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橘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7-06-29何锦辉
陈 泉,裴 强,何锦辉
(1重庆市万州区小周镇农业服务中心 重庆 404100;2重庆市万州区植保植检站 重庆 404199;3重庆市万州区柱山乡农业服务中心 重庆 404100)
红橘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陈 泉1,裴 强2,何锦辉3
(1重庆市万州区小周镇农业服务中心 重庆 404100;2重庆市万州区植保植检站 重庆 404199;3重庆市万州区柱山乡农业服务中心 重庆 404100)
红橘(图1)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万州是红橘的原产地,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最适宜种植红橘的区县。万州区是重庆市红橘主要产区之一,全区红橘年总产量10万吨,占全国红橘总产量的50%。红橘是万州区农业的特色产业之一,也是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渠道,种植红橘的乡镇90%以上农户均参与红橘种植,并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红橘褐斑病是影响红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红橘褐斑病蔓延开来,褐斑病的防治情况成为决定果农收入的决定性因素。笔者对本区红橘褐斑病发病情况和防控情况等开展专题调研,并提出防治对策。
图1 成熟的红橘果实
1 红橘褐斑病发病形势
红橘褐斑病最早发生于澳大利亚,后在美洲、中东、非洲、欧洲等国家发现。在我国云南、湖南和广西等均有发生,且致病范围、寄主还在不断扩大。2007年,人们首次在万州红橘上发现了褐斑病,后鉴定其病原,为交链格孢菌[A.alternate(Fr.)Keissler],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橘类和橘柚,贯穿红橘整个生长季节,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图2、图3),严重时也危害新梢(图4),引起大量落叶和落果(图5)给果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图2 褐斑病危害叶片症状
图3 褐斑病危害红橘成熟果实症状
图4 褐斑病危害新梢症状
图5 红橘受褐斑病危害落果
特别是2011年以来红橘褐斑病呈大爆发之势,全区红橘园均染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发病率在96%以上,产量锐减,售价最低时0.6元/千克左右,发病严重时无人收购,红橘只能烂在树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在此严峻形势下,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控制,其蔓延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危害程度会进一步加重,红橘产业将毁于一旦。
2 红橘褐斑病的防治对策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基础,生产上大量利用各种农业措施,可达到较好防治效果。
2.1.1 及时清园,清除病原 褐斑病菌系兼性寄生菌,既可寄生也可腐生,生存能力很强,遗留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或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因此,要搞好橘园卫生,及时清除落叶、落果,集中处理。在冬季管理中,先修剪,后清园,再对树体喷石硫合剂等消毒。
2.1.2 清沟排水,降低湿度 研究表明,湿度是影响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子,该病的发生与橘园的空气湿度呈正相关。密度过高、树冠郁闭、杂草丛生、树势较弱、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灌不良的橘园,发病重。要注重清沟排水,修整沟渠,降低地下水位和果园湿度。
2.1.3 合理修剪,通风透光 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差、小气候潮湿,有利于孢子的产生、萌发和侵染,发病严重。因而要注意修剪,开天窗,透光亮膛,剪除病虫枝和枯枝,间伐过密树,增强橘园通透性,减少病菌侵染幼嫩组织的机会。
2.1.4 合理施肥 施肥不当、偏施氮肥的橘园,发病较重。要配方施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和微肥,增强树势,防止枝梢徒长,使新梢抽发整齐,缩短病菌侵染时期,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2 化学防治
选择高效药剂,因地制宜适时用药是防治褐斑病的重要手段。
2.2.1 用药时期 一般分为3—6月防落叶期和7—9月防落果期。每阶段用药3~4次,一般15~20天喷一次药。时间一般在上午或傍晚,避开午后的强光、高温。在大风、降雨、树上雨露未干等条件下不要施药。橘园分布区域常年春雨、秋雨较多,应注意抓紧晴天施药,以免延误防治时期。若施药后6小时内下雨,天晴后应及时补施,以免影响防治效果。
2.2.2 药剂类型 花前以使用保护性、触杀型、孢子萌发抑制剂类杀菌剂为主,花后以使用治疗性、内吸性或内渗性、菌丝伸展抑制剂类杀菌剂为主。代森锰锌、嘧霉胺、百菌清、福美双、甲硫-异菌脲等防治效果较好。
2.2.3 施药方法 交替使用多种杀菌剂。特别注意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交替使用,以提高杀菌效果,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施药时,若用喷雾法进行叶面施药,平均每株用药液10~12千克。对药时,先在桶或喷雾器中加入半量水后再加入药剂,充分搅拌,然后加足水。喷雾器装散射喷头,尽量不用直射喷头。叶片正反面及果面应喷均匀、周到,至刚要滴液为准。
2.3 提高品种抗性
红橘对褐斑病抗性较低,引起大量落花落果,严重时导致绝产。因此,要在防控褐斑病继续蔓延,保护好红橘种质资源的前提下,逐步更新红橘品种,通过嫁接抗性更高的品种以及培育转基因抗病品种等方法来防治褐斑病是最根本的措施,也是今后红橘褐斑病防治工作的重点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