媒介互动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作为地方台的电视新闻节目,如何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在内容和渠道两个关键环节下工夫,并加快与新兴媒体的协同发展,这已成了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需要广泛研究的理论问题。本文以绍兴台《全媒体时空》为主要案例,通过对电视新闻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典型做法的分析,为地方台电视媒体的融合创新作多视角探讨。

关键词:地方电视媒体;新闻节目;媒介融合;分析探讨

当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趋势,而“中央厨房”的信息处理方式也产生了明显实效。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5.1%。[1]由此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新闻信息的到达率,留住受众(用户)的媒体注意力,以此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也成为当务之急。在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媒介模式越来越被各大媒体接受,地方台的电视媒体如何有效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采制出更符合互联网环境的新闻节目?融媒体传播格局下地方台电视媒体如何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绍兴台的做法是在新闻的采访、编辑、制作等环节与新兴媒体实行全程融合,真正实行“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其中电视新闻节目《全媒体时空》就以全新的形态和融媒体设计,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全媒体时空》是绍兴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一档新闻杂志型节目,由于在电视频道播出的同时又在绍兴网络电视台和绍兴台的“两微一端”进行推送,因而覆盖了传统电视观众群体和广大新媒体用户,实际传播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一、《全媒体时空》媒介互动的创新之道

(一)新闻生产流程创新,创建“微信+电视”新平台。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绍兴台电视新闻节目的主体内容立足于本土化。然而,信息共享越来越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流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全媒体时空》首先利用电视平台播出本土化新闻,迎合绍兴市民对于本地区热点事件以及民生新闻的获知需求;其次又兼顾全国以及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新闻事件报道。目前这档节目的新闻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微信公众平台,《全媒体时空》的微信公众号聘有专人进行后台运营,每天的地方新闻来源大部分来自于微信公众平台粉丝的提供。网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发生在市民中间的新闻资讯,为民生新闻提供大量的信息源。二是通过权威媒体的官方查阅,搜索近日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新闻和热点新闻,将它们整理编辑之后通过电视频道及众多新媒体平台进行播发。

(二)运用融媒体手段,实行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全媒体时空》将传统的电视、互联网、移动设备以及各种新媒体手段结合起来,打造了多种媒介形态、网友市民群策群计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以前,电视新闻节目实行的是单向线性传播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将官方的声音传递给受众,却较少反馈受众的声音。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受众不仅具有主动选择资讯内容的权利,更在接受资讯的过程中希望能与传者双向互动。因此,注重受众需求,留住受众注意力成了当下《全媒体时空》制作新闻资讯的着力点。而注重受众体验,将受众对于新闻资讯的看法融入到新闻内容当中,构建官方话语权与民间话语权平等对话机制,也成了绍兴台电视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留住受众的惯用手段之一。现在,《全媒体时空》不仅在获知新闻资讯的过程中注重受众的自主性,更是将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通过官方平台转述,消除了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之间的隔阂。例如,在每一次节目的播出过程中,《全媒体时空》都会将网民对于新闻的经典评价通过主持人传递给受众,借助网民话语传达主流媒体的立场和看法,不但增强了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还牢牢把住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新颖的互动形式不仅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单一话语输出模式,同时还由于在新闻节目中反映受众(用户)的诉求而使得节目更具影响力。既促进了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又培养了忠实的受众(用户)群体。

(三)健全舆情反馈系统,话题设置更“亲民”。今年以来,《全媒体时空》微信公众号每天都可以收集到大量绍兴市民关于新闻资讯的爆料,如何在大量的新闻信息中搜寻有价值的新闻资讯,成功引导受众舆论则成为公众号运营人员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公众号运营人员利用网民关于同一新闻的贡献重复率,寻找到市民身边被大量关注的本地民生新闻,及时跟进报道。同时,利用舆情反馈,了解网民在朋友圈中最关注的国内或国际新闻事件,将其選取为节目话题。这种选择话题的方式,能确保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与受众(用户)的关注点相契合,增强了电视新闻节目话题设置的接近性。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媒体节目设置的滞后性,有利于迅速对节目内容进行调整。例如,2016年7月25日,绍兴网民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件溺水事件刷屏,同时有不少绍兴网民通过微信公众号反映该事件的前因后果。据了解,这起溺水事件的当事人是上虞一家企业的老板,他于2016年7月23日带着职工的两个孩子去曹娥江游泳,结果三个人都没回来。为了救这三个人,当地民警和多支民间救援队的队员赶赴事发地进行搜寻,但最终因三人的溺水时间太久,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这一事件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既对夏季野外游泳的安全敲响了警钟,又传递了三人落难、众人施救的社会正能量。

(四)采取民本视角,创建与民众的平等对话渠道。《全媒体时空》所塑造的全民互动传播模式不仅体现了新型传播形态,更是创建了一条传者与受者间的平等对话渠道。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主持人将具有独特评论视角的民间话语通过其播报向受众进行传达,同时也代表了节目制作方对事件的看法。以往,通过主持人进行传达的评论体系以精英视角或官方视角为主要形式,或者邀请行业专家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而融媒体时代,主持人引入民间视角传递评论体系,代表了民间话语体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构建平等对话机制也日渐成为全媒体时代显著的特征。节目通过引入民间舆论,切合时下新闻制作过程中多种媒介形态共同打造节目内容的运作方式,形成了各阶层人士不同观点的交汇和碰撞,重塑了节目舆论形成机制。

二、《全媒体时空》与新媒体融合的启示

(一)利用社交平台,多渠道发布新闻。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已经完全融入到受众的日常生活,而传统媒体正是利用社交平台的日益丰富的媒介现状,将社交软件渗入到电视媒体的制作过程中来。保罗·莱文森在其《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书中曾经提出过“媒介补偿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媒介,都是对以往媒介缺陷的一种补偿和救济[2]。同理,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出现,正是印证了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制作、播出方面传受双方无法达到双向互动的缺陷进而对其进行了补充。“同时,中国正处于社交媒介快速发展阶段,社交媒体用户在城市居民中所占比例高达51%,各年龄层渗透率均全面增长。”[3]面对如此快速提升的社交软件渗透率,传统电视媒体应抓住发展契机,与社交软件互相配合利用,打造多种渠道搜集新闻信息、多种渠道发布新闻信息的新局面。

(二)以受众为主体,创建舆论对话机制。随着新媒体日益成为互联网环境下主流媒介形态,受众具有更多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但是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之间因为没有完备的沟通渠道,因此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这导致网络上对于官方舆论场不信任、不理解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促进官民双方平等对话机制,官民舆论良性互动发展,成为媒介融合发展要求下一个重要的任务。《全媒体时空》借助新媒体手段,引入民间话语体系,通过民间舆论的传递,实现了民间舆论对于新闻事件、热点信息的诉求传递,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良性、有效的舆论对话机制。这为电视媒体的媒介融合发展之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即电视媒体可以成为表达民间舆论的阵地,同时也可以成为官民舆论平等对话平台,消除官民舆论误解,纠正错误舆论导向,最终促进线上线下舆论的良性与和谐。

(三)强化“把关人”地位,注重受众诉求。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人作为“把关人”严格控制新闻的传播进程,通过“把关人”的筛选,严格控制进入受众视野的新闻事件,官方平台控制着议程设置。而媒介融合时代,多种新媒体形态重塑了传受双方的传播地位。《全媒体时空》立足新媒介环境,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受众对于新闻的诉求体验。通过新媒体平台,获知受众的兴趣点。“今天的新媒体已进入公民投票的信息时代,在微博等平台上,什么信息重要,什么信息不重要,都取决于网民的鼠标一点,也就是转发,每一个转发就是一次投票。这与专业媒体把关人的角色机制是不一样的。这种机制也会在更大范围内影响到新闻传播的格局。”[4]正是由于全媒体语境下新闻生产出现的“无中心化”,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更要在注重受众诉求的同时强化信息取舍的“把关人”地位,而《全媒体时空》则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四)把握融合方向,提升主流媒体引导力。“互联网+”计划的出台,为社交媒介与电视媒介的融合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但是媒介发展速度惊人,媒介融合本身并不是媒介发展的目的,借媒介融合之势提升媒体的引导力才是最终目的。作为地方传统媒体,更要在加快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住话语权。与新媒体实行深度融合的电视媒体,其受众面更广,既有传统电视的观众,也有现代电视的用户,尤其是依托新媒体平台的网民,更需要权威性和公信力都很强的媒体机构为他们提供信息准确性的保障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对此,电视新闻节目更应该走在舆论前沿,超越媒介,提升自身传播力和引导力。

三、结语

电视是三大传统媒体中的强势媒体,在当前媒介融合的时代大潮中,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更要找准着力点,从实际出发走好融合之路。绍兴台电视新闻节目《全媒体时空》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做法,无疑为同类媒体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7-01/22/c_1120352022.htm.

[2]【美】保罗·莱文森,何道宽译.手机:挡不住的呼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2016年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EB/OL].http://www.lanmeih.com/show/10000556,2016-02/03.

[4]彭兰.网络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时空媒介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跨越时空的相遇
地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品牌化路径探究
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的运用与艺术性研究
5G时代电视新闻节目融合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新闻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研究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