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宾虹笔墨精神中的不可学性

2017-06-27胡晨

神州·上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渗透力气韵

摘要:笔墨不是以模仿物象为创作目的,而是作为艺术形式表演语言,表达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独有的幽远意境。能将“笔墨”发挥到如此高超境界的,当中国绘画史上黄宾虹莫属,在艺术上坚守本土文化立场,坚持从山水画中寻找超越的动力,发掘笔墨语言的超长渗透力。笔墨对于心理情感因素的依赖,使他的艺术风格执着走上一条表现道路。笔墨点线勾擦、情感交织,形成高低起伏音乐性。他以独有笔墨节奏和韵律,充分表现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反映,营造出崇高、浑厚又不失细腻的山水境界。黄宾虹在晚年的山水画中,笔墨已经是无迹可寻,所表现的物象也是超乎于自然,这就决定了他的可学性与不可学性、可取性与不可取性。

关键词:笔墨精神;渗透力;气韵;意;法;不可学性

一、黄宾虹“五笔七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革新

笔墨表达出的艺术效果所牵引出优雅、纤细、崇高、伟大等种种感受,是艺术家的基本功力,也是综合素质、气质修养的一种反映。历代画家极其重视“笔墨”二字,五代荆浩在其著作中论述道:“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墨晕章,兴我唐代。”[1]南朝萧绎[2]也曾提出“笔精墨妙”的原则。笔墨不是以模仿物象为创作目的,而是作为艺术形式表演语言,表达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独有的幽远意境。作为中国画审美标准之一的笔墨,它的价值、意义和地位随时间发展争议日趋激烈。那么能将“笔墨”发挥到如此高超境界的,当中国绘画史上黄宾虹莫属。 “国画民族性,非笔墨无以见”这是他对笔墨的精神态度,即在艺术上坚守本土文化立场,坚持从山水画中寻找超越的动力,发掘笔墨语言的超长渗透力。

(一)黄宾虹山水画中用墨七法

“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3]确是如此,在他晚期山水作品中“山不山,水不水,树不树,屋不屋”,即“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创作中对客体更多发挥想象力,更广泛重视笔墨对心灵的直接造就作用。黄宾虹从龚贤[4]画中的“点”领悟到“点墨积法”,以此总结成“七墨法”,较出众和具研究价值的有破墨法、积墨法和宿墨法三种。

破墨法有浓淡、水墨、墨色、横直要素间互破,效果丰富而章法严谨规整。淡破浓是先浓墨后破以淡墨,浓破淡则反之,其余破法亦如此。横直互破说明除浓淡变化外,用笔方式方向也会影响笔墨效果。

从淡墨递增到浓墨,墨中有墨,墨不碍墨,是他山水画中常用的积墨法,这是对超自然事物的反思,在象征与联想中找到潜意识中事物本质。《雨霁云深》、《摩崖看古篆》那浑厚、滋润、华丽画风,通过极浓稠笔墨使整个画面充满敦厚的视觉效果,以增强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能娴熟驾驭绘画工具性能,还能突破传统程式束缚,使情感释放得到一种新的载体形式。

宿墨法是他晚期画作中及其大胆的墨法。宿墨即隔夜墨,渗透在纸上稍黑、干得快,笔笔分明且难控制。山水画《山居晓望图》是宿墨最具代表性作品。黄宾虹曾说:“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以幽淡天真出之。”这说明艺术家真情的自然流露,与他审美经验、笔法技巧紧密相连,这些潜意识无法预判的水墨痕迹,伴随生命在时空中一起流动,是生命力无限延展的象征。

(二)黄宾虹山水画中用笔五法

在黄宾虹作品中,可以探索出他对含蓄内敛而不外露的用笔执着追求,遵循“浑厚”、“刚劲”的用笔原则,以至提出新用笔方式和评判标准,称之为“五笔”:平、留、重、圆、变。

平,追求用笔力道均匀稳健且笔笔送到,切记忽提忽压,或一味地提、一味地压,《西桥烟雨》大笔横扫描绘雨中朦胧景色,笔法力度跃然纸上;留,线条沉着而含蓄,能主观控制偶发性产生,随时收笔、随心所欲,使自我生命的感性直觉与理性安排达到简单透明境界;重,用笔有力量,勾勒出线条挺拔、敦实、厚重,切记线条软弱无力飘于纸上;圆,保持中锋用笔,表现出线条圆润、挺拔、饱满、富有弹性;变,用笔丰富因势而变,黄宾虹山水画作品《深山夜话》、《九华山》可领悟他用笔灵巧生动,根据不同表现对象或肌理质感,用笔快慢、方圆、浓淡、横直,产生出悠远的浪漫意境和丰富的思想情感。

二、黄宾虹笔墨中的意与法

笔墨对于心理情感因素的依赖,使他的艺术执着走上一条表现道路。笔墨点线勾擦、情感交织,形成高低起伏音乐性。他以独有笔墨节奏和韵律,充分表现对客观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反映,营造出崇高、浑厚又不失细腻的山水境界,更是对传统和当代精神完美融合,进而对社会属性审美价值深度挖掘。

黄宾虹深刻发展中国山水画笔墨的“意”与“法”理论。“意”、“法”与笔墨的关系应是章法之外又在章法之中,以精妙笔墨技巧去“达意”而“合法”。黄宾虹认为自然就是法,即山水画是写自然之法、自然之性,进一步延伸为心灵之法。这里营造了“非真实”状态,达到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把现实化自然转变为情感化自然,将内与外、天与人、心与物融为一体,不拘泥于画面的“形似”和“笔到”,达到至真至美的心斋与坐忘之境。

“气韵”最初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作为笔墨精神最高层次,但谢赫提出“六法”中“气韵生动”,才正式确立笔墨精神中的气韵。黄宾虹就笔墨与气韵的关系在《六法感言》作出精辟论述,他认为“韵由气生”,“气”至关重要,所以画面理应追求虚与实、疏与密。虚实作为表现的重要手段,实在笔墨章法间,虚不全然。

三、总结

黄宾虹山水画作品在体验后加工、取舍和再创造,采取的表现手法和描绘对象是精神上、心性上属灵事物,即他作品的生动主要来自笔墨上丰富而灵巧变化。黄宾虹晚年山水画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笔墨已无迹可寻,所表现的物象超乎于自然,这就决定了他的可学性与不可学性、可取性与不可取性。

注释:

①引用五代荆浩著作《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

②梁元帝萧绎,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

③引用黄宾虹先生《自题山水》

④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家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宾虹画论》,云雪梅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 《黄宾虹的绘画美学思想》,郭因,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

[3] 《黄宾虹全集》,黃宾虹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 《黄宾虹自述》,黄宾虹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胡晨,学校: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力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合梅壶”的艺术美感与精神气韵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浅谈职业学院德育课教学的渗透力
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渗透力”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高古清雅 气韵雄健——评何健新的书法与国画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夏惠明教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经验介绍
圆形隧道围岩与衬砌渗透力解析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