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7-06-27周雪玲蔡蕾粟静
周雪玲+蔡蕾+粟静
【摘要】 目的 比较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ESEN)与全肠外营养(TPN)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胃癌患者根据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ESEN组(44例)和TPN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平均营养费用及住院天数。结果 ESEN组术后第7天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优于TPN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51.9±20.1)h、排便时间(66.6±7.9)h短于TPN组的(67.8±21.6)、(85.5±12.7)h;ESEN组术后营养费用为(2732.5±1341.1)元及住院天数(11.2±3.5)d均少于TPN组的(5013.6±3017.7)元、(13.3±2.0)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行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胃肠功能恢复快, 同时减少住院费用, 缩短住院天数, 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 早期序贯肠内营养;全肠外营养;胃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6.054
胃癌患者因进食减少, 术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不良, 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和禁食导致的高应激及高分解代谢状态, 更加造成全身代谢紊乱, 电解质的丢失和营养缺乏, 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患者能否快速恢复的关键所在。从早期肠内营养(EEN)+肠外营养(PN)逐步过渡至全肠内营养(TEN), 称之为序贯肠内营养(ESEN)支持。本研究选取本院手术的胃癌患者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疗法与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最佳的营养支持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9例, 其中男52例, 女37例;年龄31~75岁, 平均年龄(51.5±9.5)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 无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根据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分为ESEN组(44例)和TPN组(45例)。ESEN组男27例, 女177例;年龄31~73岁, 平均年龄(50.9±9.6)岁。TPN组男25例, 女20例;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52.1±9.4)岁, ESEN组44例, TPN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手术方式、术前营养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ESEN组 行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 术中放置鼻空肠营养管距胃肠吻合口下方30 cm处,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肠外营养支持。术后第1天起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GNS) 500 ml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 20~30 ml/h;术后第2天给予含氨基酸的多肽型EN制剂500 ml, 20~30 ml/h, 后逐步增加至1500~2000 ml/d, 滴数逐步增加至30~100 ml/h;术后第4~5天起过渡到含膳食纤维的整蛋白型EN制剂。每天能量不足的部分均采用PN支持补充, 至术后第7天, 患者开始进食流质饮食, EN开始逐步减量, 直至口服饮食能满足机体需要。肠内营养统一通过鼻空肠营养管给予, 并且均采用肠内营养泵进行匀速输入。
1. 2. 2 TPN組 行肠外营养支持, 术后第1~7天通过颈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进行输注。按照全合一PN支持方法给予全量PN 。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前, 术后第7天)的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值, 观察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 肛门排便时间), 营养费用及住院天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营养状况比较 ESEN组术后第7天体重、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优于TPN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 ES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短于TPN组, 营养费用及住院天数均少于TPN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胃癌患者术前饮食均有所减少, 加上恶性肿瘤对机体的消耗, 常常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以有效地改善, 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防止感染[2]。本研究显示ESEN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7天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高于TPN组, ESEN组体重下降少于TPN组, 表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改善更有优势。
早期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 患者会因出现腹胀、腹痛、呕吐、喂养不耐受等状况, 制约了早期肠内营养的广泛应用[3]。有研究表明[4], 术后胃肠道功能是逐步恢复的, 术后1~2天胃肠道蠕动部分恢复, 术后3天起, 胃、结肠功能逐步恢复完全。周翔等[5]研究表明, 针对手术后肠道功能分期恢复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制剂, 能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更利于营养的补充和肠功能的恢复。反映胃肠道功能恢复的重要指标是术后肛门首次排气及术后肛门首次排便时间。本研究也表明, ESEN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及首次排便时间短于TPN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ESEN能够促进胃肠道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的恢复。ESEN支持能明显缩短手术后住院时间, 减少围手术期营养相关费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进行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治疗安全、可行, 较TPN支持更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 促进胃癌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降低手术应激反应、降低医疗费用方面均较PN有显著的优越性, 值得向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飞燕, 许勤, 陈丽, 等. 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喂养不足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2, 19(1):62-64.
[2] 焦柳英, 杨亚东. 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序贯治疗危重患者的临床研究.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 8(3):174-175.
[3] 顾磊. 胃癌患者术后应用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功能及耐受性的影响. 中国乡村医药, 2016, 23(23):13-14.
[4] 王晓君. 胃癌术后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及卫生经济学评价. 南京医科大学, 2014.
[5] 周翔, 陈中元, 邱维诚, 等. 贲门或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序贯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07, 14(6):347-349.