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的培养
2017-06-27张玉玲
张玉玲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内容。 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主动自觉地学习,也有利于抓住课堂上的学习机会,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从而真正促进其自身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思维;积极性;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从本质属性来说,数学思维是一种“数学化”的思维方式。小学数学是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要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还要会用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推理;要能够准确的用数学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学会在更高层次上解决与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下面从我的数学课堂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一、问题情境,转化数学思维
数学是我们人类思维的体操,而数学生活化的问题则是它的心脏,问题解决则是数学教育教学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进行数学化的思维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设置具有逻辑判断的问题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过程,引起思维冲突的交流机会,通过独立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营造有层次的问题情境,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融入学习的过程中去。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我设计的如下教学情境:“昨天,老师在办公室备课,上午用了小时,下午用了小时,请问哪个热心小朋友能帮助老师算一算老师备课一共用了多少小时吗?
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索。他们特别愿意去帮助老师解决问题,另外,也能够了解老师每天的工作中备课的时间,以及老师对于教学的付出和努力,从而体会到自身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增加对老师职业的尊敬和崇拜。
首先,在教学中,老师要提供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并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的问题,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时,才能给学生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其次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学生能够理解设计方案的能力,以及听懂解释结论的能力,数学思考的能力才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然而设计问题还应根据教材的目标和教学内容,特别要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化问题意识;解答问题要遵循延迟判断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够感兴趣的去探索,积极的去讨论,有效的去解决问题。
二、猜想验证,活化数学思维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發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这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才能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其自主适应性与主观能动性。有了兴起,才有求知欲,才能质疑好问,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既要有理论高度,重视数学猜想思维的培养,还要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及猜想思维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是引导。在数学领域中,合理的猜想,是负责任的态度,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关键所在。
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这一复习课,在课的最后,尝试留给学生一组不常见的立体图形,(如:三棱锥、四棱锥、三棱柱、四棱柱、空心圆柱)先让学生们一一说出这些立体图形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分别出示他们的名称,其次引导学生猜想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但是让我吃惊的是,这些高中的数学知识,我们小学六年级学生竟然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猜想出正确的计算公式,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与总结。
有些情况下,猜想比教会证明更重要,有了猜想,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事物作出未经证实的判断,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有了猜想,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意识,不断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培养新能力。
三、合作探究,深化数学思维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全力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等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参与道教育教学中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创新与活力。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地解决书本上呈现问题,更是让我们的孩子自觉的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新问题,以及要表达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想法,并把这种行为升华为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的,我不会直接给出问题的思考思路,不轻易肯定或否定某个学生的想法,要适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具体想法呈现给其他学生,让大家共同交流和探索。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做广播体操时,站在他前面的有4个人,后面有3个人,问这一排有多少人?A、7人 B、8人 C、6人 D、7人。”对于这么小的孩子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而言,每个孩子的答案我们都不能否定他没有经过思考。但是不是所有孩子都进行了数学思考了呢?于是我便说:“老师不着急想要知道答案,那你们能不能在小组内与自己的同伴分享一下你的答案是怎样思考出来的呢?”就这样孩子在合作中交流中发现自己想法上的偏执,从而改变自己单一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数学活动在我们的课堂中屡见不鲜,所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引导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组交流活动中,不仅能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方法上的多样化,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与人交往与相处的能力。
四、层次练习,强化数学思维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要能够保证不同的孩子在数学课堂上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个性与不同发展方向,课内外的练习就应当有层次感,有梯度,形式多样。这样,每一个孩子才能够的真正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快乐与信心。遵循这一原则,数学的学习方式绝不能够是纯粹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的接受听取答案和单一重复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要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有自主自由支配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轻松的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真切感受到数学很有用。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站在新的高度上体验收获的快乐。通过基本练习,从整体上把握图形运動的意义和方法。再通过变式训练,学生在图形运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量,让学生体会到图形变换的方法与价值。进一步将数学知识内化,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技能向更高层次的迁移。让他们能够在练习中学会思考,在练习中充分交流,在练习中共同成长。这样的设计不仅能面向全体学生,更能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在知识的殿堂里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五、总结评价,固化数学思维
数学教育教学评价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我们教学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是教师决策的一个重要内涵,也是我们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反思的重要基础。我认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孩子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形、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既要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身理和心理变化和发展。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总结是关系着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理清课上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全面地分析、总结,及时的课堂总结和正确的总结方法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这一课的最后,我做了这样一个安排:“请同学们闭上双眼慢慢回忆,这节课我们是怎么样得到有余除法的方法?我们先做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一个问题循序渐进的出示。不仅让学生体会知识构建的重组过程,理清知识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通过对比,更能轻松地让学生学会总结克服困难的方法,落实双基,提升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固化学生的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经验,感悟数学思想,进而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关键要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开发创造性。作为我们老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发现、提出、探究、验证和解决问题,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为多元,变接受为创造,在今后的课堂中还会思考更多的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能力,要让他们知道教会他们怎样思考问题比单纯的求解问题的答案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杨豫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
[2]黄磊.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猜想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