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与“哈军工”
2017-06-28马晓荣
■ 马晓荣
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与“哈军工”
■ 马晓荣
哈军工建校最初的出发点,是为朝鲜战场服务,培养军事人才对付美国大兵。后来战争结束,就又为新中国培养军事人才。1952年3月26日由毛泽东批准建校,它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为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为世人熟知。
“哈军工”是设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简称。为了保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军工”对外叫“103部队”。从1953年开始,共办学13年,有毕业生1万余名。150多位将军、39位两院院士,以及更多的时代精英,都曾经在那片土地生活过,接受过洗礼。更为传奇的,是这所学校与新中国高级干部结下的不解之缘。据哈军工校史统计,在“十大元帅”中有7位元帅的子女,“十大将”中有6位大将子女,曾经就读于哈军工。在民间,哈军工被称为“红色子弟学校”。
毛泽东给予“哈军工”极大关注
哈军工建校最初的出发点,是为朝鲜战场服务,培养军事人才对付美国大兵。后来战争结束,就又为新中国培养军事人才。1952年3月26日由毛泽东批准建校,它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因为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为世人熟知。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就强调我们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实现国防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办1所诸兵种、多学科、综合性的正规高等军事技术学校。1949年底,毛泽东、周恩来赴莫斯科与斯大林会面时,就曾谈到创办军事工程技术学校以培养军事技术干部的问题。周恩来说,我们光有苏联支援的武器,没有那么多的技术干部也不行。斯大林说,你们要办一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我们帮你们办。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如火如荼的朝鲜战争,使毛泽东意识到,新中国急需加强国防现代化,急需有大批军事技术干部,任务十分紧急。在此形势下,党中央、毛泽东决定即速组建军事工程技术学院。1952年3月26日,毛泽东在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向中央军事委员会呈送的《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上指示:“同意。”然而,由谁来组建这个我国最高的军事技术学府呢?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将许多人逐一过滤以后,圈定了陈赓。
1952年6月,正在担负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从朝鲜奉调回国。6月23日,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进了中南海丰泽园。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亲切接见了他。毛泽东握着陈赓的手说:“我们‘最可爱的人’回来了,辛苦了!”他们在沙发上就坐后,周恩来朝陈赓扬扬手说:“陈赓,你从前线回来,谈谈你的感受吧。”陈赓汇报了朝鲜的战事以后,欠了欠身,又说:“我军缺乏现代化设备,部队缺少精通科技的人才,造成在朝鲜战场的困境。只能靠坑道对付敌人的飞机大炮,许多战役由于设备技术落后而不能获得成功……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落后了,在战争中就要挨打。最急需的,是要培养前方已有的部分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保护、使用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时炮上坏了个螺丝,在三个连队找不到一个会修的。”
毛泽东听后,若有所思。他凝视着陈赓,后又转向周恩来:“美帝国主义想要打败我们绝不可能,我们一时要把美帝赶出朝鲜也不可能。我们的军队是一支政治素质最好的作战大胆的人民军队,只可惜技术装备太差。我去苏联访问,斯大林曾向我建议,有必要组建1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我决定接受这一建议。军事工程学院一定要办,不能对帝国主义抱有空想。”
“中央决定创办军事工程学院,那个草案你看到了吧?”毛泽东用手指敲打着桌面。看到陈赓点头后,他进而问道:“谁来办?”少顷,他指了指陈赓,说:“你来办吧!这次调你陈赓回来,就是要你创建这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
陈赓慌了:“这个我可是隔行,恐怕办不好。”
“你隔行,你说我们党内还有哪位懂行?你指出来。办学进程中有什么困难可随时找总理,找我,还有苏联顾问的帮助,凭你陈赓的才干和干劲,一定能干好。你放手去干好啦。”
周恩来也说:“你是适合的人选。你当过红军学校的校长,红军干部团不是很出色吗?你干不了,他人连你这点经验也没有。你刚从前线回来,了解朝鲜战争的实际情况。你对敌我双方技术条件的差异差别是有体会的吧!”
陈赓这时候已经意识到,在朝鲜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把这样一个任务交给他,其战略意义不亚于打一场抗美援朝战争。历来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他,以洪亮的声音回答说:“请主席放心,请总理、总司令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陈赓接受任务后,转向周恩来请求道:“你可得当我的后台老板。”周恩来笑了笑。陈赓接着又提出一条:“要干,你们得给我找个好政委。”
“我看你自己又当爹又当娘吧。”毛泽东风趣地说。
1952年7月8日,中央军委正式给陈赓下达了委任状,任命他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
毛泽东对朱德说:“我让陈赓把‘哈军工’建设成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看来他的野心不小呢,要超过他的校长蒋中正先生呢。”
毛泽东尽管没有去过“哈军工”,但对它却是厚爱有加。毛泽东亲自为“哈军工”题写学报名,修改审定《训词》,审批教学计划、招生计划。1953年7月10日,陈赓校长晋见毛泽东时说:“军工学院9月1日开学,请主席写个训词,并为学报起个名字。”毛泽东说:“我已是个官僚主义,不常写东西,交给萧向荣(军委办公厅主任)起个草,我修改修改。南京军事学院的报纸叫《军学》,你们的报纸就叫《工学》吧。”他随即在宣纸上题写下了“工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1953年8月26日,经毛泽东修改审定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训词》颁布。《训词》规定了“哈军工”的办学主旨、培养目标、工作与学习作风等。《训词》如下:
军事工程学院陈院长和全部教授、助教、学员、工作人员同志们:
当你们开学的时候,我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愿。
在此时机,我向真诚帮助我们计划和创办这个学院的苏联政府、苏联顾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我国国防事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和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良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向苏联学习,这是我们建军史上的优良传统,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工作部门,都应当如此。这点,对你们这个学院,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学习苏联的先进科学和技术知识,学习苏联军事工程建设的丰富经验,学习苏联顾问同志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学习苏联顾问同志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学习上应该是虚心诚恳,不要学到一点就骄傲自满。
保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特别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英雄气概,这在你们的学院,是和全军一样,必须充分领会和一刻也不可忘记的。
希望你们团结一致,办好学院,尊重顾问,努力学习,为完成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给予你们的光荣任务而奋斗!
主席:毛泽东
一九五三年八月二十六日
1953年8月,“哈军工”制定的第一期教学计划上报中央军委。1954年7月中旬,中央军委通知“哈军工”:调剂后的第一期教学计划经毛泽东主席亲自审阅通过,近日下发。陈赓闻讯,欣喜至极,说:“中央批下来,我们就可以大胆实行了!”
过了几天,中央军委的机要函件送到陈赓的办公室。陈赓翻开教学计划,首先看到的是毛泽东在第一页上“照发”的指示,然后他阅读了一遍,发现毛泽东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句话中的“毛泽东思想”5个字用铅笔圈去了。除这一处改动外,毛泽东对全部教学计划再没有增删一个字。
陈赓首先召集党委成员学习、讨论经过毛泽东审阅过的第一期教学计划。他示意大家先看看毛泽东的指示。待大家发言以后,陈赓强调指出:“虽然主席圈去了‘毛泽东思想’这5个字,可是我们大家一定要牢记,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全党、全军,也是我们兵工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一定要努力学习好毛泽东思想,什么时候也不能动摇。”
在共和国的教育史上,毛泽东亲自审阅、修改一所大学的教学计划,是极为罕见的。
1953年北京举行“五一”节庆祝活动,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哈军工”观礼代表团全体成员。陈赓向毛泽东逐一介绍了成员的姓名和职务。毛泽东握住周明鸿的手说:“你们都是军工的开国元勋啊!”毛泽东听过陈赓的简短汇报后,边点头边说:“陈赓同志,要把军工建设好哟,让它成为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
1953年5月15日,彭德怀亲自向毛泽东呈送了一份报告——《关于军事工程学院今后每一年毕业学员人数计划的报告》。报告中说:“要办好这样大的工程学院,确实困难很多,在我国历史上尚系创举。学校需要的各种器械设备极多,能够担负教授的人才有限,以及目前我国财力情况等等,都无充分保证。故在军委例会上经过研究,需将该院提出的每年招生数字适当减少。会后又经张宗逊同志约集有关部门具体讨论,估计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全军最低需要3200名工程技术人员。因此拟肯定该校每一年毕业800名学员……该校只须把现有编班由15人扩大至20人,不需再增加装备,便可完成。是不是可行,请指示。”
毛泽东当天就看到了这份报告,迅即作了指示:“同意这个计划,即每年以毕业800人为限度。”
这是毛泽东对“哈军工”的另一个正式书面指示。其速度之快,充分说明毛泽东对这所筹办中的大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天”字一号工程得到军内外积极支持
从1952年6月陈赓接受筹建“哈军工”的任务,开始在全国各地考察学院选址,学院的教员问题、干部问题、编制问题,到1954年要建成30万平方米数十栋大楼,加上各种配套设施的建筑问题,教学需要的武器、装备、器材问题,大批苏联顾问的安置问题,招收学员问题等等,样样都是燃眉之急。尤其是在1953年9月1日开学之前的基建任务是10万平方米,要遇上1955年教学进度的需要,需要再建20万平方米。费用预算是4000亿(旧币,下同),5年的基建总计划是60万平方米,到1955年建成就要花掉5000亿。当时共和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又要应付朝鲜战争,国家经济十分困难。为建设“哈军工”就要花掉那么多钱,虽然时任财政部部长的薄一波答应得很干脆,可是别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怎么办?陈赓决定再次晋见毛泽东。
1953年7月10日,毛泽东得知陈赓要报告解决“哈军工”的教员和建筑问题,即请朱德一起听汇报。陈赓将一年来学院建设的情况扼要地作了汇报,然后提出面对国内外形势而急需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看法,并将学院教学任务急,教员缺,建筑规模大,国防经费少等问题和盘托出。他提出,整个教学设施配套建成,需要投资5000亿,我们也考虑到国家困难,想放慢建设速度,减少投资,但苏联顾问团不同意。希望解决。
毛泽东说:“你对形势的分析很对。战争还在打,战备不能放松,苏联支援我们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正在不断送到部队,光靠几个顾问指导不行,急需有自己的军事工程技术干部。你提出的问题,我看都能解决。”他回头问朱德:“你的意见呢?”朱德说:“我同意主席的意见。朝鲜战争的经验教训,要求我们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军工学院培养现代化技术军官是部队现代化的一个先决条件,有武器没人去驾驭不行。国防经费是少一点,但应区别轻重缓急,有重点开支。兵工学院所需经费,应当充分保证。”毛泽东说:“陈赓,你去召集军政有关各部首长,开会研究解决这些问题。”陈赓说:“我召集这个会不合适,名不正言不顺啊,还是请主席告总参谋部召集好。”毛泽东说:“就由你去告知黄克诚,召开军委扩大会议解决问题。”毛泽东接着又对朱德说:“我让陈赓把‘哈军工’建设成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看来他的野心不小呢,要超过他的校长蒋中正先生呢。”
7月13日,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军委召开例会,扩大到政务院的人事部、高教部和建工部参加,专题讨论解决军工学院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会上,陈赓扼要谈了建院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教学需要的武器、装备、器材等,陈赓说:“顾问要求样样都有。去年冬季已肯定原则:现有即给,现无代为订购;凡进口两件必给军工一件。希望总军械部和各军、兵种能予以支持。”陈赓说完后,黄克诚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培养掌握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工程技术干部,这个问题中央军委很重视。陈院长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应根据主席、总理的指导精神,慷慨予以解决,特别是教员、学员、建筑3大问题,要力求解决好,快解决。这个会上希望肯定下来,报告总理。”
大家发言以后,基本的问题都定下来了。黄克诚作结论:“五年计划任务重,各行各业都要上马,特别是工业战线,都要工科毕业生,教员都缺,困难不少,但不抓住重点不行。毛主席指导:“陈赓提出的问题都应当赐与解决。大家应本着这个精神,大力支援‘哈军工’。”
随后,“哈军工”的建设不但被列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工程,而且对这个“天”字第一号工程,军内外都给予了积极支持。
哈军工,凝聚了那个时代所有关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梦想
在“哈军工”办学的13年中,周恩来、董必武、邓小平、彭真、邓子恢、李富春、陆定一、薄一波和9位元帅、10位大将,加上众多的上将、中将,还有邓颖超、康克清、艾思奇、钱学森、华罗庚、伍修权等近百位党、政、军领导人和顶尖级的科学家不断地去视察、讲课。其中,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罗瑞卿、粟裕等都曾两次或屡次视察“哈军工”。
哈军工的录取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招生前提就是高考分数不低于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在当时,哈军工的牌子并不亚于清华、北大。加上抗美援朝结束不久,中国最高尚的职业就是军人。能进全国最尖端的军事大学,无比光荣。
1953年哈军工迎来第一批学员,直到1970年,哈军工南迁,分拆为多所院校,哈军工就不复存在了。
哈军工18年的历史,共有两个黄金期。一个是1954年至1957年,通过全国高考招生。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哈军工扩招,并改为组织保送,家庭出身成了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一些走后门进入,甚至一些劳动模范、养猪能手也纷纷成了学员,质量下降。第二个黄金期是1962年至1965年,哈军工又恢复高考招生。此后“文革”开始,学校教学工作基本瘫痪。后来哈军工于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直到1970年,哈军工南迁,分拆为多所院校,哈军工就不复存在了。
(作者单位:中航集团惠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