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学龄前“留守”与“半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2017-06-28安文华

新课程·上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留守幼儿园儿童

安文华

(陕西省眉县幼儿园)

一、对县域内农村学龄前“留守与半留守”幼儿的认知与理解

1.对学龄前留守幼儿概念的理解

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正在朝低幼化发展,留守结构正在向复杂化、多元化纵深。

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导致“亲子分离”,最终留在家中(主要在农村),脱离了父母监管的6岁以下幼儿群体均属学龄前留守儿童。因为年纪小,成为最无助的一个弱势群体。

2.“留守与半留守”幼儿的分类

6岁以下学龄前留守幼儿大致分为三类:

(1)完全留守:父母双方长期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其监护责任完全转移给他人,父母全部缺位。

(2)半留守:父母一方长期外出的留守儿童。双方教育的整体性被分割,导致孩子疏远一方父母亲。

(3)假性留守:即明明跟父母住在一起,但父母早出晚归,关注、交流、陪伴少,连晚上陪睡也甩给了老人,成了真正的“假性留守儿童”。这类孩子往往过早地接触社会,很容易误入低俗文化圈子。

不管是哪种留守,他们都缺乏亲情,缺乏爱和陪伴,有的只是一颗没有安全感的内心。

二、生存教养健康状况分析

1.父母缺位,亲情缺失,教育失能,问题儿童增多

由于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也无法正常系统地享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以至于留守幼儿在全面健康成长中有断层、有裂痕、有空白,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时会造成一生的遗憾,常常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幼儿营养不良,体质发展不达标。一些留守孩子随留守老人一天吃两顿粗茶淡饭,致使幼儿严重营养不良,加之生活卫生习惯差,缺乏必要的自我防护意识,经常生病,不能按时上幼儿园。

(2)孩子整体受教育程度滞后。在农村,许多留守代养监护人文化程度都不高,文盲或半文盲,教育理念滞后,加之年老体衰,根本没有能力和精力照顾好第三代,只能满足于最低的温饱和人身安全需求,更别说教育和思维培养了。

(3)孩子中心意识强,社会适应性差。一部分家庭,过分无原则溺爱成了祖父母补偿孩子的方式,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倔强不容易改变。加之父母长期缺位,致使部分父子、母子之间不能亲近,不能相互适存,久而久之,表现出冷漠、缺乏热情、内向、胆怯、偏执等不良性格特点。心灵封闭,沉默寡言,进而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生活,孩子耐受、耐挫能力极差。

(4)孩子脾气粗暴,缺乏包容谦让之心,有攻击行为心理。在留守家庭中,部分祖父母往往为生活所累,在孩子的教育上缺乏耐心,尤其是当孩子犯错时,表现得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常有的事。部分孩子也因此有急躁、不文明、打架、骂人、攻击等行为。

(5)孩子的人文生长环境差,容易受低俗文化影响。在农村,打麻将、打牌风气盛行,优质的文化生活活动不够丰富,孩子出门感受到的就是牌局、赌局及婚丧嫁娶的酒场,致使留守孩子是非辨别能力模糊,游戏认知活动单调,安全没有保障。

2.农村幼儿园目前的教育状况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严重不足

在农村幼儿园,目前关注留守幼儿,仅仅停留在书面统计上,根本没有实际的应对措施。除了资金缺口和师资短缺外,还没有从思想认识上真正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就我们接触到的多所乡村园来看,在留守儿童教育关注上应该说是十分欠缺的。有些园甚至连一份完整的摸底表都没有,更谈不上了解真实情况,这是一个极大的教育盲区。

三、解决农村幼儿园留守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追根溯源,积极应对,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1.幼儿园转变教育理念,加强资源配置

现在的农村幼儿园,实际情况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与时俱进。各乡镇唯一的中心园是这一两年办起来的,师资力量匮乏,教玩具更是少得可怜,远远不能满足入园幼儿保育教学的需要。

对于教学理念是否超前,是否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是在培训的路上摸索前行罢了。至于留守幼儿问题,有的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概念似乎都不太清楚。

鉴于农村幼儿园的种种实际情况,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除了不停地把转岗教师培训成专业老师,转变教育理念外,我们还应争取更优化的资源配置,让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步进行。

当然,理念是要先行的。

2.园所积极筹建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工作室

对于留守儿童中性格乖僻的孩子,要特别多一分关爱,尤其是班主任和带班老师。如,我们在家访中碰到的4岁半于姓小朋友,母亲外出4年未归,父亲一年回来2~3次,缺失的童年怎么补回来?孩子画了许多画,一张一张都能讲出故事来。有时他会下意识对着奶奶喊“妈妈”。类似这样的孩子在县域各个幼儿园还有许多,令人心酸,也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作为孩子的老师,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再如,在某农村园所中,有个3岁多的王姓小朋友,长期跟爷爷生活在一起。一学期来,我几乎没有看到孩子开心地笑过,她哭时喊出的第一句話总是:“我要爷爷!我要爷爷!”她单亲并留守,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幼小的孩子,总是愁容满面,抑郁,看不到一点稚气和天真。心理疏导对这些孩子是十分必要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李亦菲的调查报告《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指出,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而只要保证每周1~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就会明显下降。

我们除了做好父母的工作外,心理疏导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谈心、交朋友、家访、互送礼物等,都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打动他们的心。

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包括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个相互制约的过程。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是,在幼儿园,教师在留守儿童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应尊重留守儿童的个体差异,学会倾听其心声,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双向互动。

3.引导家长及整个家庭成员转变观念,提高育儿素质。加强家园互动,理念贯通,步调一致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的文化素养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经济需求价值观和孩子的亲情需求价值观如何协调统一,找到平衡的支撑点很重要。

对于幼儿园教育,家庭资源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做好家长的引导、宣传与培训,转变观念,达到家园互相配合,理念贯通,步调一致,教育才能出成果。这是求同教育的一大模式。面对留守幼儿群体,家园沟通互动应更进一步,只有下功夫改善内在的心理环境和外在的人文环境,只有走心达到共鸣,留守幼儿的关爱才能落到实处。

4.改善生存的人文环境,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说明环境对人的影響非常大。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并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著名论断,从侧面揭示出环境与可持续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的农村,闲暇时节打牌、下棋、打麻将成风,有些代养监护人迷恋棋牌室,时常把放学按时接孩子的事都忘了。而没人接的留守孩子时常眼巴巴地看着身边的小朋友一个个地被接走。在这个漫长的等待中,孩子的心理是复杂的,是很容易受伤的。丰富文化生活,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生存土壤不失为好的出路。

5.多开展绿色有氧活动

在农村,天然环境淳朴,多开展户外有益活动,融入生活,融入大自然,让天然的氧吧滋养孩子的胸怀,陶冶孩子的性情,让阳光照进每个角落。如,户外游戏,亲子运动会,唱歌故事展演,春夏秋冬四季远足郊游等。

另外,园所社区可开展一些接地气的活动来加强爱心传递。如,我园在春节前为全园留守儿童举办了跨年迎新集体庆生日活动,孩子幸福无比,收效特别好。我们做到了家长缺位但爱不缺失。同时在眉县电视台《教育时空》栏目组的支持下,一经播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对留守家庭是一个很好的唤醒,对促进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6.加强社会宣传,争取社会力量的帮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作为幼儿园,虽然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但家庭和社会更责无旁贷,只有大家携手帮扶,才能共同解决好这一问题。所以,在我们力量薄弱的时候,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家庭和社会的更多团体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大家共同献出一份爱、一份责任,相信留守儿童会健康成长,会成就未来。

7.倡导父母就近就业是根本

如,各乡镇现在就地发展起来的种植(猕猴桃种植园、樱桃草莓种植园)、养殖(土鸡、生猪等养殖场)等绿色经济产业链和部分手工业是很好的方向,减少了部分留守幼儿的出现。我们渴望农村经济发展转型,农民返乡潮来临。当然,这也需要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帮扶。

四、留守幼儿的问题是严重的,但也要辩证地去看待,要走出留守幼儿的教育误区

由于缺乏成长引导,留守儿童问题是严重的,但也要辩证地去看待:

1.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问题儿童,关爱也要区别对待。

2.农村教育存在严重的城市化趋向,不能让家长片面追求知识教育的错误观念牵着走,形成教育困惑,而不注重人格塑造。

3.物质不能凌驾于理念之上。物质满足超过情感投入,或老母鸡式的呵护,都应引起足够重视。

4.教育是时不我待的,如果错过了开花期也注定会错过结果期,孩子是等不起的。

5.校园教育不是万能的,家庭自身内化“留守问题”才是根本。

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半留守”状态的幼儿教育问题,关爱行动依然还在路上摸索着、前行着。园所、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各尽其责,才是上上之策。

参考文献:

[1]聂茂,厉雷,李华军.伤村[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04.

[2]赵祥麟.杜威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05.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留守幼儿园儿童
爱“上”幼儿园
农民工法律问题的研究
在城市“留守”的孩子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