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017-06-28刘君
刘 君
(潍坊科技学院 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 山东 潍坊 262700)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刘 君
(潍坊科技学院 中印计算机软件学院, 山东 潍坊 262700)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于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一个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互联网与学校招生、专业建设、师资培养、课堂教学、就业创业的深度融合,这是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虽然校企合作目前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但合作程度不深、合作内容模式良莠不齐、合作动力不足、利益诉求不达标、制度不健全、运行方式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面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流程受到延误、学生实习缺乏安全保障、学生分散式顶岗实习难以管理等矛盾,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政府多元主体之间并未建立起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特色并未得到彰显。校企合作要从过去的“追求政绩和数量”变革为“追求个性和质量”。“互联网+”背景下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在校企合作领域的应用,既能够达到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规模目标,又能够达到优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从而解决传统校企合作面临的各种困难。
1 “互联网+”背景
1.1 政策背景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强调了“互联网+”,再比照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1],“互联网+”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另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政策明确提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校企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2]。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互联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现实可能,使互联网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培养出符合“互联网+”产业链要求的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等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也在向纵深推进,然而,校企双方由于利益诉求不同,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大多仍处于推动校企协同育人阶段,而对“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整体性、系统性思考仍然不够深入。
1.2 技术背景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传统经济社会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重构升级必然会对未来的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促使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变革和创新。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面临着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坚持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探索校企合作信息化服务云平台建设[3],消除校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创新,实现“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深度融合[4-5]。
1.3 模式构建
综合权衡人才培养全过程涉及到的不同要素,构建一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基于互联网的学校招生计划制定和宣传为依据的“互联网+”校企联合招生、以学校专业设置随企业用人需求动态调整为依据的“互联网+”校企共建专业、以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与信息化教学改革为目标的“互联网+”校企共培师资、以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实时互动为途径的“互联网+”校企协同教学、以就业创业服务与跟踪为落脚点的“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见图1)。
该模式中的几个模块并非孤立,而是在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一定的方式彼此联系,从而获得最佳的人才培养效果。
图1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 “互联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2.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在“互联网+”背景下,面临着传统产业重构升级的企业对于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满足这一需求,必须从校企共建专业、校企共培师资、校企协同教学、校企合作就业等多渠道来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6]。人才培养必须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专业建设必须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师资建设必须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教学体系构建必须强调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以及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业创业必须提供优质的动态跟踪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2.2 “互联网+”校企联合招生
招生工作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起点,只有招录到优质的生源,才能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存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互联网+”校企联合招生,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招生需求预测、招生计划制定、招生信息发布与报名。
招生需求预测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行业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分析挖掘出历年考生报名、报到、学籍变动以及专业成绩的各种数据以及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规模、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数据,同时与往年的招生培养情况和就业质量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以理清各种类型的考生与专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优质生源的录取率,并预测各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明确将来的招生规模和招生结构。
招生计划制定就是根据招生需求预测的结果,校企双方通过访谈座谈、在线讨论、头脑风暴等各种方式进一步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
招生信息发布与报名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工具进行招生工作的宣传推广,将传统的学校官网的“招生”栏目打造成一个专门服务于考生和家长的“营销型”的招生专题网页,并利用微信等社交软件进行招生宣传,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网络化招生信息发布与报名平台,切实提高学校办学特色及优势特色专业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增加招生数量,提高新生报到率及生源质量。
2.3 “互联网+”校企共建专业
校企共建专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在助推产业重构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了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8]。这种转型升级并非单纯进行几门专业课程的调整,也并非简单引入几个新的专业术语,而必须对于专业设置、培养方案都进行适度的系统性调整,当然也包括对于实践教学内容的转型升级。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主动应对产业重构升级的影响,适时、适度调整其专业结构,结合产业变革对岗位的需求,通过校企共建新专业等形式扩宽专业方向。
“互联网+”校企共建专业,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来,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来实现企业用人专业需求预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动态调整,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培养方案与用人标准的无缝对接。
企业用人专业需求预测即在“互联网+”背景下,在招生需求预测的基础上与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交流,形成企业用人专业需求预测的协作参与机制,确定企业对于专业的具体需求。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就是校企双方紧密围绕“互联网+”背景下的产业发展需求来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出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建设新专业。培养方案动态调整就是校企双方在企业用人专业需求预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的基础上,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实现人才需求的动态更新,同时,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岗位适应性。
2.4 “互联网+”校企共培师资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保障。在“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双向挂职锻炼共同体。校企双方通过QQ、微信平台等各种方式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之间的双向挂职锻炼、双向合作交流,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不再局限于参加一次专家讲座或者一次学术报告,教师随时随地都能够依托互联网提升自身专业技能[9-10]。与此同时,合作企业的工程师也能够和学校教师互相学习,并担任一定的学校教学任务。校企双方通过“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种虚拟交流途径,结合个人情况,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能够及时调整参与行为,相对于传统的挂职锻炼来说,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沟通的广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绝对不能墨守成规,而必须以互联网思维来主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并应对教学改革。教师应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互联网思维,努力学习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同时,通过校企共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资源,引导教师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2.5 “互联网+”校企协同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互联网+”融入教学,必须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共建远程互动课堂、校企共建在线学习资源,实行顶岗实习动态管理,以实现“互联网+”校企协同教学。
校企共建远程互动课堂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校企共建一体化教室,打造出一种能够打破时空限制的远程数字传输课堂,将企业工程师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在听学校教师上课的同时,观察到企业工程师的真实工作场景并接受企业工程师的远程实时指导,真正实现企业专家进课堂和先进技术进教室。企业工程师与学校师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实时沟通,使企业的先进生产工艺流程实时呈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校企共建在线学习资源,就是组建校企在线学习资源开发项目团队,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共同制订在线学习资源的开发方案,共同搭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专业建设为主线、课程建设为核心、资源素材和教学名师为支撑条件的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以适应学校教师、企业人员在线教学、培训、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学习按需定制。资源库中包含以微课、慕课的形式呈现的碎片化的章节课程视频资源以及大规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资源,也包括以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存在的各种学习资源,还包括真实的企业生产实践项目化案例资源。对于每一个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出其点击率、收藏率、学习进度等信息,为校企双方下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顶岗实习动态管理,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校企共建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和监控平台,实现对于分散式顶岗实习的学生的远程动态化全过程监控、指导、巡查和质量监督评价。
2.6 “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就是就业创业,这一环节直接反映出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互联网+”校企合作就业主要包括校企协同构建职业孵化平台、就业信息动态发布跟踪、创业服务与跟踪。
校企协同构建职业孵化平台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各种资源、数据进行整合、优化,建设通识岗位和专业岗位体验案例库,以便帮助毕业生进行在线职业体验,让毕业生在虚拟的职业情境中感受职场工作,让毕业生在职业教练的带领下,做好在线职业体验,并生成职业技能评价报告,从而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决策。
就业信息动态发布跟踪就是校企共建信息化就业服务平台,企业动态发布用人需求信息,而毕业生则进行在线求职,实现企业找人才与学生找工作的无缝对接,同时动态跟踪监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而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反馈与预警信息。
创业服务与跟踪就是结合企业发布的重大技术难题、以往创业成功的案例以及当前适合创业的领域,对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并实时跟踪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终身的创业咨询与融资等服务,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3 “互联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3.1 革新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决定了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及其过程,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在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互联网+”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融合。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对教育的革命性作用,深刻把握“互联网+”驱动人才培养的理念,助推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从浅层次、经验型、粗放型、封闭型向深层次、精细型、智能化、开放共享型变革。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校企合作既不是对传统校企合作的彻底抛弃,也不是对其所做的完全颠覆,而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沿着“融合—改革—创新”的渐进式路径所实施的变革[11]。另外,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将更多地强调合作、创新、共享理念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实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校企共建实景课堂、校企共建虚拟工厂等人才培养新模式。
3.2 促进企业深度参与校企融合
在传统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受制于自身财政制度、运行机制、办学实力等各种因素,面临着来自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压力,校企合作通常是浮于表面的短期行为,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融合,应该根据当前产业重构升级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动态调整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来,主动参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基于企业生产过程的远程互动教学条件,实现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
3.3 扩大互联网技术应用
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为校企合作网络化服务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协作学习环境搭建等提供基础性的互联网技术支撑;要加大对校企资源共建共享的经费投入力度,构建网络化的校企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加海量的互联网学习资源[12]。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使企业的生产流程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要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学生学习情况评价以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
3.4 重视师资培训
目前,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加强师资培训可以保证教师在其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和新工具与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贡献更多的力量,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师资培训。
第一,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留出一定的富余时间用于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同时,结合其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教师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制度,选拔出一些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较高的教师作为培训组长,指导和帮助其他教师提高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
第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教龄、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培训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施分层次培训,结合不同水平的教师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三,保证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实现集中培训和在线培训的结合,采取头脑风暴讨论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项目化教学方式等提升教师的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改变以往的培训只是走过场的局面。同时,重视培训的过程性评价,以保证培训的效果,对于培训成绩合格的教师颁发培训合格证书,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项参考。
4 结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逐步渗透,正在改变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和运作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是激发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活力、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的“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企业获得符合“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储备,让学校可以结合企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而学生则能够获取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服务。
References)
[1]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20号[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3] 孔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产教融合模式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5(8):62-65.
[4] 陆俊杰.无差异的差异化:“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6.
[5] 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1):5-11.
[6] 李国仓.“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之“变”[J].现代教育管理,2016(10):55-60.
[7] 闫广芬,张栋科.“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与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8):7-13.
[8] 池塘.现代职教论坛暨京津冀“互联网+”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大会近日在京召开[J].中国远程教育,2016(2):42.
[9] 张培,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立体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C-TRPS模型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0):34-38.
[10] 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7-84,130.
[11] 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37-45.
[12] 葛楠,张一春.“互联网+”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现状、挑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13-18,32.
Research 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
Liu Jun
(College of Sino-India Computer Software,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ifang 262700,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in order to meet the new demand for high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during the progress of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innov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fro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y should take the demand of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by using “Internet + ” thinking to build a profound integr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et and school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eacher training, classroom teaching, th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which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training the high-quality practical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era of “Internet + ”development needs.
“Internet +”; vocational educati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10.16791/j.cnki.sjg.2017.06.043
2016-12-12 修改日期:2017-02-17
2016年度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项目“‘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EJA160473)
刘君(1986—),女,山东济宁,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互联网+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E-mail:731083964@qq.com
G642.0
A
1002-4956(2017)06-01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