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泥外敷配合灸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临床观察

2017-06-27刘华潘鑫辉龙翔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14期

刘华+潘鑫辉+龙翔宇

【摘要】 目的 观察药泥外敷配合灸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的疗效。方法 8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腰背疼痛患者, 按照来院就诊的先后顺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给予药泥外敷配合灸法治疗, 对照组给予鲑降钙素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骨密度(BMD)、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的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腰背痛视觉模拟量表(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腰椎 L1~4(DAX)BMD 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PINP较前下降(P<0.01), 治疗后CTX均较治疗前升高 (P<0.01)。结论 中药药泥外敷配合灸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治疗有明显疗效, 同时可改善骨密度值, 也能对PINP、β-CTX等骨转换生化指标起调节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药泥外敷配合灸法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4.065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骨关节疾病, 由于患者骨脆性增加, 使得骨折发生风险亦明显增加[1]。此病多发于 70岁以上老年人, 最主要临床表现是腰背疼痛、身长变矮、驼背, 严重者行动困难, 甚则发生骨折[2]。骨质疏松症居退行性骨关节病中首位, 严重影响我国老人健康。权威数据显示, 中国7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以及骨量减少患者达56%, 其中骨质疏松患者腰背疼痛普遍, 其以腰背疼痛作为首诊患者达67%[3]。在中医上, 骨质疏松又有“骨痿”一说, 其发病多为肾精亏虚、骨不得濡养所致;主要与肾虚、脾虚、瘀血有关。为了探讨中医传统医学对患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引起的腰背疼痛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在临床上采用药泥外敷配以穴位灸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腰背疼痛患者, 并收到较好效果。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11月本院接收的8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腰背疼痛患者, 按照来院就诊的先后顺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诊断标准:按照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①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②合并脊柱变形;③骨皮质变薄, 骨松质稀疏, 尤其以脊柱、骨盆、股骨颈明显者, 包括椎体楔形变;④骨密度检测:骨密度值T 值≤-2.5 为骨质疏松;⑤轻微外伤(低创伤)即造成骨折的老年患者(需合并腰背疼痛症状)。排除标准 ;①非老年性患者(年龄<70岁患者)或者无合并腰背疼痛患者;②有明确严重的原发疾病, 包括各种继发因素造成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症;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 或着存在精神意识异常患者;④近1年发生骨折患者;⑤长期口服其他药物且不能停用者;⑥对所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⑦医师查看后认为不能按要求完成全过程者, 或者中途退出者。

1. 2 方法

1. 2. 1 治疗组给予药泥外敷配合灸法治疗, ①中药药泥外敷:使用调制好的中药泥(成分:艾叶、桂枝、干姜和红花各20 g, 防风和当归各15 g, 陈皮和白芷各10 g、细辛5 g等, 中药打粉后加入温水、凡士林调制成糊状;规格:1000 g), 药泥温度约40℃, 平铺患者腰背部, 规格:20 cm×10 cm×1 cm, 约 20 min敷, 拿掉药泥, 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②灸法:取命门、大肠腧、委中、肾俞和脾俞穴, 患者按要求俯卧治疗床上, 术者依照《针灸学》中的操作方法进针(针灸针)1.5寸, 得气后, 垫一纸片于施针处, 然后将切好段的艾条(每段2 cm左右)插于针柄尾端, 事先一端点燃艾条(成分:艾叶、桂枝、相附子、高良姜等药物;规格:20 mm×200 mm×10 支, 苏州市东方艾绒厂)直接放穴位灸, 待艾条烧完, 将其灰烬清理掉, 每次每穴灸3状, 1次/d, 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 2. 2 对照组给予鲑降钙素注射液(偌华制药有限公司)治疗, 肌内注射, 50 IU/次 , 1次/d, 40 d为1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根据国际疼痛学会的VAS对患者腰背痛进行评价, 以10 cm长的直尺, 0刻度表示无疼痛, 10刻度表示极大程度疼痛, 让患者指示目前疼痛所处位置。采用韩国Osteosys骨密度测量仪观测腰椎L1~4的BM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PIPN及β-CTX值并进行比较。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準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VAS评分为(7.13±1.01)分, 对照组为(7.11±0.99)分;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为(2.37±1.05)分, 对照组为(2.35±1.04)分;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 2 两组治疗前后L1~4 BMD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BMD为(-2.98±0.21), 治疗后为(-3.04±0.22);对照组治疗前BMD为(-2.97±0.20), 治疗后为 (-3.03±0.23);治疗后两组腰椎 L1~4 BMD值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治疗前后PIPN及β-CTX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PIPN及β-CTX分别为β-CTX(67.68±3.88)ng/ml、(0.33±0.12)pg/ml, 治疗后分别为(61.57±2.98)ng/ml、(0.41±0.09)pg/ml;治疗前对照组PIPN及β-CTX分别为(66.64±4.18)ng/ml、(0.35± 0.14)pg/ml, 治疗后分别为(61.97±2.78)ng/ml、(0.42±0.11)pg/ml;治疗后两组PINP低于治疗前, CTX高于治疗前,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2. 4 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 中途无退出患者。

3 讨论

预计到 2020 年, 我国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人数将达 2.1亿, 因此, 需及早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70岁天葵枯竭, 肾精亏虚, 使得筋骨不得滋养而致其脆弱、疼痛, 故出现骨痿(骨质疏松), 往往最为常见的是腰背疼痛, “久病必瘀, 瘀而不通, 不通则痛。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是其根本原因是天葵枯竭、肾精亏虚, 另外与脾虚、血瘀有关[5]。根据骨质疏松症的病机, 本研究拟用中药药泥外敷治疗骨质疏松腰背痛, 主要是通过艾叶、桂枝、干姜、细辛、红花、防风等活血补肾、温经通络, 中药泥外敷患者腰背部可缓解腰背肌群痉挛, 改善腰背肌群循环, 从而减轻腰背疼痛;同时可减轻退变以及骨质疏松造成的腰背疼痛症状。同时中药药泥外敷治疗疾病是通过督脉的传导以调整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从而发挥温经通络、祛瘀止痛、扶正祛邪的功效[6]。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药泥配合艾灸非常有效的缓解患者腰背疼痛疼痛, 同时可改善其骨密度, 另外通过对督脉相应的穴位刺激可明显改善患者对钙的利用, 也可改善其骨强度。

综上所述, 中药药泥外敷配合灸法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治疗有明显疗效, 同时可改善骨BMD, 同时也能对PINP、β-CTX等骨转换生化指标起调节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苓.骨质疏松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1.

[2]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1, 4(1):2-17.

[3] 赵正坪, 陈小玲, 石化明. 西药配合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24):135-136.

[4] 陳瑞荣.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的疗效观察.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2012, 10(2):34.

[5] 肖胜和.浅谈骨质疏松的防治.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5):

386-387.

[6] 黄宏兴, 邓伟民, 万雷, 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的聚类分析研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9(9):959-961.

[收稿日期:201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