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知情共融 实施体验教学

2017-06-29刘发昌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协调知识情感

刘发昌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把知识学习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趣味。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在亲历数学实践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把书本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体会,将学生的课内知识运用到课外生活中,拓宽学习的渠道,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知”与“情”协调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知识;情感;协调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还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育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体验教学既关注学生的认知,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情感的体验中,即做到知情共融,不但有助于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还能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变得有滋有味。只有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才能实现学生素质的真正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让“知”与“情”协调发展呢?

一、和谐互动,快乐体验

高尔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者的角色,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并与学生平等相处,用一颗饱含真诚的心去爱学生,才会激起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意向和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的前提。为了让学生在课堂真情地释放,敢于向同伴、教师亮出心扉。首先,教者设法把学生充分地激活起来,在课堂中,教师要力求贴近学生,多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换意见,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老师不但要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还要推崇各小组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同时,还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当别人发言时,自己要安静、专注地听明白他人的意思,而自己有观点要表达时,也要礼貌、大方,经主持人同意才能大胆表述。这样,让课堂有秩序地互动起来,交流才会有收获、有实效。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一起玩“网上淘宝”与“商场购物”的对比游戏:开学了,同学们学会了精打细算,哪儿购物更实惠呢?请看同样的物品的标价:淘宝网店标价:书包(一个)85.99元;文具盒(一个)25.88元;钢笔(一支)13.88元……(总价100元以内邮寄费自理)。本地超市标价:书包(一个)98.50元;文具盒(一个)30.50元;钢笔(一支)15.88……教师先说明游戏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小组长负责组织,每人轮流当“老板”或“顾客”,每次购物由“顾客”说出购物方案,再由“老板”“顾客”各自计算在“网上”与“网下”购物要付的钱数,最后共同验证正误,比一比哪儿购物更划算。如此,在这一购物游戏中,学生非常投入,既学会用小数的加减法去计算总价,还体会到当老板也要认真“对账”,游戏中,出现争执之时、不明之处或与他人交流讨论对错,或请老师评判。这样,教师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搭建互动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展开,学生在学习之时还能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这些过程性体验,既让学生提高思辩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分享合作学习的成功经验。

二、动手操作,亲历体验

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关注学生体验的学习,要设法将学生引入一种“再创造”的情境中,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心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服务者,应努力把教材加工成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方便学生“做”出数学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努力发掘学习的潜能,通过努力地跳一跳去摘到桃子。但是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直观为主,对些抽象的知识学起来会感到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这些知识时,化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在“做”中发现数学知识。既亲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又在体会寻解路上的苦与乐。

例如,学习“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时,向学生出示鸡兔同笼的变式练习题:公园门口停放了35辆自行车和三轮摩托车,小明数出它们共有85只轮,问这里停放了多少辆自行车?多少辆摩托车?学生尝试练习时,我在巡查中发现,许多同学虽会列算式,但却依然不明白算理。为了让学生真正“知其所以然”,我引导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橡皮泥做“车轮”,用笔芯等做“车架”,各小组对自制的自行车、三摩托车进行摆弄、研究。不一会儿,有学生兴奋说出发现:把三轮摩托的轮子拆掉一只,所有的车就都只有两只车轮了,这样,车上还有轮子35×2=70(只),说明共拆下了85-70=15(只)车轮,也就是共有三轮摩托车15辆,自行车就是35-15=20(辆)。同学们惊呼这种方法好理解之时,还有一个学生通过“反向操作”发现新方法:把所有的自行车都加装上一只轮子,这样所有的车都成了三只轮子的车,这时就共有车轮35×3=105(只),说明共安装了105-85=20(只)车轮,也就是共有自行车20辆,三轮摩托车应有35-20=15(辆)。这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过一番艰苦探究,终于寻得答案的经历,让学生既明白了“所以然”,还获得做过的忘不了的学习体验。

三、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历有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倘若仅照本宣科,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生硬、难接受,也会因无法触动学生的兴奋点,甚至让学生想“打瞌睡”。如果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学习内容提前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积累足够的感性认识,则更容易做到把知识教好、教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我联系生活中应用百分数事例,首先提问:“你们知道夏天最畅销的是什么酒吗?”学生自然地说起啤酒,“知道它的酒精浓度吗?”由于提前布置学生有目的去做好调查、了解,学生都能答出“是大于等于3.1%”,教师又问:“你们知道3.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样学习,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事,贴近生活,把知识的学习放在学生熟悉的事例里,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亲切。再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要求家长上课之前带孩子去体验“千米”:(1)“走1千米”——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完1千米,数一数大约多少步;(2)“跑1千米”——让他们感受跑完1千米要幾分钟;(3)“看1千米”——让他们由终点住起点看,感受相隔1千米还能看见什么。教学之前,让学生积累了这些感性认识,教学时,学生在课中就会有许多的感受要分享,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让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而且显得轻松。

四、实践应用,升华体验

教学实践证明:把课内的数学教学与课外实践运用相结合,不但能更好地巩固课内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更多技能,进一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因此数学练习要改变以住机械式的重复练习,题海战术的方法,要善于开拓课外应用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在多种场合中去用数学,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知识改变生活,体会学以致用的价值所在,同时又在“用数学”中拓展提升实践能力。

如在学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在课外用轴对称的原理,自己设计,折纸剪出许多美丽的图案,可以用来装饰自家的房间,还可以在教室、校园里给予展示,不但使学生受到了审美的教育,同时更体验了创造的成就感。又如学了《圆的认识》,让同学们去帮助体育教师布置跑道、掷铅球的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同学们感受到在作业本中用小圆规画圆与在操场上用大圆规画圆的不同方法,体会到活学活用知识的乐趣。另外还可以通过进行数学游戏、举办数学晚会、猜数学灯迷等活动,沟通课内与课外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外是课内的延伸,把数学课内知识与课外应用进行沟通起来,既巩固课内知识,又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实现课内知识的“再创造”。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商”的提高,还要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要把它们融合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即做到知与情相互融合,巧妙拔动学生心灵上的情感琴弦,让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的“知”与“情”协调发展,把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协调知识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