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
2017-06-28史连英
史连英
摘要:概括地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采用一定的分组标准,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任务给定、组员激励、互相评价等手段进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初步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小组学习的互相沟通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易产生的问题
问题一:虽然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工,但仍然存在组内优生独霸课堂、组内成员两极分化的现象,大大影响了组内其他成员学习动机的进一步激发,使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二:虽然小组合组学习取得某种成功,但限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其深层次学习内部动机仍未理性焕发。小组合作学习一旦在一种互助成功的气氛中进行,就会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良好效果,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问题的分析——两种动机理论带来的启示
1.从马洛斯的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学说透析问题一
马洛斯在1943年发表《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有5种基本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依次构成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这五种基本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般来说,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同时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由于高层次需要的产生而结束,只是对行为的影响力有所降低。各层次需要是相互依赖、彼此共存的,这五种基本需要在人的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占有不同的地位。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尚未获得完全的独立认知能力,其认知风格和人格尚在健全之中,这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的动机需要层次。
只有在一种互助互爱的小组合作学习气氛中,组员才能感觉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感,并在小组其他成员和任课老师的适当激励和表扬中实现自尊的需要,最终从完成学习任务所带来的喜悦中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小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
2.从动机的层次学说透析问题二
西方对学习动机的研究曾一直将动机定位为相对稳定的学习特征,并提出了各种经典的分类方法。但从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将动机看做是学习者在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影响下逐步演化、构建的动态过程,并与课堂应用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强调考察学习者在多大程度上赞同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采取的行动,并在这一过程中验证动机表征。具体地说,他们首先把动机定义为两个抽象表征:一个是基于活动本质的内部兴趣,另一个基于活动外部的赞誉,然后主张把外部与内部动机按照自立程度与内化程度划分为不同种类并显示在连续统一体中。
从以上经典理论来审视问题二不难得到问题的症结:由于小学生元认知能力欠缺,即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得某种成功,如果没有教师的肯定与明示,其学习的深层内部动机仍无法实现,而只有这种深层次的学习动机才能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就问题二所出现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完成小组学习展示后可以先对学生进行表扬,然后再问他们为什么得到了表扬。并告诉他们因为他们能够互相合作,发扬团队精神并解决了数学问题,这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学术探究能力,非常伟大等等,这样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慢慢得到了培养,从而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也逐步唤起并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持久的动力,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在这种学习形式下发展合作、领导、服从等社会能力。
三、启示与建议
1.应以人为本
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使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使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内化,并在整个小组学习中保持积极性。
2.形式要多样化
在教授小学数学《9加几》时,先让前后座为基础的小组进行讨论有几种算法,结果发现小组内有的同学很快就说出了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等若干种方法,而其他同学还一无所知,其实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设置及任务给定过于简单,和让同学单独思考的效果相差不大。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应该将这种单纯的过于偏向组内成员竞技的做法变为组内成员合作性的项目。
3.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减少,在这种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责任更大了,教学技巧要求更高了。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疏通和激励,只有这样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才能得到更大的展示和提升。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而不再像传统教学所强调的那样,教师是为了保持所谓的权威,教师既“导”且“演”,结果是“导”不明,“演”不精,事倍功半。小组合作学习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与分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由此以来,传统课堂上许多原来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就可以由学习小组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教师也会由此而使自身的工作负荷得到一定的减轻,可以有时间研究教学问题,科学设计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改革,确保“导”的质量。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也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师生负担也可以由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也会因此而建立起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