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7-06-29张乃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大学生

张乃华

摘要: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大学生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通过网络途径以合法的渠道和形式参与政治生活并试图对政治决策产生影响的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对网络法律和道德缺乏一定了解、实际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较少、非理性参与等问题,本文也从大学生自身、网络局限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对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随着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各种政治信息,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也日益成为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的参与力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为7.10亿人,其中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 74.7%,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1%。大学生是中国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在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日益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一个新兴的途径和方式,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一)对有关网络法律及道德缺乏了解

大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一般会形成较好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在社会生活及学习中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要求。在网络中的各种个体行为也应受到法律和道德的限制,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比较频繁,在网络中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中也须遵守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这就要求大学生对于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有一定的了解。

而在实际中,大学生关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网络道德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只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了解一些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网络道德了解甚少。对网络法律知识和网络道德缺乏相应的认知,可能会使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各种行为缺少相应的控制,容易出现违反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的行为而自己却不知情的状况。

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大学生也存在一定的政治冷漠现象。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对有关网络的法律和网络道德不甚了解,部分大学生缺乏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另一方面,在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上,具有被动性、消极性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很少有主动进行网络投票、网络选举等政治参与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一定非理性行为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各种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辨别,大学生容易出现茫然失措的状况,失去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真实、客观立场,同时在缺乏相应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容易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出现网络政治参与非理性行为。大学生网络非理性参与行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一时冲动或气愤在网络中发表或转帖一些关于国家政策或领导人负面的言论,甚至会出现进行人身攻擊、谩骂等较为严重的行为;或是在博客、贴吧等网络论坛中转发一些没有经过核实、无中生有的谣言,造成大众的恐慌,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来宣泄对学校、教师或同学的不满,来达到某种心理满足等。

(三)实际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较少

在对政治文化的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大学生形成了稳定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判断,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使得网络政治参与顺利开展和实施。政治认知是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网络政治参与。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学生对主流政治存在良好的认知,能够对社会和国家有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评价;另一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实际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行为较少,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主体自身发展阶段性特征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时期,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之间,是实现从青年后期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性也逐步形成和完善,也较容易因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问题。

1.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不稳定。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阶段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人生经验,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某些事件还不具有独立判断和分析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通过网络所宣传的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会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影响,出现对国家和社会主流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同危机,引发大学生对事件价值判断及道德认知的偏差。

2.大学生政治心理发展不成熟。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形成成熟政治心理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在这一阶段还处在一个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稳定的时期,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认知及政治行为上都有所表现,如大学生对个别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比较浅显,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现象,缺乏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能力,同时对国家大政方针等方面的看法和观点比较单一等。由于大学生心理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会通过寻求各种途径来实现自我的满足感,如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缓解、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大学生政治心理不成熟,同时自身缺乏控制力也会容易沉溺网络中,进而会出现各种非理性的行为。

(二)网络客观存在的局限性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时事资讯,拓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网络也具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局限性,会对处在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和稳定阶段的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1.网络政治信息多元化。在网络中,任何个人和团体可以在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传递各种政治信息,因此每天网络产生的信息数量是巨大的。网络自身具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得各种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在网络中传播,不同的团体和政党也利用网络这一较低成本的工具将各自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信息等快速、便捷地进行宣传,各种不同背景的政治文化可以在网络中共存,形成多元化的局面。网络政治信息的多元化增加了大学生进行信息选取的复杂性,会使得大学生难以做出合理的选择,更加不知所措,以致出现“随大流”、人云亦云的状况,最终会容易使得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出现各种问题。

2.匿名隐蔽性及难以控制性。在网络虚拟社会中,每个参与者可以用一组字段、一些字符以及图片等来代表自己的身份,这种虚拟的角色使得个体在现实中的身份、文化、国籍等在网络中隐匿,别人很难知道参与主体的真实身份,使得网络参与具有了匿名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大学生在网络中用字符、图片等符号还掩盖自己在现实中的真实身份,别人对大学生的原本的身份不了解,可以使大学生获得一定的“安全感”,一方面可以提高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对政府工作进行批评和监督,促使政府工作的公开、透明、有效。但另一方面,在参与过程中,参与主体角色的虚拟化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比较难以控制,容易会出现恶意攻击他人、政府的状况,在网络中发布谣言,使得各种真假难分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中,网络中的行为更加难以控制。

(三)学校缺乏有效引导

学校是大学生获得政治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大学生在学校经过教育习得一定的政治文化知识,通过社会实践掌握一定的政治参与技能和方法,获得相应的政治经验,能够对政治信息和事件形成基本的判断力。但在实际情况中,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还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部分教育管理者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认为大学生在網络中获取政治信息,进行相关的政治参与活动等行为,一方面是依靠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法律和道德进行自我约束,另一方面是有关部门实施的对网络进行技术性监控等措施来管理控制,而忽视了学校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引导的重要性。在学校教育中,也并没有专门开设有关网络的法律和道德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引导,只是在其他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中或多或少涉及,缺乏系统性和专门性,大学生对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不是很了解已经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学校、国家和社会共同的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有序地政治参与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规范自身网络行为,加强网络自律,促进网络政治参与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陶建钟.网络政治参与的局限及其治理策略选择[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3):89-91.

[2]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J].理论探索,2008(3):127-129.

[4]罗迪.高校稳定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87-90.

[5]郑志强.对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2-124.

猜你喜欢

政治参与网络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