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
2017-06-28秦威
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其具体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2)实事求是是利学精神的基本要素;(3)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4)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寨。
在考察贯通张天福70多年的茶叶科研与茶学思想中,利学精神是一条值得研究的主线。因为在反映张天福治学、进行科研、参加生产工作各个时期的文献资料中,都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本文对张天福科学精神进行专题研究。
师出名门:青年时期严格的学业训练
科学精神并先天非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后天学习培养而获得的。因此,在研究张天福的科学精神的来源,必然要考察他在青年时代的学习与成长过程。
1929年,19岁的张天福参加协和大学的入学考试,以优秀的成绩被录取。福建协和大学 (Fukien Christlan University)是20世纪上半叶位于福州的一所教会大学,是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学院的前身。协和大学有一条著名的校训——“博爱、牺牲、服务”,正是这条校训引导了张天福一生的成长道路。
在张天福的访谈中,人们多次听到令张天福终生难忘的第一堂课的故事:
美国哲学课教授斯考特出了关于“课桌的宽度”的问题,当同学们根据自己对桌子的目测作了回答后。斯考特却要求同学们用尺子量桌子,使同学们发现了目测与测量之间的差距。因此,斯考特说:“请大家永远记住,从事科学事业,不能有丝毫差不多的想法,必须严谨,凡事不能想当然”。斯考特朴实无华的教诲,科学严谨的学风,令张天福受益终生,他将此话作为自己务实的生活作风与精确的科学态度的座右铭。在其一生的教育、生产与科研工作中,张天福也经常用这句话来以告诫晚学后辈。
在协和求学的一年中张天福努力学习,成绩优异,1929年,张天福在协和大学读完第一年,因为教会大学的学分可以通用,他选择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学习园艺专业,从此与农业结伴终生。
金陵大学也是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品德上,金陵大学对学生要求一向从严,金陵大学农学院历
史悠久,初创于一九一四年,开国内四年制农科先河。农学
院创办宗旨在于“授与青年以科学知识和研究技能,并谋求我国农业作业的改良、农业经营之促进、与农民生活程度之提高。”它的主要特点也是教学、研究、推广的“三一制”,重在联系中国农业实际,不尚空谈。其中对推广一项尤为重视,师生足迹遍及全国十多个省的农村,受到各地农民的欢迎。金陵大学在有志于攻读农科的青年学子中享有盛名。
进入金陵大学后,张天福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希望用一身学识改变祖国的贫困落后面貌。而金陵大学的教学使张天福收益非浅,金陵大学的教师十分重视启发为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各系科教授都十分注重社会实验和调查实习,农学系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连一些老教授都不辞辛劳,骑着自行车带学生到乡间进行实地教学。在这样一个学以致用的环境中,张天福形成了很强的实践意识和严格的求是精神。
追根溯源:对先进技术的努力学习
从金陵大学毕业后,张天福回到协和大学开始了他的茶学研究。他专注于茶叶事业,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为家乡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凭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坐言起行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建立农场基地,为筹办农学院准备条件。在随后的三年中张天福在做实验室助教与管理农场之余,广泛收集福建茶叶的资料。1934年夏天,张天福得到校方的资助,利用暑假的时间去日本与台湾做茶学考察。
他在国内收集海外茶业资料时,就已经了解到,日本在茶业的产业化上有突出的成绩,因此他充分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每天都泡在东京图书馆里查阅各种茶叶资料,或是到有关机器厂了解茶叶机械的研究与生产情况,他还安排了不少的时间去农村考察茶叶种植与制作的情况,他发现日本的茶场十分重视运用新的栽培技术,因为日本冬季寒冷气温低,茶树在冬天生长缓慢,为了使茶叶早发芽而且能保持嫩绿,日本的茶业技术人员就在茶树上覆盖上塑料薄膜,而且日本的茶叶生产已经进入了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时代,茶厂环境十分整洁,生产严格按程序进行,大量使用各种茶业机械,使得产品质量稳定,产量大,对照当时国内落后的茶业生产,张天福的心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心中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中国的茶叶生产一定要走机械化与产业化的道路,一味地固守传统生产方式,只能使茶业更加衰落。他决定今后如有机会一定要走出书斋,亲手创造现代化的中国茶产业。
中国是茶的故乡,但当时中国的茶业在国际上已经因为产制技术的落后而受到排挤了,作为一个现代茶业科学工作者,张天福身负改良中国茶叶的重担。通过在日本的考察,推动了张天福实施茶业生产机械化的奋斗目标。他希望在引进国外先进制茶机器的同时,能为中国广大贫苦的茶农设计一种简便使用、投资低廉的机械设备,使落后的制茶业得以初步改进。
第二年,张天福又参加了对台湾的产业科学考察。他对台湾制茶业的科技进步特别关注,注意到台湾“组织制茶公司,倡用机器,设立茶业共同贩卖所、茶业试验场、茶业传习所、模范茶园等,以謀台茶之改善与进步。”在考察中张天福看到台湾茶的制造技术虽然最初是从祖国大陆传入的,但随着西方工业发展,也已开始使用制茶机器了,而且当时台湾总督府鼓励茶农使用茶机,已日见普及。张天福为此深入调查台湾乌龙茶的制作方法,在这里他看到机器生产在乌龙茶制茶业上的一场技术革命,这对形成张天福现代茶叶制造产业化的思想是大有益处的。
从着想如流: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与实践
1940年1月份,张天福来到负有盛誉的武夷岩茶产区崇安,创建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总公司合资创办的福建示范茶厂。在几年前通过考察日本与台湾的茶产业,他已经认识到,散于民间的茶业是没有发展前途与市场优势的,只有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才能引进大型生产线,使不同品种有统一的产品规格,保持稳定的产品质量,创造有市场影响力的品脾。因此,武夷各岩所产茶叶在总厂集中制造,分级统一包装是张天福的心中的一个大型茶产业规划,他将从茶园开垦、茶树种檀、管理、采摘开始,形成完整的生产线。
福建示范茶厂在监理会领导下,总厂设总务、技术、业务、会计四个科,职工分为办事员、会计员、助理员、雇员、技工、雇工。技术科设技师、技术员、技术助理员、练习生。福建示范茶厂组织机构健全完善,成为福建茶产业的主力。
张天福不但要求福建示范茶厂在生产管理上合理与健全。而且在茶叶生产上要有一个完整的程序。因此他,关注从种檀到制茶的每一个环节,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最佳,环环相扣,这样茶产业才能做到最好。在生产上张天福重视改良技术,对于传统上种种不合理的制茶方法,引进科学方法,加以指导,以改善品质,提高闽茶地位,他采取了几个措施:
分级收购毛茶:收购优良毛茶是改进茶叶品质的根本,福建示范茶厂设立后,张天福一上任就通知各分厂与制茶所,要求他们在收购毛茶时应严格分级审验,品质稍差的茶叶,一律拒绝收购。审验时由技术人员会同茶师认真审评,按总厂拟定的审验标准,对茶叶条索、色泽、番味,水色、滋味、叶底、火候等各项指标,严格比较,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限制收购.所有毛茶样茶,都要装罐保藏,以备日后比较之用。这一项措施的实行,使福建示范茶厂的茶叶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也使当地茶农认识到种好茶制好茶可以卖到好价钱,提高了他们种好茶、做好初制茶的积极性。以销售促生产,是张天福企业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改善精制技术:张天福非常重视茶叶的精制,因为这是关系到武夷山岩茶品质的关键环节。在改善精制技术方面,最重要的是对毛茶的再加工.视其不同等级,分批烘焙,由于改良了对茶叶的筛分方法,提高了拣剔标准,根据采摘时间的迟早做为分批的标准,匀堆力求均齐等。因此,在当年第一个制茶季节结束时,各分厂与制茶所的各项工作已获得不同的成绩,如福鼎分厂在茶叶拣剔上非常突出,福安分厂对茶叶分批做的很合理,政和制茶所进行一人三筛的实验获得成功,张天福总结了这些经验,及时给与推广,要求各单位日后照此办理,并继续努力。
制茶应用表格管理:在福建茶叶生产中,张天福之前尚无正规的企业科学管理,传统的茶业生产,多以经验管理为主,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数宇,一般仅有帐房的简单记录。张天福是接受现代科学管理思想训练的科技人员,特别注重科学的管理,他要改革传统茶业粗放的管理方法,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因此,他在福建示范茶厂制定了“收购毛茶数量价格报告表”、“收购茶叶数量价格报告表”、“湿毛茶烘成千毛茶报告表”、“干毛茶装箱报告表”、“茶叶包装材料报告表”、“茶叶复制改装报告表”、“预算量及实制量比较表”等各种表格,分发至各分厂,要求在生产中填报,由于充分掌握了生产数据,因此对各单位制茶的产量质量及有关材料了如指掌。
改良茶叶包装:张天福对于茶叶生产的要求是总成系统的,他不但重视种植与制作,同时也重视产后的贮运环节,因此要求各分厂与制茶所制成的茶叶,必需按照茶叶包装规定办理,而价值较高的茶叶,其包装材料要特别考究,如武夷岩茶及正山小种用白铁皮为包装箱,在山上的茶厂装入茶叶后,立即用锡条焊封口,此为当时全省箱茶中所仅有者,这样封装的茶叶运到山下的茶行,按交易的需求开箱评审分装,可以保持与刚制成时相当的质量。因此各厂均重视这一环节,并进一步改良了工艺,如福鼎分厂就研究使用骑钉及木箱角包铁,此外由锯木厂提供机锯标准的茶箱箱板。
改善厂房管理:由于福建茶叶生产传统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农生产,一口锅,一个炉,一个工棚就可以制茶了。但张天福心目中的茶厂是一个以规范的厂房与设备组成的企业,他建设这个示范茶厂就是以示范推广企业生产为目标的,因此,他不但在厂房建设上找专业建筑商承建,而且重视厂房设计与设备管理,如工作时间厂房中的光线是否利于工人操作与观察,小型工具配备的位置是否方便于操作。这些考虑充分体现了张天福企业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的思想,他知道只有充分体察工人的感受,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生产力,而又不损伤工人。
精益求精:推广茶叶生产新技术
上个世纪50年代,张天福被打成右派,这虽然是张天福人生道路上一段不幸的历程,但张天福却以开阔的心胸对应此不幸之旅,而且善用这一段时间,投身到科学调查与研究之中,而他不幸之万幸的是,由于他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人员,所以能列入黑名单的理由也只是所谓的历史问题,因此,那些革命的人们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张天福,这也是张天福能够在逆境中专心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农村劳动了二年之后,农业厅因茶叶工作需要,将他召回福州并要求他继续承担全省茶叶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而张天福也带回了一项新成果,茶园的新型耕作方法——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
在几年中,张天福深入各地茶区作了大量的指导与调研工作。当时各地也十分重视茶业生产,大量垦辟茶园。但张天福在各地的調查中发现,很多地区所开的新茶园符合高质量标准的并不多。有的是顺坡种植,有的用芒萁草皮砌叠梯壁,没有筑梯埂,台面不等高,翻土不够深,不开排蓄水沟,加之管理粗放,结果是梯壁不牢固,水土、肥分流失,甚至冲坏了山下良田,茶树生长不良,影响到茶叶产量。因此张天福意识到要使茶叶生产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抓好茶园开发这个基础建设。张天福在各地茶区里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发现各地不少群众的传统做法值得借鉴。在经过调查研究与总结之后,张天福提出一个以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为主导措施的技术方法,随后他就在一些茶区进行实验,这种由茶区技术员与茶农实践经验相结合,又在实践中经专家总结提高的系统经验,受到各地茶区群众的欢迎。从1962年返回福州到1967年的五年问,张天福除了参加“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这个课题,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技术工作,如关于福建白茶的调查,龙岩斜背茶的调查、推广连续三锅杀青技术等。
文革期间张天福再次下放闽东地区,但他再次利用这个机会在茶区推广绿茶机械化生产,改进制茶工艺,使茶叶品质显著提高,但是,张天福热心推广的机械制茶,在起先的一段时间里受到当地茶农的抵制,因他们已经习惯于数百年来世代相传的手工制茶方式,一是对机械制茶技术的不了解,二是担心机械会抢了人工的饭碗。其中最典型的一次是张天福到南阳公社向茶农推广绿茶杀青机,他送机器上门代为安装试制,但茶农们非常抵触,再三通知他们来观看,但没有人来,张天福只好请村干部帮忙,带上机械设备,亲自到在当地有一定威信的茶农家中反复做思想工作,现场演示,张天福的诚恳与执着,终于他们愿意接受这些新事物,在他们的带动下,做通了广大茶农的工作,才使这种机器得以推广。
集思广益:制订茶叶评审规范与程序
张天福认为对茶叶品质的审评贯穿于整个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与贮运的始终。审评能够对从茶树品种、栽培,采制以及包装贮运等一系列活动对品质的影响做出客观的鉴定,从而指导生产,提高茶叶品质。与国际上传统的咖啡、酒、香水的评审一样,中国茶叶的审评方法一直采用感官审评,但张天福认为应逐步推动更加科学公正标准的理化审评。由于当前尚采取感观审评法:因此张天福认为茶叶审评人员,必须具备制茶的基本知识、丰富的评茶经验、灵敏的嗅觉、味觉与视觉,同时还要熟悉各种茶的品质规格与产销等情况。张天福十分重视审评设备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张天福根据他数十年评茶的经验结合茶界与民间的传统做法提出一整套茶叶审评方法。
张天福很注意在实践中吸取各方面的经验与反应,逐渐充实审评的程序。在传统的审评过程中,是多位评茶师共用一个汤匙来品评茶汤,在50年代后因提倡讲究卫生改为每个评茶师各执一个汤匙品评茶汤,但到了70年代有人提出,由每个评茶师各执一个汤匙从汤碗中取茶,再直接人口品评依然不卫生。张天福就决定改为每个评茶师各执一个小茶杯,使用每碗单用的汤匙转盛茶汤入小茶杯,最终形成了为当代茶界所广泛使用的标准品评方式。在张天福的指导下,来源于民间的茶叶审评形成了一套标准的科学方法。
八十年代以来,福建省每年都举行一次茶叶品质评比活动,张天福均当任评委会主任。张天福在审评花茶时,一般都要三泡,密码闻香排序一致不乱,准确无误,他连续3年发现福鼎茶厂生产的花茶有一种特别的“福鼎味”,这种味道实质是焖青味。针对这一问题,张天福要求有关单位深入福鼎调查,找出原因。第二年春茶期间,福建茶叶公司到福鼎的白琳、湖琳等生产区进行调查,发现福鼎茶叶采摘比较嫩,同时没有经过摊凉就立即杀青,而且杀青工艺多以焖杀为主,所以在毛茶形成时就有焖青味。经与县里的茶叶技术人员研究,请县茶厂的人员深入茶区指导,采取有效措施,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88年将“福鼎味”彻底解决了,张天福知道后非常高兴,他说:“我们搞审评的,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就要到生产加工中去找原因,找到原因就要帮助茶农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知难而上:”正交法”破解百年难题
“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的研究”的关键点是找出每种茶叶生产中最合适的温湿度配合。怎样找出这一组数据,人们提出了各种方法,最后张天福决定使用:正交法。
正交法是科学实践法中的一个经典的方法,虽然比较繁琐,但在解决排列组合条件过多的用例是有效的。可把各个条件组成一個正交矩阵来减少用例并达到最佳的覆盖。这个方法提供了一个详细而又规范的实验程序。与此同时,科学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随着科学研究活动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综合性特征,表现为科学工作者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单个的科学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任务。因此,互相尊重、虚心谦让的协作精神成为现代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乌龙茶生产中,温度从低温到高温,湿度也列出不同的值,它们的每一个交叉点都要进行对比,工作量巨大,程序繁琐,但这种数据又是最真实与科学的。张天福提出每一组数据都必须真实、经得起考验的要求,生产一批乌龙茶需要24小时以上的劳动,每批试验几十个样品,每个样品都有一个试验号,这个试验号跟随着茶样走:一个样品在加工的每一个过程中,根据实验要求就得扦取8次以上实验样,如生化样、水分含量样等,每天一个班有4个对比,二个班有8个对比,张天福从乌龙茶原科的安排与组织,到试验的设计(不同温度、湿度的单因子试验、全排列组合实验,不同工艺试验等等),都要避免试验误差。每做完一批试验茶样,张天福都带着青年科技人员进行茶样密码审评,指导他们分析与记录每一个样品的审评评语与各项因子的得分。不但出威果,还培养了一支技术队伍。
在这个项目的研究中张天福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不但组织好研究队伍中的全体成员的配合,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而且努力协调来自政府部门、合作单位与支持单位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这个课题按照“正交法”的实验要求,经历了前后八年时间(包括中间试验),做了三千多个对比试验的数据,开了二百次分析与总结会议,记录了整个课题试验研究全过程,该课题成果于1989年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1990年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天福给与茶界后来人的启示
纵观张天福70年茶叶事业与坎坷人生,他之所以在暮年成就大师地位,固然时代给与他一个补偿的机会,但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科学素质、治学学风与工作作风等个人主观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此主观因素中,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
说到张天福在茶叶科学领域的学术活动和贡献,不能不从张天福本人的勤奋和刻苦谈起。虽然说他最初已经受到农业科学训练,但更在于他本人的兴趣,以及他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所付出的努力,张天福在茶学领域中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在其一生勤奋而严谨的工作中,除了喜爱喝茶之外,他没有给个人与家庭生活留下太多的时间。在张天福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学界对科学精神的主要定义:务实求是的精神、严谨的学风、论证的意识、公开公平的讨论、学术民主等。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是在科学实践中培养的,离开了实践和实验,科学就成了无根之树。同样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必须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离开了科学实践.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如科学精神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真理、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等品质是要在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中紧密配合才能培养起来的。我们对照张天福的为茶叶科学奋斗不息的一生,在他的身上看到四种科学精神的体现:
一是探索精神。如他对民间制茶技术的挖掘、总结与提高,对海外茶叶技术的研究、学习、引进与传播不遗余力,促进了福建茶业的发展。
二是实证精神。科学源于事实,成于思维,善于观察,找到规律,如他根据数十年评茶的经验结合茶界与民间的传统做法提出一整套科学的茶叶审评方法。
第三是创新精神。福建乌龙茶生产千年一技,难脱旧窟,但张天福在“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的研究”中走出的一条乌龙茶产业化大生产的新路。
第四是独立精神。因为科学是一种社会的事业,它研究的是自然界或者人文的社会的现象。但是它是有共同体,是社会行为当中的一部分,它必然就要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制约。那么一般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他必须要有独立的精神,不依附于某种权威或者权势,必须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张天福便是如此。
(本文在写作中参阅了多位茶业同仁的论文观点,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简介:
秦威:“学会杂志”主编、“海峡科学杂志”执行主编,副编审;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福建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天福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茶人之家”理事、张天福传记:“世纪茶人一张天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