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声声悦如乐,民风习俗寻乡音
2017-06-29胡善恩
胡善恩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炳乾,蒙古族,著名作家、记者、翻译家,是二战期间西欧战场唯一一位中国战地记者,解放后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理事等。他一生写下大量的回忆录、小说、散文等作品和译作,著有专著《篱下集》、《北京城杂忆》、《红毛长谈》、《落日》、《人生采访》、《一本褪色的相册》、《萧乾创作回忆录》等,译著长篇小说《好兵帅克》等。
别样的敬重
沈从文是萧乾的恩师之一,是最早引他走向文艺道路的人,这让萧乾没齿难忘。“文革”后期,沈从文从湖北咸宁改造回京。不久,萧乾去看他,见他一人住在东堂子胡同的一间房子,而妻子和孩子则住在小羊宜宾胡同,中间隔得很远,生活极不方便。萧乾就想通过在北京市委工作的一位朋友,联系历史博物馆的领导,给沈从文一家解决住房上的问题。为此,萧乾在背后一再尽力,却没有向沈从文说过只言片语。
生活中本不缺少美,萧乾的《吆喝》一文就是从街头巷尾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中,发现生活之美,最终化为一段美好记忆。阅读本文,要注意以下美点:
一、层次清晰,结构井然
文章展现北京胡同里的吆喝声,看似杂乱无章,却在巧妙的安排之下显得层次清晰。文章先从北京商贩运用器乐招徕顾客写起,引出话题。接着一句“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立下了全文的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过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经过作者这样一梳理,杂乱而各不相干的各种吆喝声便井然有序,文章的脉络也更清晰明了,显示出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二、细节生动,特征鲜明
本文描绘小贩们多姿多彩的吆喝声,风格独特,要想对各种吆喝留下深刻的印象,必须注意文中细致传神的细节描写。如写卖硬面饽饽的,作者描写道:“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儿不吹嘘什么。”写出了这种吆喝的淳朴自然。再如在写乞丐行乞时,“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吃吧!”细致传神地刻画了声音的变化过程。尤其是“太(哎)太”一声,中间加個“哎”字,极其逼真。阅读本文时,抓住作者描绘吆喝声的细节部分,细加揣摩,便会发现无穷的趣味。
三、语言幽默,京味十足
本文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北京城里的叫卖声,京味十足,地域特色鲜明。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多用短句。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的行文中,也体现在各种吆喝声中,读起来干脆利落,体现了北京话的特色。二是儿化音多。如“骨朵儿”、“嗓门儿”、“冰塔儿”……既读来亲切,又增添情趣。三是有一种调侃、轻松、幽默的味道。如“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真实而形象地写出了卖荞麦皮的吆喝声的独特和“我”当时的惊恐情状,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招徕(lái) 隔阂(hé)
囿于(yòu) 荸荠(bí qi)
合辙押韵(zhé)
1.文章以“吆喝”为题有什么作用?
2.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标题为“吆喝”,但文章却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你能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吆喝声声,乡音浓浓,阅读萧乾的《吆喝》,我们了解了旧北京城里的小商贩的宣传特色,接下来我们再读苟红梅笔下的吆喝,看抑扬顿挫的吆喝声中又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远去的吆喝声
苟红梅
吆喝声又称“叫卖声”、“唤头”、“货声”,是小贩、匠人走街串巷时发出的叫卖语。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民俗,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吆喝声来自民间,它注入了乡土方言的元素,抑扬顿挫,圆润饱满,时而短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悠长。吆喝声里有朴质的乡土气,不仅听起来贴切自然,给人以语言、声调美的艺术享受,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可吆喝声已如明日黄花,犹如一首无言的歌在诉说岁月的沧桑和斑驳。这种曾经在街巷市井里最有活力的文化,今天几乎绝迹。那一声又一声悠扬的吆喝声,早已被时代的噪音湮没了,成了一个个遥远的梦,如永远不可复制的旧时光、旧情节,我们唯有在梦中去重拾曾经的温馨。
吆喝声曾经贯穿着我的整个童年。我自小生活在一条老巷深处,老巷天天都有买卖人进进出出,从早到晚吆喝声不绝于耳,那一阵阵动人心魄的吆喝就是一幅故乡风情画卷。那些吆喝声乡音浓浓,生动风趣,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味儿极浓的生活小巷交响曲,使小巷蕴满了怡美和谐的温馨气息。
20世纪70年代末,常常早晨一起床,老巷的青石板路上就会传来“卖豆腐啦,刚打的豆腐—呃!”的吆喝声,那声音很清脆。卖豆腐的是个中年人,个子不高,担着两只木桶,桶底几乎擦着路面。
记忆里最过瘾的是一位名叫朱二虎的老头,他的凉粉和他的吆喝声同样远近闻名。“卖凉粉喽,凉粉来了喂!”老头的声音洪亮得惊人,有板有眼,字正腔圆,最后那个“喂”字常常徒然提高、加重、使力,再果断收声。我递上一角钱,老人便从他的担子里舀出一碗凉粉,依次撒上酱油、陈醋、辣椒、香菜、蒜泥、胡萝卜丝,满满的一碗,香气诱人。一碗下肚,神清气爽,味道极佳。
最美丽的吆喝声在酷夏,那是最让我们孩子们神魂颠倒的叫声:“啊——棒冰嘞,棒冰——赤豆棒冰——”叫卖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叫卖者是小镇上曾做过教师的徐大个,他高高瘦瘦的,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骑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自行车的后座上绑着一个白色木箱。每每听到这叫声,我的眼睛就直勾勾地瞅着父亲的口袋,期盼能蹦出几个硬币来,嘴里的口水不知不觉间沿着口角流下来。
货郎们的吆喝声也是韵味十足,他们手中所持的小鼓叫“唤娇娘”,又叫“惊绣”,咚咚地响个不停。货郎口中还夹着吆喝:“大针洋线桃木梳耶,糖豆帽卡玻璃球耶!”他们的担子里简直就是一座流动的百货商店,有各式各样的玩具,还有糖果饼干之类的吃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东西深深地诱惑着我们,虽然没钱买,我们也会傻傻地跟着他们从巷头走到巷尾,常常忘了回家吃饭。
后来,我因为读书远离了故土,毕业后又在他乡工作,一晃就是20多年,但我始终没有忘记老家小巷里的吆喝声。
春节前夕,我回到儿时的故乡小巷探亲,在那条老巷里我来回走了无数个回合,除了偶尔有摩托车的马达声在小巷响起外,一片寂静。记忆里那些美好的吆喝声已经消失在岁月的深处,再也听不到了。我很伤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突然,一种酸楚充溢在心,热泪夺眶而出……(选自《心理与健康》)
吆喝来自民间,凸显的是乡土元素;品味源自心底,流淌的是浓浓的怀旧情绪。渐行渐远的吆喝,犹如一首无言的歌在诉说岁月的沧桑和斑驳,犹如一杯香醇的酒浸润着岁月的记忆和经典。时而短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悠长的吆喝声,牵动着人们的心,无论是昨日,还是今天。想一想,本文和萧乾的《吆喝》今天是如何牵动着我们的心的?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016年随州卷)
(1)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_____和美丽的人。(魏巍《我的老师》
(2)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__________。(杨绛《老王》)
(3)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__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叶圣陶《苏州园林》)
(4)我小时候,一年四季_______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萧乾《吆喝》)
A.温柔 谢词 映衬 即使
B.温柔 谢意 映衬 不论
C.温馨 谢词 映照 不论
D.温馨 谢意 映照 即使
知識把握
1.点明写作对象,又是行文线索,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出说明的对象,引出下文。
3.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作者抓住叫卖者卖什么的“吆喝”声来写,读者自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这样写一方面体现剪裁之妙,写作角度之新颖,同时更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拓展思维的空间,使文章韵味无穷。
读后一思
今天,这种民族特色的吆喝声渐行渐远,牵动我们的心。
考题回放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