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的创建与思考
2017-06-27吕东山
吕东山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辽宁优势主导产业,但辽宁农机装备制造业明显落后于山东、江苏等大省。在此背景下分析辽宁农机工业落后的原因,阐述创建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的必要性,提出平台研发方向,为辽宁农机工业振兴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农业机械;产业;创新;平台;创建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7)03-0080-03
现代化农业必须也必然以机械化为基础。只有机械化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获得规模化效益。辽宁既是农业大省,也是工业大省,但却不是农机大省。目前,辽宁产品在中小型耕作机械和拖拉机配套机具方面尚在全国占一席之地,但在国内农机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排行榜上,山东时风、山东五征、扬动股份、江苏盐城、中国一拖、福田股份等企业榜上有名,而辽宁企业无一上榜。在全省农机产品年销售额30 多亿元中,省内企业不足1/10,出现农机市场分外热与本地农机企业格外冷的反差。
1 辽宁农机工业落后的原因分析
辽宁农机工业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动力机械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机具少;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产前机具多,产后机械少;适于大宗粮食作物的常规机具多,满足特色农林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具少。二是农业机械落后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装备满足不了农民要求,现阶段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要求从原来的粮食生产机械化向设施农业、效益农业、精确农业等领域拓展,同时也从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而这方面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很少,有的领域甚至是空白。 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相对薄弱,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程度相对较低。四是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存在“三大瓶颈”:即“水稻全程机械化缺头(插秧)、玉米全程机械化缺尾(收获)、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缺身(主要环节)”。地区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平原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东部丘陵山区、西部贫困地区农业机械化较低。五是自主研发能力弱。辽宁农机生产企业不少,但自主创新能力弱,农机产品质量和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农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广有机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和投入体系。六是缺乏领军企业引领和产业集群拉动。国有大中型农机企业纷纷倒闭破产,产品集中于常规配套农机具领域,现存农机企业普遍小而全,整体竞争力弱,產业难成规模,反映在辽宁农机市场上就是本土产品占有率不足40%,辽宁农机补贴资金大多用于购买省外产品。
2 创建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的必要性
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的创建,是解决当前农机行业资源高度分散的重要途径,是当前辽宁农机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做强做大农机企业和产业的必由之路。
1) 创建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是弥补现代装备制造业短板、重振辽宁农机工业的重要一环
辽宁工业基础雄厚,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主要支柱产业。在老工业基地创建过程中曾经辉煌的辽宁农机企业,最红火时省管企业多达160 多家。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辽宁农机工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昔日老牌农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如今全省农机市场80%以上的大中型农机产品为外省产品。辽宁农机工业的严重滞后,与传统工业大省地位极不相称,成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短板。目前,辽宁既没有农机工业应有的位置,也缺少国内外叫得响的农机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更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辽宁现代农机装备有限公司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农机企业,每年销售收入不及2亿元,与国内农机大型龙头企业相比差距明显。利用当前农机化发展的黄金机遇,通过创建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将科技、资金、政策、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汇聚,有助于做强做大辽宁农机本土企业和行业。
2) 创建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是整合各地农机资源、组建农机产业集群的迫切需要
从我国农机工业发展情况看,各地结合区位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山东省农机工业集中在潍坊、烟台、枣庄、济南等地,主要生产拖拉机、低速汽车、联合收割机等;河南省农机工业集中在洛阳、郑州、开封、新乡、许昌等地,主要生产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低速汽车等;江苏省农机工业集中在常州、丹阳、连云港、盐城等地,主要生产农用柴油机、水田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浙江省农机工业集中在湖州、台州、新昌等地,主要生产水稻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等。辽宁省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装备基础等,亟待具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环境,引得进企业,留得住人才。通过打造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有助于吸引国内外知名农机企业入驻,为农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平台环境。
3) 创建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是增强政产学研联合攻关能力、提升全省农机整体科技实力的必要步骤
目前,我国已是农机工业大国,但并不是强国,重点是要克服高技术含量农机空白点,使农机制造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探索建立基于成果转化的利益共享产学研推互助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的科研主体作用和高校院所的科研资源优势,建设共性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农机关键零部件和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轻量化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是提高辽宁农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辽宁农机整体水平的主要途径。
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的创建,有助于整合现有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农机产学研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产业链服务,实现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在产业集聚区的合理配置流动,全面提升企业、行业科技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农机装备前沿技术,开展多渠道深层次科研攻关,实施重点突破,加速成果转化,有助于打造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农机知名企业,提升辽宁农机企业产品及品牌竞争力,推动行业和企业关键共性技术进步。
3 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的研发方向
1) 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山东、江苏、河北等农机大省的显著特点是围绕某个或某些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创建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就是要解决当前农机行业资源高度分散的重要途径,为做强做大农机企业和实现产业集聚奠定基础。
2) 向协同化方向发展。依托平台在协同攻关、要素集聚、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深化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现技术需求与研发生产的无缝对接,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的无缝对接,科技成果与产业开放的无缝对接,企业人才与高校院所人才的无缝对接,填补辽宁农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空白。通过建立基于成果转化的利益共享产学研推互助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科研主体作用和高校院所的科研资源优势,建设共性科研创新平台,提高辽宁农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辽宁农机整体水平。
3) 向差异化方向发展。我国农机工业发展既有竞争也有机遇,并购趋热和国际资本的进入,使农机差异化发展成为现实选择。辽宁既是工业大省,也是農业大省,农机工业亦工亦农,需要结合辽宁农机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产业动向和市场需求,开发产品,培育龙头,锻造产业,抢抓农机化发展黄金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装备基础优势,走具有辽宁特色的差异化农机发展之路。
4 结语
创建辽宁农机产业创新合作平台平台,将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的最大受益者。通过吸引并集成全省乃至国内产学研优势资源,在高校院所雄厚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的支持下,企业的研发生产能力无疑会有大的飞跃,协同解决行业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升,一些以往想做不能做甚至无力做的项目,在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下有了做的可能。同时,高校院所利用这一平台开展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发,不断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新产品,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成果难以转化问题,并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做强做大企业和行业,带动辽宁农机装备制造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亦元. 农机科技创新中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问题[J].农业机械学报,2007(3):179-181.
[2] 周鹏飞. 辽宁: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农机化科技创新[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12):1.
[3] 许景诚,张志茹. 振兴辽宁农机工业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2):101-102.
[4] 范仲民,张得俭. 甘肃农机产业创新与发展途径研究[J].甘肃农业,2012(19):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