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猜读法读文言文
2017-06-28张莉
张莉
中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训练或检测中,常常会碰到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对这些“拦路虎”,有的学生胡乱应对,也有学生干脆弃之不管,影响了对文章的理解。其实在文言文阅读中,我们试着用用猜读法,或许能解决一些问题。
所谓猜读法是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根据语言环境,推测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意思的一种阅读方法。我们以下面一段文章为例,具体说明猜读法的应用。
斗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公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四境盈垒,道馑相望,盗贼伺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这是一段比较难懂的文字,因为里面有一些实词比较生僻,它们像一个个沟坎,让学生无法把前后的意思连成一个整体。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谈猜读法的应用。
一、通过确定词性来理解词义
比如要理解“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这个句子,就要先弄清“速”字的含义,“速”字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解释,但如果学生没有学,或者已忘记,要分析它的含义可以从确定它的词性入手。从“速怨于民”的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速怨”为动词性短语,进而确定“速”是动词,一个“蓄聚不厌”的贵族从老百姓那里“速怨”,肯定是“招致(招来)怨愤”的意思。又如文中“公马足于称赋”一句,因为“称赋”用在“足于”后面,我们可以断定它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结合我们已有的对“称”和“赋”(税赋或兵赋)的理解,就可以确定“称赋”为“满足兵赋”的意思。以此类推,“公货足于宾献”中的“宾献”是“馈赠或进贡”的意思。再如“至于今秩之”这个句子,“秩”一般是名词,但它后面带了宾语“之”,那我们就能确定它为动词,结合前后内容,进而可以推测它是“把……当作规矩(定例)”的意思。
二、通过词句之间的关系推测词语的含义
比如“夫马邮则阙于民”,由句子中的“则”字,我们可以看出前后半句为假设关系。句式为“如果马怎么怎么的,那么老百姓就缺少了”(“阙”是“缺”的通假字,学生都知道)——老百姓少了,肯定是被官方征用多了,据此可以判断“邮”的意思是“超过标准”。又如,“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一句,“旷”字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民”与“我”通过“而”字构成了对比关系,“我”富有,那么“民”必然是貧苦,这样一分析,“旷”的意思就出来了。
三、通过情节推理来判断词语的含义
比如文中“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一句,“羞”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有同学只看字面意思,把它理解为“羞辱”,那就闹出笑话了。试想,作为一国之君,对一位体恤民众,清贫到无隔夜之粮的大臣,怎么会羞辱他呢?那不是昏庸透顶了吗?成王听说子文“朝不及夕”,就把“脯”和“糗”来“羞”子文,这“羞”肯定是“赠送”的意思了。又如“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一句中的“出”字如何理解?我们根据情节知道,子文是一个“逃富(逃死)”的人,希望“庇民”而不是“取富”,那他必然拒绝钱财,所以当成王“出”他之禄——提高他待遇(增加他的钱财)的时候,他要逃走,直到成王不这样做了,他才回来做他的官。由此推测,这“出”就是“超出即增加”的意思。原来,子文是因为害怕成王多给自己俸禄才逃走的。
根据情节推理来推测词语含义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苏秦游说秦王没有成功)归至家,妻不下纟壬,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这个句子,“纟壬”的意思是什么?乍一看,真不知道,但只要我们分析一下情节,它的含义就出来了,因为古代妇女的职责多半是干家务活,如织布、浆洗、做饭、打扫之类。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回家受到什么样的冷遇呢?嫂子不做饭款待他,妻子不下“纟壬”接待他,前者好理解,后者说妻子不从“纟壬”上下来,他妻子那时正在在干什么?要从哪里下来?结合古代女子的工作特点,我们很自然就知道苏秦的妻子当时正在织布,这“纟壬”就是织布机的意思。
当然,要真正读懂文言文,还是要靠平时的积累,在多读多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我这里所说的猜读法只能作为“救场”而使用。如果有同学忽视平时的训练,读文言文一味靠“猜”,想走终南捷径,那就大错特错了。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