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学会科普工作的体系建设

2017-06-28王莉邵珍珍

学会 2017年5期
关键词:科普

王莉 邵珍珍

[摘 要]学会是开展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学会科普工作的体系建设是做好学会科普工作的关键。本文从学会开展科普工作的意义、优势、成效及不足等方面探讨学会科普工作,探索学会科普工作的体系建设。

[关键词]科普 学会科普 科普工作体系

浙江省医学学术交流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是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属单位。长期以来,管理中心承担着浙江省医学会、医师协会、护理学会等29个医口学(协)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并与相关学(协)会联合开展医学科普活动,培育出了多个品牌科普项目,从而也认识到学(协)会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政府、社会的认可度。本文以浙江省医学会为例,阐述学会科普工作的体系建设。

浙江省医学会是浙江省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学会设有79个专科分会,3万多名会员,是目前浙江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社会组织。近年来,学会注重科普工作,致力科普创新,2014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社会团体,是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科协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会科普工作的体系建设,对开展科普工作至关重要。

一、学会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一)开展科普工作是学会的责任与义务

一是学会宗旨明确提出要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二是发挥医生在医学科普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只有真正参与临床工作,独立做出过临床决策的执业医生,才能真正懂得临床工作的意义,明白教科书或者医学文献上表达的意思,了解患者的病症在哪,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二)学会开展科普工作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一是科普也是一种科学活动,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参与,同时医学专家做科普有着天然的优势。浙江省医学会拥有齐全的医学学科门类、丰富的专业资源和强大的医学专家阵容,目前学会已有80个专科分会,涵盖了医学各专科领域,使得科学普及的内容全、知识新,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二是学会可以联系社会各行各业拓展科普工作的视野和渠道,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集成式科普知识;可以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于各种有影响力、有特色的科普活动;可以组织各類专家为政府出谋划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学会科普工作的成效

(一)办医学科普报纸

早在1981年,学会就创办了浙江省第一份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普类报纸——《生活与健康》报,目前仍有大量的读者群,深受老年群体欢迎。

(二)打造医学科普平台

2007年,学会与政府、媒体联合创办了“相约健康”科普电视栏目及延伸产品。2015年,学会联合杭报推出“养生道”栏目,建立“微信公众号”“养生俱乐部”等,使科普从防病治病拓展到养生保健。

(三)举办医学科普论坛

2015年,学会成功举办“首届浙江省医学科普学术大会”,大会呈现了五大亮点:高端的论坛演讲;强大的科普阵容;前沿的融合传播;多方的战略合作;创新的办会模式。

三、学会科普工作的不足

(一)认识不足,工作缺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普及的重要性不亚于科技创新,要把抓科普工作与抓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科普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最近,十八届五中全会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强调要普及科学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的认识还不够到位,造成了工作上的缺位。

(二)科普机构和专职科普人员少

据2012年浙江省科协《增强省级学会科普能力的调研报告》显示,54%的学会还未设立科普工作机构,24%的学会还未把科普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2015年11月,我们对全国25个省级医学会科普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个学会设立了科普工作部门、4个学会配备了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可以看出,科普工作在学会工作中所占的份额非常小,有的甚至没有。

(三)缺少长远规划和品牌意识

近年来,学会开展科普工作呈上升趋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总体上看,还仅局限于任务性、分散性、随意性上,对科普工作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品牌意识,缺少项目运作新模式,因此科普工作不能做到项目化、系列化、持续化、品牌化。

(四)科普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目前,省级学会开展科普工作主要仅限于学会官网、科普期刊和图书、讲座等,因此整合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利用移动互联网以及组织线上线下联动、互动活动扩大科普工作阵地和影响力事关重要,为此我们一定要把“互联网+科普”作为科普工作的新理念和主要手段,努力推进科普事业发展。

(五)缺乏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

科普工作者是一类特殊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工作的效益不直接体现在市场上,也不体现在学术价值上,而体现在社会进步上。目前,为科普工作设立的奖项比较少,加上对已设立的科普工作奖项又宣传不够,因此,影响力不大。要让承担科普工作的效益得到社会认可,必须建立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

四、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建议

(一)开创学会科普工作新模式

随着社会治理结构的日益完善,学会组织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学会的独特优势,激发它们的活力,发挥它们资源集成和信息共享作用以及横向联合优势,坚持以科技工作者为核心,以学会为载体的科普工作新格局。

(二)努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要探索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机制。一是要做好公益性科普。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可以通过科普项目招标、购买服务、委托运作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学会的作用。二是要重视培育和用好产业化机制,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借势借力,通过自己寻找或政府出面牵线搭桥与企业合作开发科普项目,同时,还可以将优质项目进行二次开发,进入市场运作。

(三)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科普信息化成为科普事业发展的时代标志,科普工作应把网络作为一个主要传播手段。所以,科普工作要在原有传播手段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最便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扩大传播,满足现代社会的新需求。希望政府部门协调各方力量,加大对相关项目的指导、整合和提升,促进学会与相关部门、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加大对“互联网+科普”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四)抓好项目运作和品牌建设

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必须以项目为抓手,不能空对空。要重视项目策划、包装、运营和深度开发。要重视品牌项目和科普活动的培育与打造,发挥名人效应和志愿者的作用,加强资源整合,占领科普制高点,赢得话语权,扩大影响力。

(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做好科普工作需要有懂科普、有热情、能奉献的科技工作者積极参与,特别需要科普大家、科普专家参与。要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把自己的成果科普化,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引导科技工作者担负起社会责任,建立社会价值评价体系,完善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卡林加奖”,就是科普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另外,各省也可有这方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事业。

参考文献

[1]周丽,冷冰,郑亚洁.科技新态势下学会科普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学会,2016(2):62-64.

[2]关峻,张晓文.“互联网+”下创新科普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4):96-101.

[3]王莉,邵珍珍.三位一体 搭建科普工作新平台[J].学会,2014(12):58-60.

[4]邱成利.推进我国科普资源开发与建设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5(5):1-6.

猜你喜欢

科普
胆囊结石的科普小知识,你都知道吗
对抗肿瘤,营养“给力”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科普侠:古代历险(六)
科普侠:古代历险(五)
科普侠:古代历险(二)
科普侠:古代历险(一)
科普侠:古代历险(四)
科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