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交换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社团志愿者动员机制分析

2017-06-28周爱萍黄巧爱

学会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

周爱萍 黄巧爱

[摘 要]志愿者服务是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先进产物,满足了人们想要对他人以及社会表达责任感的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更是成为其中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本文尝试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分析福建江夏学院博爱协会的志愿者动员机制,通过分析博爱协会与志愿者的社会交换过程,了解志愿者社团的运行机制和动员机制的物质基础,探讨志愿者参与服务的起因、目的以及坚持的动力,动员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服务活动,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也为其他同类志愿者组织提供志愿者动员的经验。

[关键词]社会交换理论 大学生志愿者 高校社团 动员机制

福建江夏学院博爱协会成立于2012年10月26日,是以呵护爱和服务社会为基础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成立的第一个公益类社团,接受院党委和学工处的监督。博爱协会一直秉持“用心交心,以爱博爱”的宗旨,坚持“自愿参加,持之以恒”的原则,实现服务社会和锻炼自身的有机结合,创造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努力践行志愿者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汇关爱,助杏坛,济贫困,打造中国大学生之慈善公益品牌。协会先后多次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志愿活动,与其他协会的相关社团以及社区和福利院等慈善场所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的关系,如“爱心捐衣”“情暖最美夕阳”“与爱同行”“花满榕城迎青运”等系列活动,赢得了学院领导和同学们的高度赞誉。协会先后获得学校“优秀社团”称号和“精品立项” 优秀奖与二等奖的荣誉。博爱协会在发挥其优良传统,服从最初宗旨,不仅注重加强自身建设,还带动其他相关社团为实现“让爱洒满人间”的目标而奋斗。本文尝试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博爱协会的志愿者动员机制,从志愿者动员的角度探寻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路径,希望对我国其他高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有所启发。

一、社会交换理论与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社会交换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是一种兴起并流行于“二战”后的西方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理解人际间的互动行为可以和理解商品的交换行为一样来进行分析,这种交换既包括有形的物物交换,也包括无形的精神交换,比如服从、遵从等无形之物。人们在交换中的行为是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选择对自己有吸引力的“商品”进行交换的,也就是在交换行为过程中,互动主体双方是理性的决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交换论就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大师彼得·布劳(以下简称“布劳”)的交换结构论。布劳认为,社会的微观结构(群体)起源于个体由于期待社会报酬而发生的交换。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各自的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东西。同时,他认为社会交换大致经历 “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冲突)”这样四个阶段 [1]。

(1)吸引。吸引是社会交换的前提条件,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互动中的一方期望与人交往获取报酬,同时能够向期望互动的一方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让对方也愿意同自己交往。如果双方都有交往的倾向,交换行为就会发生。

(2)竞争。竞争是社会交换得以实现的途径。在交换关系中,互动各方都尽力显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 [2]。

(3)分化。随着社会交换当中,人们提供的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种类等的不对等,社会行动者之间就会出现地位分化。那些在交换中占有较多且质量较高资源的社会行动者就容易处在吸引他人、被人尊敬的地位,而另一些人则因为资源的缺乏需要向互动中的另一方以依从作为回报。布劳指出,依从是价值最高的报酬,这样那些在交换中拥有丰富或稀缺资源的人就对没有什么资源作为回报的人就拥有了权力。

(4)整合(冲突)。布劳指出,整合和冲突的倾向是由群体中的权力等级结构导致的。权力结构在交往过程中具有整合群体的作用,已经固定下来的权力结构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基础。此时,互动双方只要按照自己的地位角色行事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有利于竞争和摩擦的减少,进而促进群体整合[3]。但是,一旦出现某些情况,比如群体中的一些成员不需要互动中的另一方提供的资源或者群体本身的报酬结构发生变化,都可能使得某些参与交换的个人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从而逐渐瓦解合法性权威存在的基础。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社会系统当中的一分子,都只有与其他社会主体互动才能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才能实现组织的可持续运作。高校大学生社团同样只有在社会资源的不断输入下才能良性运行。高校的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从高校社团所需的人力资源来看,组织是建立在大学生无偿奉献的基础上。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在交换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社团也需要向社会公众付出“酬劳”,只有在交换双方互惠互利的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社团才能持续获得组织运作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而高校大学生社团所提供的“酬劳”更多的是无形资源——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要。同时,大学生的需求也是多样性和有层次的。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其中自我超越的灵性成长需求是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这样高校学生社团与大学生之间的社会交换模式便建构起来了。在此交换模式中,高校大学生社团以满足大学生某种心理与社会需要为“酬劳”与大学生交换其发展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在这个社会交换过程中,高校大学生社团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即高校学生社团动员社会公众成为组织的志愿者,为社团开展活动出钱出力。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交换实现了多赢的格局:一方面,这种交换满足了大学生的参与活动和为公益事业作贡献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社团获得了自身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以及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交换过程中博爱协会与大学生志愿者的互动建构

高校大学生社团依存于社会系统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又是独立存在于社会系统中的,是大学生群众自治组织,是校园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道风景。它需要通过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合作和竞争来保持交换性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交换性的关系不仅存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由于资源分配不均所产生的分层,为了寻求更多的利益和资源而导致的流动,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获得共同的利益而采取的社会合作,为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引起的竞争和冲突中,更存在于与外部环境所进行的互动和交流中。大学生志愿者想要通过服务社会来抒发自己对服务的热情,展现对社会的责任,在志愿服务事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表现最好的自己,使自己更具有价值,这样不仅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且也培养了自身的独立人格,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所以可見,通过社会交换,才能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变废为宝,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发挥最大的效用[4]。

本文以福建江夏学院博爱协会志愿者动员机制为例,分析大学生社团组织与大学生的互动行为,所以本次调查范围确定为博爱协会的全体成员。以博爱协会各个年级的志愿者为调查对象,调查总数大约为115多人,数目略小,所以采用总体调查的方法。实发问卷 115份,共回收107份,有效率为93.04%。本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如表1。

大学生愿意参与社团志愿服务出于各种动机,其中“寻求社会价值认同,适应社会”和“结交新朋友,发展人际关系”选项高达51.5%,可见大学生的社交需求尤为强烈。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校园生活的经历就是进入社会的资本,对于大学生来讲,就业是其目前面临最重要的抉择,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在展示自我的同时,结交朋友,加强社会联系,以此来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通过组织的培训,使自我得到成长,增加其进入社会的资本,从而更好的立足于社会职场中。

選择“实践理论知识,提升自我素质”和“寻求乐于助人后的满足感”的大学生占33%,显示大学生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向服务对象提供关爱,或者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所获得的赞赏、认可和尊重,会使其感到自己的重要性。一个总是被动体验生活的人,称不上活出自己,只有你主动、积极地享受生活,分享经验,感知社会,你才发现这个过程的美好,在享受服务所带来快乐的同时实现自我的抱负。

选择“学校评优评先的条件”和“获得一些物质奖励”的志愿者占15.5%,表明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满足自我物质需求的比例较小。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想获得的心理需求远远大于物质需求,所以博爱协会在动员志愿者过程中应该多采取精神激励。大学生高校社团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高校社团通过一些社会互动和激励吸引大学生,使其成为志愿者,以此来获得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在社会交换过程中,那些需要被照顾的“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得到了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抚慰;大学生在提供社会服务时,学会关爱他人,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自身素质,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5]。与此同时,高校社团运行机制也得到完善和发展,社会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实现了多方共赢。

博爱协会的志愿者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骨干的资深志愿者,即组织中的干部领导分子,为管理并指导志愿服务活动起到统筹监督的作用;二是固定志愿者,主要通过大学生招纳的干事组成,服从领导的安排,协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流动志愿者,即会员,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参加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活动。博爱协会主要通过招募志愿者—组织培训—开展活动—总结交流的流程开展活动。博爱协会在组织纳新、培训提拔以及使用志愿者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社会交换。博爱协会希望志愿者能够享受每一次的服务,通过在培训中提供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我有所收获和感动。博爱与志愿者的社会交换过程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和整合(冲突)四个过程[3]。

(一) 吸引

布劳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从事社会交换,是因为认为自己会得到社会报酬,而这种认知被称为社会吸引[6]。要想获得其他人手中你所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有足够吸引他人眼球的筹码,而你手中的筹码越具有说服力,你就越有机会和概率选择和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生活就是一张由各种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社团关系等结成的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网上交错纵横的一个小点,每个人都通过其中的网络与其他的点进行互动,从而发生关系。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社会人”[2] ,这种假设认为在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中,越来越体现出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可贵之处,正如大多数的人认为,公司好的竞争合作氛围,远远要比它所能支付的报酬能力对于求职者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所能提供给人们的是有别于物质所带来的舒适感和团体荣誉感,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态度。而正是这种彼此融洽的氛围,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满足了人们渴望社交、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由此可见,心理上的报酬比物质报酬更让人垂青。

博爱协会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自发组织起来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博爱协会招募吸引志愿者参与这个大家庭,主要是通过纳新大会,这就需要福建江夏学院的学生广泛地知晓并且熟知博爱协会,因此博爱协会必须通过宣传,吸引大众的眼球,打响品牌。根据调查显示,如表2,学生主要通过协会宣讲、海报和微信微博上的资讯了解博爱协会,两者比例相加高达95.3%。可见,社团的组织者在宣传时不仅要将宣传内容具体化,还要将宣传方式多样化。在传统的海报、传单、宣讲下,对该协会的品牌服务项目,如“爱的分贝”走进新希望康复中心与聋哑儿童交流,表现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引起了大家的情感共鸣。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协会还需建立以大学生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为纽带的志愿服务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协会,并加入志愿者服务的队伍中来。

为了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博爱协会向新成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还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向其提供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奖励,如评优评先,完善志愿者的权利,完善志愿服务规划、招募、培训工作,使志愿者能够物尽其用,各尽所能。博爱协会以人为本,励志做到尊重个性,听取意愿,保障每一位志愿者有选择的权利,努力营造一种和谐向上、公平正义的氛围。

(二)竞争

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促使人们尽可能地展现出自己所能提供的报酬,迫使他人按照互惠的规范,甚至更高的报酬作为回报[7]。竞争是社会走向进步的必经途径,它在鼓动个体不断发展的同时,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它通过影响个人主观思想,进而产生特殊的效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就是竞争所产生的化学作用。在竞争中,你会发现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适应每个时段的要求,学会灵活应变,融会贯通,学会了解对方的优缺点,以及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之处。与社会上其他志愿者组织,如全国青运会志愿者,或者是西部大计划所招募的志愿者不同的是,博爱协会的志愿者只要有一颗想要为社会服务的心,不局限于志愿者的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等,都可以加入到协会这个大家庭中来,将爱延续。博爱协会会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专业素养、技能特长以及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相适应的服务岗位。然而,在志愿者向社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自然就会形成竞争,因为在这过程中志愿者的投入程度、态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价值都是不同的,博爱协会根据志愿者自身产生的效果来评估、提拔骨干成员,这就跟企业中所提到的绩效管理有着相似的原理。博爱协会通过借鉴企业管理学的模式来分析问题,制定目标,培养管理专业人才,分阶段地培训志愿者,提拔积极性高的志愿者,使其能够独当一面,成为骨干成员。与此同时,博爱协会在抓住志愿者中坚力量的同时,还要注意激励其他的志愿者,并向其提供相关专业培训,完善各阶梯式的奖励机制。

(三)分化

由于交换各方所拥有资源的多寡、质量高低不均衡,交换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分化[7]。博爱协会是一个积极向上、富有人文情怀、注重彼此之间交流的组织,在组织中相比于竞争,更多的人提倡合作,但尽管如此,博爱协会内部也存在矛盾。因为资源的有限性和欲望的无限性,导致组织中的人员拥有的资源存在着就较大的差异,从而产生竞争,其结果就会使组织结构分化,资源相对丰富的人则具有优先选择的权利,可以自由选择交换对象。为此,博爱协会会将那些充满斗志激情,并且投入更多有专业涵养的志愿者提拔为组织中的干事,并为其提供更多的锻炼和培训的机会,因此这些干事所掌握的技能要多于一般志愿者,他们不仅熟知志愿者基础服务知识,掌握志愿服务的相关技能,还熟知培训、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过程。志愿者通过整合组织资源,进行最优分配,实现组织目标。

(四)整合(冲突)

布劳认为,群体中的权力分化,造成了两股相互冲突的力量的两种倾向,即整合的倾向、对立和冲突的倾向。他认为,权力的分化雖然造成了潜在的冲突,但是这种潜在的可能性被一系列将权力变成权威的力量所控制[8]。交换的双方所拥有资源的不平衡,会导致权力的分化。博爱协会中各个成员经过反复、多次的互动和交往,会将资源的不平衡转换为权力的等级形式固定下来,这就形成了博爱协会以主席团为核心,实现领导和决策的志愿者组织体系。他们相对于组织中一般志愿者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协会的管理和建设,在志愿者服务活动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热忱度和积极性会更高。由于组织中的领导通过交换自身的资源而获得相对的权利,得到了大多数成员的认可,因此大多数志愿者愿意支持和听从组织的安排,这就使得组织的运行上得到了合法化,因此组织中的每个成员有了自己的角色,也就会获得相应的报酬,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大学生志愿者要面临毕业后的就业压力,他们所追求的需求也在逐渐地改变中。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得不到自己所想要的报酬,他们就会脱离组织,这就会形成冲突。如何将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与就业相结合,是博爱协会发展的方向。

三、社会交换过程中志愿者在博爱协会获得的“酬劳”

社会交换双方必须相互给予对方期待的“报酬”,这样才能使得交换进行并持续下去[3]。社会交往获得的报酬分为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2]。博爱协会的成员在志愿者服务中主要获得的是内在性报酬,主要包括内心的幸福感、满意感、社会认可、尊重、成就感等。根据对大学生志愿者期望的激励方式进行的调查发现,如表3所示,大学生志愿者希望获得的激励中精神激励有15.8%,远远大于4.9%的物质奖励,这与志愿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与就业挂钩的选项比例最高,达34.7%,所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与他们的就业相挂钩,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成为志愿者们的兴趣,还有一份可以奋斗的事业是大多数志愿者的期望。24.8%的人选择多样化的激励形式,可见,在信息化、多样化的时代,志愿者认为比起单一的激励,形式多样化的激励形式更能调动积极性。技能专业培训选项达19.8%,这就充分说明志愿者希望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加进入社会的资本。

根据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期望激励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博爱协会对志愿者的“报酬”与管理有以下优点。

(一)满足不同层次的内心需求

博爱协会不仅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向社会奉献自己、服务大家的平台,而且还针对大多数大学生喜欢挑战、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但又害怕失败的心理特征提出了组织活动要多样化,要创新。同时,还接受每一位志愿者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使志愿者实现自我、被尊重、被认可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博爱协会就像一个家,不仅每个成员,彼此交心,而且成员与所服务的对象以爱为纽带,彼此信赖,相互尊重。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的不仅仅是帮助者与被帮助者的关系,他们更多扮演的是朋友、是家人的角色。在奉献爱的过程中,温暖了那些处于社会中的弱者,也温暖了博爱协会这个大家庭。在爱与爱的交流中,志愿者的社交需求、精神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博爱协会使志愿者的爱得到了升华。

(二)专业化的技能培训

“磨刀不误砍柴工”。博爱协会定期开展技能培训,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分配志愿者服务任务,然后进行培训。另外,协会还将培训与绩效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绩效,提拔表现好的志愿者为组织骨干,并委以重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的竞争环境,从而使更多的志愿者自觉投入服务中。同时,协会也会根据绩效评估的结果进行阶级性培训,如干部培训、专业志愿者培训、一般志愿者培训。协会始终坚信善于沟通是走进心灵的第一步,所以在协会中会感到家的温馨,你可以是个倾听者也可以是个倾诉者。

但是博爱协会在“报酬”管理中还存在不足,如大学生所进行的志愿服务难以与就业挂钩,这跟大学生志愿者的流动性、活动断续性、盲目性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今后,博爱协会应该树立更多的品牌服务项目,保证活动的持久性,同时还要加强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凸显专业优势。

四、结论

博爱协会之所以成立不久就能被福建江夏学院学生所认可,并成为一个优秀的社团,是因为它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观,更因为博爱协会所提供的“报酬”吸引了大学生参与服务,尤其是丰厚的精神激励、专业技能培训等。可见,博爱协会想要发展壮大需要不断地建立并且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当今,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只有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其个人的综合素质,才能提升组织的整体形象 ,从而吸引更多的志愿者,保障组织运行机制的稳定性。高校大学生社团在动员志愿者时需要考虑如何持续有效地动员志愿者参与活动,不能只顾眼前,忽略社团长远的发展。而这方面,博爱协会为我国高校同类社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即高校大学生社团不能仅仅强调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也要考虑志愿者有何需求,以及如何能够让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给他们需要的“酬劳”。因此,高校大学生社团不能仅仅要求志愿者一直无偿奉献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要为志愿者自身的发展提供机会,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高校大学生社团满足了志愿者的需要,社团才能吸引和留住志愿者,保证社团人力资源的稳定性,才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社团更好地开展志愿活动。

参考文献

[1]侯均生[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郭玉辉.社会交换视角下佛教慈善组织志愿者动员机制分析——以台湾慈济基金会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3-59.

[4]王子平,王静芝.论资源形态与地方经济发展[J].经济与管理, 2002(3):4-7.

[5] 百度文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调查[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e47cbf27dd36a32d737581cc.ht

ml,2015-12-20.

[6]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7]武颖.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8]龙永红,吴晓东.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动力及其激励[J].青年探索,2011(5):22-28.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
高校社团建设中困境与对策分析
无领导小组讨论在高校社团招新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当代大学生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社团活动对医学生自我发展影响的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高校社团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探讨
辅导员在高校社团中的舆论引导作用研究
论声乐管理在高校社团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